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境产业里的“清华系”:六成公司都有清华校友高管!

环保圈 2022-07-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E20水网固废网 Author 绿茵陈

文章经授权转载于:绿谷工作室ID:iigreen作者:绿茵

中国的环境产业里,大约只有出自清华大学的创业者群体能够称得上“系”或“帮”。水务行业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公司里,六成的公司都有清华校友担任公司董事长、总裁或是总经理等高管职位,“规模大到能称为清华系”。具体到创业者群体,从环境产业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群星闪耀中有不少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佼佼者。



目录

  • 1 中国环境产业里的“清华系”创业帮

  • 2 第一代创业者

  • 3 第二代创业者

  • 4 清华毕业的环境产业创业者变少了?

  • 5 校友魅力

  • 6 新生代上路




中国环境产业里的“清华系”创业帮
中国的环境产业里,大约只有出自清华大学的创业者群体能够称得上“系”或“帮”。
六年前,《南方周末》一篇报道《万亿产业里的中坚力量,还是中间力量?环保圈里有个“清华系”》里说:水务行业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公司里,六成的公司都有清华校友担任公司董事长、总裁或是总经理等高管职位,“规模大到能称为清华系”。
具体到创业者群体,从环境产业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群星闪耀中有不少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佼佼者。
清华大学的环境专业有清华的工科“蓝血”。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设立市政工程系,1952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设给水及下水工程专业(后称给水排水专业),1977年,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84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88年被评为我国唯一的环境工程重点学科,2011年成立环境学院。
另外也有一批毕业于清华大学其他院系的环境产业创业者。
除了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创业者,还有来清华大学补课的创业者,他们一般读的是管理方面学位。更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清华大学在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三个领域招收工程博士研究生。2018年升级为面向国家重点行业、地区、创新型企业的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
工程博士项目堪称“吸星大法”,一批环境领域的知名创业者投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怀抱,他们有原来的清华校友,也有非校友。




第一代创业者
过去的三十来年,是中国环境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顺势而起的创业者中,出现了很多贴着名校标签的大佬。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开始创业的那批人,他们是一个产业的开启者,也经历过了市场的沉浮变迁与时代的洗礼。“清华系”是其中备受瞩目的力量。

当时环保行业内有所谓四大公司:桑德、晓清、金源、紫光(现在叫浦华)。
这四大公司同样出身(创始人都曾求学于清华大学环境系),同样的创业思路,同样都是做工业废水项目起步,并紧紧抓住了市政污水、BOT模式赐予的良机,成为民营环境企业表率、创业者标杆,一时引领风骚。
桑德成立于1993年,创始人文一波;晓清成立于1989年,创始人韩小清;金源原名华晖,成立于1992年,由许国栋带着一批学生创立,1994年引入金州作为股东,2001年公司重组,引入北京建工集团,成立建工金源;紫光环保的开创者是李星文,早在1988年,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环境工程部就已经成立,随后发展成为清华紫光环保有限公司,到了2004年更名为浦华控股有限公司。
除了这清华四杰,其实同一时期的创业者还有立昇企业陈良刚、金达莱廖志民、新大禹麦建波、新之地夏志祥、环能德美(现中建环能)倪明亮、朗坤陈建湘。只不过他们创立的企业都在北京之外的地方,早期业务也以产品设备为主,不被认为是行业第一梯队,但其实也非常优秀。
陈良刚1979年高考时是湖北麻城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燃气轮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武汉一家知名国企。1988年,海南建省,陈良刚南下海南,加入另一家国企,三年后离开国企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从摆地摊开始。1992年,他创立立昇公司,研发超滤膜技术为酒、饮料、水处理提供过滤设备,产品广泛引用食品、饮料工业,1997年进军民用市场,将工业水处理的技术升级后,广泛应用至家用净水中。
若从商人的角度观察,陈良刚是少见的,特别自我的商人。他是海南岛出了名的“不碰资本市场、不贷款”的人。立昇曾有上创业板的机会,他放弃了,认为创业初期资本会左右企业的发展,而他更需要自己选择的自由。
金达莱廖志民和许国栋是本科同窗,他所创立的金达莱和许国栋的金源一样,当时在行业里有很好的口碑,“能把污水处理厂建设得与国外一个水平”,也非常注重细节。初期起步时在深圳、东莞做电镀废水,几种电镀废水,十几条管道布置得井井有条;车间都是用地板漆刷,一尘不染——地板漆在那时候还是非常罕见的。后来联合国维和部队都采购了金达莱的设备。
这一代创业者中除了陈建湘出生于1970年外,都出生于六十年代。除了陈良刚和环能德美倪明亮非环境专业外,其余十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系。而且第一代创业者除了陈建湘外,瞄准的领域都是水处理。




