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第2期 从样本到总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2期 从样本到总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知识点:
计量经济学中“从样本到总体”的思想。
思政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样本和总体关系的一些说法、成语,如一叶知秋、管中窥天、井底之蛙、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局部与总体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讨论题:
看完本期内容,用样本与总体的关系讨论下面的说法。
1.“臭鸡蛋需要全吃了才知道是臭鸡蛋么,闻闻就知道了。”——李敖
2.“一个人的痛苦,放在天下,便不再是痛苦。”——电影《英雄》
3.“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之二》
思政导入、融入与解读:
上一期讲到计量经济学是通过数据来认识世界的一门学科。可世界这么大,怎么就能从数据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本期介绍一个计量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样本到总体”(如下图)。请注意下图中“图2.5总体与样本”关系图,还有图中第三段里的一句话:“由于样本来自总体,必然带有总体的信息。”这就是计量经济学认识世界的一个方法论基础——从样本到总体的“统计推断”。
图片摘自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与stata应用》第11页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采用统计推断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世界太大了,或者是实践操作中条件有限,我们无法掌握一个整体全部的信息,但又想知道一个整体大概是什么样子,所以就暂且相信样本中会含有总体的信息,然后通过样本体现出的性质、规律来推断总体的性质、规律。那这样做会有什么问题呢?大家看下面两张图:
这两张图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两个成语了:一叶知秋、盲人摸象。
这两个成语反应的都是样本和总体的关系,也都反应了从样本推断总体的思想,可为什么一个成语是褒义词(形容能够以点见面),而另一个却是贬义词(形容看问题片面)呢?原因就在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同学们在大一的马哲课上一定学过“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而且其中一定有这样的表述“整体具有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这就是说虽然我们计量经济学用统计推断的方法来认识总体的性质,而且这一方法的前提是“样本具有总体的信息”,我们也暂且相信这个。但是,样本的信息和总体的信息就没有偏差么?显然不是,像大一马哲中学到的“整体具有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所以,在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信息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从样本到总体的想法,却会有“一叶知秋”和“盲人摸象”不同的结果。因此,也导致计量经济学后面的内容会大量的涉及到概率、检验等内容,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结果是“一叶知秋”的而不是在“盲人摸象”。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首唐诗,王维的《杂诗·之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我们这期讲的是计量经济学中“从样本到总体”的思想。可如果把诗中“故乡人、窗前梅”作为样本,把“故乡事”作为总体来解释诗句的话,无疑是泥石流一般的毁掉意境。但我想说的是简单总结下这两期的内容:上期讲的是人在未知中的渴望、不安,而这期讲的是如何才能缓解这种不安,需要从样本中得到总体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仍旧会有偏差。就像诗中久别故乡的诗人一样,家里究竟怎样了?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没有通讯、没有互联网,只有一个从远道而来的“故乡人”……可以看到越是渴望、越是未知,信息就越是珍贵,哪怕一点点。
再说句题外话,为什么王维离乡多年后见到故乡人时却只关心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了呢?既不问父母、也不问家人,是不是太没人情了?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推荐看欧丽娟教授《唐诗新思路》第11-15节的分析,太精彩!链接如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0046431?from=search&seid=4364885532796151016
感谢阅读,下期见。
往期链接:
图文 | 崔佳宁
排版 | 院新闻网络中心 王晴
商院各学生组织:请于每晚六点前发送本组织活动文本及打包图片到指定邮箱bcbuucamp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