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垃圾分类后,环博会成都展为啥来了好多“阿姨”?
作品来源:环保圈
作者:陈俪丹、伏波望族/主编
2019年7月,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随后各大城市陆续跟进。今年3月,《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由此带来了哪些商机?环博会成都展为什么来了好多“阿姨”?
7月9日,在与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同期举行的“BOSS直播间”活动中,《环保圈》专访了四川汇达通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达通”)的副总经理刘旭平,请她谈了谈对成都垃圾分类的看法,以及环保企业参与碳中和的思考。
环保圈:首先请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公司,这次成都展咱们有没有带来一些产品?
刘旭平:我们公司主要是做厨余垃圾产业链的运营,整个产业链从前端到后端,整套系列都是我们自主研发、自己生产的,包括后期的服务运营。这次参展我们带来的产品主要是我们全产业链的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让大家比较直观地看到我们公司在做什么,包括我们的处理量,从每天的几百公斤到几百吨,我们是怎么样分别去进行处理的。我们运用了一个叫“点-站-厂”的模式,小于5吨的我们就把它定位成一个处理点;5吨到20吨的这个区间,我们把它定位为一个垃圾处理站;20吨以上的则可以做成一个标准化的处理厂,所以我们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企业,不管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都可以在展会上直观地看到我们产业链的运行状态。因为场地原因,所以这次展会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小型化的一体化设备,它的处理量是每天一吨。对于占地面积的要求比较高的客户,我们的设备可以在这方面可以精准地满足用户这一需求。环保圈:这是咱们第一次来参加成都展吗?来参加今年的成都展有什么感受?
刘旭平:去年我们也来了,今年有一个比较大的感受就是厨余垃圾这块的参展商家减少了,之前做厨余这块的商家还是挺多的,今年明显少了很多。我们分析,有些可能是出于自身的原因,不太愿意参加了。因为这个行业其实是从2018年非洲猪瘟以后才真正意义上推进起来的,可能各类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大浪淘沙,有些小的企业可能就没有来参展了。这样一来就更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好,因为展会是一个向大家展示的平台,如果做得好就会把企业好的方面展示出来,如果做得不好也容易把自己给埋没了。环保圈:对于观众这一块,您觉得这次展会在观众这一块效果怎么样?
刘旭平:我们发现今年公众对我们行业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之前展会跟我们聊的多都是一些比较有远见,认为这个行业有发展潜力的合作伙伴,但这次展会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有很多“中年妇女”来我们展台上拍照,刚开始我们还不大适应,以为这些阿姨是觉得好玩,单纯来玩的。但我们接触几位阿姨以后才发现,原来他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代表,是来这里考察设备的。因为今年3月1号,《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每个小区都要推进垃圾分类,她们也要关注垃圾分类这个事,所以就来环博会看看,寻找做垃圾分类的企业。从这个现象中,我们看到关注垃圾分类的群体越来越多了,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垃圾分类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更多人开始关注环保相关问题,如垃圾处理、臭气、残余物处理、资源优化利用等,国家对废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还有碳中和等等,这就要求前端处置也要跟上形势的发展。环保圈:您刚刚举的这个例子非常形象,一开始我们以为是阿姨来逛着玩,其实她们是居委会的,就是因为3月1号成都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了,所以社区里边会有这方面的要求?
刘旭平:对,因为考虑到运距问题,现在每个社区或者每个街道办都要求垃圾就地化处置。原来都是在一个生活垃圾中转站压缩以后,统一运到一个地方去焚烧或填埋。但现在填埋场不允许再新增了,而且要缩量,所以更多的是趋向于就地化解决。同时垃圾分类推行以后,又要集中去处理,但后端的标准化大型工厂还需要一定时间来建设,因此我们这种小型化、就地化处置设备就比较受欢迎了。环保圈:这次有没有一些有意向的客户跟咱们聊了之后,觉得未来可能进一步合作的?
刘旭平:有,还是挺多的,本地的、外地的都有很多,而且针对性比较强。他们原来有很多是做环卫这一块的,做前端的收运。原来的处理手段可能比较粗放,现在则想寻求就地处置的方法,所以他们需要寻找有这方面专业要求的生产厂家。我记得有一个贵州的客户,他们在展会上找到我们的时候很惊喜,说“我终于找到你们了”。还有一些商业综合体、商超等,他们对于就地化处理的需求也比较大。环保圈:以前咱们说上海和北京搞垃圾分类,现在您说贵州和四川的客户都过来了,就证明现在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刘旭平:现在应该是全国都有这种意识,国民的环保意识都提升了,再加上政策的引导,社会对于我们这一行业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环保圈:咱们是一家四川本土的企业,对四川的环保市场肯定更有经验,您觉得西部环保市场目前是怎么样的状况?
