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一初中两教学点生源严重缺乏!
点击上方蓝字“印象运城”免费订阅我们
【导读:盐湖区姚孟初中、吕儒教学点、南村教学点生源严重缺乏,个别年级出现断层,无法保证有效的教学活动。姚孟初中可能将并入北城初中,南村教学点和吕儒教学点将并入姚孟小学。农村富余教师力量会采取就近分流安置和转岗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予以消化。】
生活在城里的人,可以说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来自农村。农村,是许多城里人的故乡,那里有着我们童年的回忆。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在近几年似乎成了广大农村孩子家长的信条,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就是借着钱、一年不吃肉也要一窝蜂地把孩子往城里的学校送。
笔者去年冬季曾到盐湖区上王乡垣峪教学点调研,该校虽然和城里的学校一样,有电脑室、美术室、体育室、音乐室、图书室等,教室里的课桌比城里的学校还要新,各科老师配备也很齐全,但是学校里却只有20多个孩子,有些年级没有一个孩子,有些年级却只有两个孩子上课。这样就造成了政府投资不断向农村学校倾斜、而农村孩子却一窝蜂地往城市校园里拥挤的尴尬局面。虽然政府近年来一直通过三支一扶等形式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及教学点的师资力量,但是这种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改变,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家长要深思,同时也是政府部门考虑的事情。
向往城市校园的学习环境是每个农村家长和学生的权利,我们无法阻止。在以往的各种宣传报道里,我们知道,在盐湖区的许多农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美丽的地方是校园,但家长和学生为何不买帐呢?
笔者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城市建设的红利没有波及农村,近年来,运城市城区发展很快,道路越来越宽,交通越来越便利,格局越来越大,公交、道路、路灯、天然气、暖气等等城市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地增加着城市居民的公共红利。而这些农村都没有,虽然校园、教室很漂亮,但一出校门,农村还是农村,没有高楼大厦,只有袅袅炊烟。
二是理念被隔绝。在农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村里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老年人不上网、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玩,这里的孩子基本上接受不到新生事物,教室里老师讲的还留在“纸上谈兵”上,孩子实践机会很少。当城市的孩子回去后,脸上洋溢的那种自信和阳光无论哪个农村孩子也抵不住来自城市的诱惑。
三是冰冷的颜色。现在农村的学校,和城里一样,夏有花秋有果,教室崭新赛城里,校园美丽似花园,但在孩子的眼里,这所有的五彩缤纷都是没有温度的,接他们上下学的是爷爷或奶奶,长期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呵护,一起学习的都是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留守儿童,回家的道路是泥泞的,锅里饭菜是少油的,城市华灯初上村里一片漆黑,周末没有小伙伴玩......虽然学校很美,但却像在大山深处给你盖一个小屋,让你一个人孤独的生存。所以,农村校园在许多孩子的内心里是寂寞的、缺爱的、冰冷的。
是政府部门不作为吗?当然不是!是农村教师不努力吗?也不是!这也许是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农村,正逐渐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故乡和老家。
十年前,笔者曾走进湖南凤凰古城,这里是土家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笔者从小就对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真正到了那里后,街头巷尾除了个别老年人的服饰上还能找到一点点的民族元素外,那里的人和我们的衣着行为没有任何不同。美丽的民族服装展示只有在他们表演的时候才能看到,当时的心里曾经万分失望,感觉到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在一点一点的失去。
后来,笔者无意中突然想通了这个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大多数人对服饰追求的是方便、舒适、美观,他们少数民族何尝不是。不是我们同化了他们,而是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我们一样。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活在外地游客的风景里。
农村的孩子一样,他们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没有权利非要将他们定格在农村里。许多人认为,农村的孩子,校园应是破烂不堪的、饭应是吃不饱的、脸应是经常不洗的、身上应是衣不蔽体的,但这样的情景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均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的家门口都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村里的孩子现在也有美丽的校服、宽敞的教室、干净的澡塘等。虽然校园的师资配备、硬件设施、软件环境等和城市校园相比,还有区别,但早已经今非昔比。
可是,我们仍然阻挡不了农村孩子进城求学的脚步,美丽的校园代替不了父爱和母爱,他们愿意跟着父母进城上学,哪怕吃的还不如农村学校里好,哪怕住在工地的简易工棚里,但在孩子的心里,爸爸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随着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农村校园师资力量和硬件配置闲置的现状也愈演愈烈。以运城市盐湖区为例,有些学校出现了11个老师只教22个娃的局面。虽然,在均衡教育实践工作中,盐湖区的宗旨是: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只要有一个孩子,教学点都不会撤,但资源闲置和浪费却成了一个新的课题。这题如何破?
调研发现,盐湖区姚孟初中、吕儒教学点、南村教学点生源严重缺乏,个别年级出现断层,无法保证有效的教学活动。
好在笔者正想说、盐湖区也正在干的农村学校资源重组事项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笔者日前得知,盐湖区境内,姚孟初中可能将并入北城初中,南村教学点和吕儒教学点将并入姚孟小学。农村富余教师力量可能会采取就近分流安置和转岗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予以消化。这样的布局调整之后,闲置的设施设备投放到城区新建校,仅此一项可为财政节约资金1000余万元左右。
笔者在走访农村学校时,曾经发现许多将青春奉献在农村教育的许多老师们,因长期坚守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农村教学点,找对象成家都很困难,所以建议城区新建学校招考老师时,政策多向坚守农村教育战线的老师们倾斜。
进城读书是每个农村家长和孩子的权利,进城任教也是每个农村老师的愿望。毕竟他们在均衡教育的道路上为我们在农村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来源:河东资讯】
编辑:晓萍 审核:车俊峰
--------广告分隔线--------
小编寄语
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联系小编!!!
小编私人QQ:2039923744。
投稿邮箱:4900380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