第二代创业者
根据绿谷搜集到的数据,这一代创业者人数上略多于上一代创业者,有19位,基本上出生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创业的年代大都在2010年之后,有相当一部分是工程博士。
从年龄上看比较特殊的是1990年出生的陈家轲,算是环境领域极为年轻的清华创业者。
这一时期清华大学毕业而在环境领域创业的,只有极少数人是环境学院科班出身。19位创业者去掉13位工程博士或EMBA(指仅工程博士或EMBA阶段求学于清华的创业者),剩余6位:马黎阳、张宁迁、赛世杰、陈家轲等六位是本科或硕士阶段即就读于清华大学。但环境学院毕业的仅张天鹏和赛世杰。
鑫联环保马黎阳本科毕业于汽车工程专业,同时获得了管理方面的学位,创业前的工作经历都是在联想、神州数码等科技企业。鑫联环保一直专注于对钢铁、有色、电镀、化工、制造等行业所产生的含重金属的烟尘灰、冶炼渣、湿法泥等涉重固危废进行资源化清洁利用。
普氏生态张宁迁、清控环保陈家轲本科、研究生阶段分别是化学和材料专业,也是比较少见的毕业没多久就开始走上创业之路的清华学子。
普氏生态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水质净化提升领域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与工程实施,在磁分离净化、设备集成、移动应急处理站等方面获得一百多项国家专利授权受理。
清控环保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水污染物深度去除的企业,其联合清华大学与江南大学共同研发了“无碳源高效除总氮技术”。在2019年(第十七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创始人陈家轲介绍了这项技术的优势。创业之初,基于实际情况,陈家轲决定去做一些细分的市场,深耕对单个特定污染物深度去除药剂的研发,主要是围绕重金属、废气、氮、磷等不同的污染物,打造特定药剂产品,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
这一代“清华系”环境产业创业者中,工程博士、EMBA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在进入清华之前已经创业,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工程博士如开创环保包进锋、清研环境刘淑杰、博汇特潘建通、中源创能阎中等;EMBA有美能环保王丽莉、时远科技程发斌、金控数据杨斌等。
刘淑杰2014年创立清研环境,公司核心技术RPIR技术是针对有机污水处理相关问题等研究出的集生化反应、沉淀出水一体的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清研环境主营RPIR工艺包、水处理运营服务、水处理工程服务三大业务板块。
程发彬曾任职碧水源,后联合创建时远科技,以自主研发的纳米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膜技术的研发、膜材料、膜产品的制造以及水净化系统的膜工艺设计及集成应用。2020年,时远科技成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世界500 强企业)旗下国家电投集团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膜技术及膜材料制造领域唯一战略投资企业。
博汇特由潘建通等创立于2009年,在2020(第十八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潘建通向行业分享:针对市政污水提质增效的排水需求,博汇特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核心BioDopp生化工艺和BioC-1M(拜尔稀)复合碳源的有机结合可成为经济高效的综合解决方案之一。
美能环保则以膜技术(MBR、 UF)和磁技术为核心解决手段,承包各种水处理工程,包括各种市政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饮用水净化处理,水的深度净化处理,家用净水,景观水净化处理工程等。
金控数据于2008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注册成立,在发展壮大的13年间,从自动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见证了我国智慧水务技术的迭代与发展。
目前看,第二代“清华系”创业者依然是在水领域较为集中,但也有鑫联环保、中源创能等固废处理企业。
中源创能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域,是一家集研发、建设、投资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及AAA级信用企业等,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单位。
美能环保王丽莉时远科技程发斌鑫联环保马黎阳清研环境刘淑杰
博汇特潘建通  金控数据杨斌 普氏生态张宁迁中原创能阎中 
附表:“清华系”创业帮不完全表格(按出生年份排序)
注:(1)未标注专业或毕业院系者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工程博士,全称是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录取的多是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录取竞争非常激烈,包含多个学科领域,本文中的工程博士仅指环境相关领域。




清华毕业的环境产业创业者变少了?
第一代创业者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但他们也走过了坎坷路,文一波、许国栋,甚至廖志民,可以说都是有多次创业的经历,不过也不好叫他们连续创业者。