刘旭平:其实环保这块一方面是市场需求量在增大,另一方面做得好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好,业务量增加,但是做得不好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现在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更高了,要想在环保这一块做好,以厨余垃圾为例,主要有3方面的难点。首先是臭味的问题;第二是盐和油的问题,盐的问题目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是说不能处理,而是在处理的过程中,原始能耗和最终产物不成正比;第三是对水质的要求,这就要求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的供货商要综合考虑,而不是简单粗放地减量,然后直接排入下水道。所以,现在的市场也对我们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标准化地去做这个事情。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全产业链?就是要把它从前端到后端都做得让客户放心。环保圈;今年您也参加了4月份的上海环博会了,当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国企、央企比以前多了。去年以来,地方国资、央企、国企不断涌入环保行业,感觉民企的发展空间好像有点受到压缩,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旭平:其实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国企和民企之间,并不是说谁排斥谁。如果从资金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看,国企肯定有它的优势。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多则是从技术出发。国企愿意投入环保这个市场,证明了国家的倾向性,环保是需要花大力气做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而技术的问题,不管是国企也好,私企也好,都需要研发人员和基层去做实事。我们作为私营企业,是从基层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就像一个工程一样,国企相当于做整体的总包,私企则可以从中间去分包,相当于政府、企业都有保障,同时也有了私企生存的空间。国企要把整个事情做下来,还需要很多的民营企业去做支撑。环保圈:国企会不会压缩咱们的利润空间?有没有这种可能?
刘旭平:利润这一块是每个企业要生存都必然要面对的事情,在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不断优化成本的过程。前期做设备的时候,第一批的时候可能成本、投资更高,到了后期就会考虑怎么去节约成本,这也是一个市场行为,不存在压缩或者不压缩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政策引导,首先还是要把这个事情做好,然后做好的情况下再去考虑怎样去精简成本。因为现在很多项目还是靠财政资金来支持,所以国家的投入是不小的。要把这件事情做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节约成本是一方面,把事情做好也是大家都需要努力的。以厨余垃圾为例,像废水浓度的问题,平时生活垃圾填埋场里渗滤液的COD含量可能只有几千,但厨余垃圾的COD浓度则可以达到几万或十几万。如果我们要达到城镇污水管网的纳管标准,就必须把它的降到500以内,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精细化地去处理,前端必须要分好类。所以我觉得,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大家更多的是需要互补,然后让市场良性发展下去。环保圈:您认为厨余垃圾领域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刘旭平:后期的发展方向可能还是做细分,会有更高的要求。像现在的废水,更多的是针对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而以后对于渗滤液处理的要求可能会更高。对于像我们这种做全产业链的公司来说,大的可能会做到很大,小的可能就是做一部分细分。以后这一块更需要的是能够综合全方面的企业,因为现在很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都要求打包,全部包给一家企业去做,这样也方便政府集中管理。环保圈:去年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它对环保行业提出什么挑战?又带来哪些商机?环保企业应该如何参与碳中和?
刘旭平:毕竟国家现在还在进行各方面的发展,排放量肯定是在逐渐增加,但是它到达一定阶段以后就要控制下来,可能慢慢的就会实现碳中和了。对于环保行业来说,不管是厨余这块设备,还是说其他的设备,都要求我们节能减排,而且这个节能减排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流行新能源汽车,它用电而不是用汽油,不产生尾气。但是我们也在考虑,产生电的过程是不是会排放更多的碳,这就是我们的整体方向。像我们在做设备的时候,更多的会考虑我们怎么样去节能。比如我们处理一吨的厨余垃圾,我们设备的耗电量会比市场上其他的设备低几十度电,正常的设备是要80-90度电,而我们只要50多度电,这样就会更加节省成本。因为你购买一个设备后是要长期运行的,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后就不考虑后期经营成本了。我们做厨余垃圾设备时会考虑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大气的排放,因为它有臭气;二是水的处理;还有就是能耗的问题,我们会从这三方面去做考量,优化产品制造。我们会考虑如何做得更加节能,而不是通过消耗其他能源来达到节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