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个特别”背后,上海干部应当读懂什么?

抓落实,一项全周期的任务

一场高规格的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再度将上海推至全球企业家和投资者面前。
上周中的这场大会上,总投资4898亿元的216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五个新城”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面向全球招商,分量较之去年同期有增无减。
2020年3月31日,在疫情防控刚刚度过最焦灼时期,经济发展亟待复苏的特殊时刻,上海曾特地为15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办过一场签约仪式,签下4418亿元的“大单”,并发布26个特色产业园区和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当时曾对外表示,特殊时期选择投资上海,是各路企业做出的英明之举,“你们有眼光,也一定会有回报”。
同一场合,上海亦明确对外宣布,这座城市对于优质重大项目“不缺空间,也不缺土地”。
一年后,相似举措,名称有所更新,地点搬到了城市制高点上海中心,规模明显扩大。上海试图对外作出的承诺,则拓展到多个“不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
显然,在2021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各项重大战略基本谋定,一个中长周期的关键发展阶段正在开局的当口,着力推动优质重大项目的落地落实,是这座城市热切希望释放的信号。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21年4月的上海,这句各级干部耳熟能详的话,又一次被提到特殊高度。
就在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前一天,上海市委召开今年第二次季度工作会议,核心主题就被定为“集中精力抓落实”
李强在会上表示,第二季度是全年“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集中精力抓落实、奏响实干最强音”,推动各项重大战略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抓落实”在上海不是新话题,市委层面对落实的强调贯穿多年。2019年底,上海市委务虚会上为来年明确的主题,正是“狠抓落实,善作善成”。2020年10月,上海市委在季度工作会等多个场合,亦突出强调过战略任务的落地落实。
“多踩油门、少踩刹车”“落实要有穿透性”“谋定快动”等今天沪上官员耳熟能详的表述,最早就出自那个时候。到了今年初的首次季度工作会,上海市委强调的是各方面的“比学赶超”——这既是各级官员应有的精神状态,亦包含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推进落实同样息息相关。
而今再度将“落实”作为重要议题,并特别强调“集中精力”,既体现上海在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方面的紧迫感,亦进一步重申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取向。
李强特别强调,抓落实不只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不止靠激情,更有明确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被其归纳为“四个特别”。
特别讲求章法——既要统筹兼顾,也要善于聚焦重点,牵住“牛鼻子”发力,权衡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层次、确定先后时序,更好掌握规律、形成章法。
特别强调专注——既要有“慢不得的紧迫感”,定下来的事就要抓紧去做;也要有“急不得的定力”,没想明白的事要保持耐心,去除浮躁心理和急躁情绪。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推进。
特别敢于担当——面对基层需要、发展需求,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踩油门少踩刹车”;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必须亲赴一线,必须在瓶颈制约、疑难杂症、急难愁盼问题面前挺身而出、敢于拍板、敢于协调、敢担风险。
特别注重穿透——工作要具体化,政策要有“棱角”,不能大而无当、左右逢源,而应直击基层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各方“闯”和“创”的探索动力。
“四个特别”的这些具体内容,在过去多个不同场合,市领导亦曾分别提及。此番系统强调,则能进一步读到一些重要的导向。
强调“四个特别”的落实,也正是特别强调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的落实。一切需要以实效为检验标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完成任务,更不只是空走形式。
而要取得实效,则势必要有机制性的保障。尤其特别是,应将落实视作一项全周期的任务,而不只是工作链条中的一个末端——从决策和政策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落实的承受力、操作性,并以有效落实来倒逼有效政策设计。这是系统观念的体现,亦是最终能见到实效,乃至具有“穿透力”的前提。
专门强调“章法”,也就是强调全周期的科学、务实。有章法,意味着始终尊重规律、切合实际,不能想到哪里是哪里,更不可盲目跟风;同时,更意味着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知道从何处着手、何处突破。
政策要有棱角,强调的也是这一点。政策不在多,贵在精,贵在务实,应当向执行层传递明确而清晰的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的突出问题,而不是停留于“高大全”的道理阐述;针对利益纠葛和矛盾,更需要有棱有角的政策予以直击破解,而不是左右逢源。好的政策,当然不能都是“正确的废话”。
能不能找到重点,又能否抓住重点、直击问题、直面矛盾,检验着干部的能力,也检验着担当精神。这也体现官员们是否具有强烈的基层取向——一切应为基层着想,为第一线排忧解惑,而不是满足于本层级甚至自己的习惯、利益。
服务基层,才是真正服务大局。这本身也是一种政绩观。
同时,上述方面,也检验着一种战略定力,包括在纷繁变化中的判断力。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方面应当赶上潮流,什么方面应当杜绝跟风,各级干部心中应有清楚的一本账。这本账,基于对上海特质与实际的理性判断,也基于对最重要战略任务的矢志不渝。
有定力,关键时刻才能体现功力,面对复杂任务时,也才会有真正的穿透力。这并不只是“对内”的要求——面向全球市场主体时,一座城市持久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战略层面的清晰、坚定、可预期。




往期精选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朱珉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