连续创业者,坦白来说就是创业失败了,再创业的叫连续创业者。创业成功了再创业的,叫做大佬又入场了。第一代创业者大都是产业界的大佬,虽然未必每一件事都做成功了。
根据前面的分析, 2010年后,清华毕业生去环境领域创业的就比较少了,环境专业毕业后去创业的更少。
二十多年前的清华毕业生,怀揣着产业报国的情怀,除了工科背景这个特别的优势外,进入环境产业的清华人个性都很强,在机关、国企、科研院所做事,挑战性不强,他们又不太服别人管,所以创业成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文一波是从化工部出来的,同一批的许国栋、韩小清、廖志民原来分别在学校和设计院工作。
另外还有个因素是获得与失去的对比。比他们创业时间略晚的倪明亮,原来在成都橡树林能源研究所,每个月100多块钱工资。对他来说,出来搞个公司,怎么着也还能赚到100多块,所以没觉得有什么好失去的。
2010年之后,清华大学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途径多,而且作为名校生,在人才市场上很受欢迎,还可以选择去金融、投资行业,起薪非常高,这时候再去创业,对失去的恐惧就会大于上一代人。创业公司方生方死,金融业就不一样,每时每刻都与名利场相交接。
那这时候再去创业,九死一生,到底是否值得?
而且,总的来看,下一代青年也不太可能像上一代有那么多的创业机会: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还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高峰已经过去;除了高科技,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当然也包括环境领域。同时,环境行业也在出现寡头化趋势——姑且不说国企、央企的进入,这种业态对初创公司并不是很友好。所以,不管创业创新在科技领域如何火热,清华学子看环境产业创业的目光,是很冷静的。
在环境领域,1960年代的这拨人,赶上了历史大转折,各种红利叠加,胆大者皆有机会出头。斗转星移倏忽间,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两拨人,只得用自己的学历和身体,作为抵抗的武器,创业显然不再是清华的环境毕业生心仪的选择。
现在,工程博士班里的新生代才是环境产业“清华系”创业帮的未来。
但若不局限于创业的话,“清华系”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毕竟他们在很多巨头公司担任要职;也许未来我们需要更广泛地定义创业,在一个大公司、大平台,能做出改变现有格局的推动也算是创业。
环境产业里知名的“清华系”总经理有:碧水源戴日成、国祯环保王颖哲、中国水网张丽珍、中法水务范晓军、中建环能佟庆远等,还有北排蒋勇、深圳水务集团张金松等国企高管。
如果再扩大范围,不局限于产业的话,那影响就更大了,毕竟环境的学术科研领域、政府部门,甚至创投圈,“清华系”都闪烁其间。




校友魅力
早在2004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就与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现在的E20环境平台)共同发起组织了“清华系水企业俱乐部”,在最初20家企业的基础上,形成了E20环境产业俱乐部(即如今的E20环境产业圈层)。
圈层以清华大学为纽带,以清华环境企业界校友为核心成员,并扩大吸纳了具有清华情结的产业知名企业家,是环境产业高层思想碰撞、联谊聚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凝聚了三百余家环保龙头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除了回母校,企业家们互相拜访,全国也几乎走了个遍。
▼2006年9月15日,清华大学环境系系友联谊活动,照片来源:E20环境平台老照片库
清华校友关系确实更有利于合作,清华毕业生的身份在创业时也是一种加持。
2008年许国栋二次创业,在寻找外部融资时,投资人对中持的追捧有多热呢?北极光创始人邓锋与许国栋同为清华校友,但由于北极光跟进稍晚,没能投资中持水务。邓锋特意叮嘱许国栋,中持的下一个项目北极光一定要投资。后来北极光投资了中持绿色,北极光投资的前一年,中持绿色的营业收入仅300多万。
投资了中持水务的红杉,其创始人沈南鹏虽然不是清华毕业的,但也是出了名的喜欢投清华创业者。
清华大学环境系1987级的王宪(后来又在清华读了首届MBA),虽然没有在环境领域创业,但在2010年带领明阳风电成功登陆纽交所后,次年就成立了华迪投资,投资了京源环保和陈建湘的朗坤环境,投资朗坤也是校友投校友了。
校友之间确实容易惺惺相惜,中持投资清控环保,就和创始人之间的校友关系密不可分。倪明亮也曾因为校友关系,想投资一个初创公司。
倪明亮没有像文一波、许国栋、廖志民他们那样去读清华大学的工程博士,但他也在重返校园,参加了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首期中国哲学学习班。而“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发起人和支持者就是投资了许国栋的邓锋。




新生代上路
纵观环境产业的三十年历史,时间虽然不长,但有付出,有浮躁,有收割,故事已经非常丰富,“清华系”两代创业者也都是其间的弄潮儿。其实所有行业,被过度关注和炒作之后,泡沫一旦超过容忍极限自动就会破灭,喜欢吹泡泡的人会选择离开,但也会有人真正留下来继续努力。
当前环境产业的发展阶段,引用丘吉尔的话就是,“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环境产业远没有到终局的时候,但也许确实是“开始的结束”,产业的开始阶段正在结束,新时期到来,新格局构建。
对于清华大学的年轻人们来说,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到来了,老一辈靠本事吃饭的第一阶段就这么过去了,默默登场的年轻人们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旧的路走不通了。与其苦苦地在旧模式之中,寻找一线生机,不如就此转头,走自己的路。
对新生代——不管是否是工程博士——来说,相比上一代,行业有点低谷的意味,一些国企、央企进入,一些资本撤离。很多人说他们希望创业,其实他们真正想的只是一夜暴富,这样的人发现融资困难,就不会来创业。但也正因为是相对低谷,只有那些真心想在环境产业创建公司的人,而不是只想尽快致富的人,才会选择这个时刻创业。
如果是技术人员,创业的风险会小一些。因为如果创业失败,不会找不到工作,好的工程师总是能找到工作的。他们也许对新工作感到不满意,但至少不会没收入。这也是工科背景的清华大学环境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优势。
一位前几年离开大环境公司的“清华系”创业者说,“创业是艰难的,但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也是艰难的,对我来说,甚至比创业还艰难。自己开公司,会因为很多事情担惊受怕,但是不会感到虚度生命,在那家大公司里打工,我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这和文一波他们当年的情形是相似的。
二十多年前,时代的潮水曾冲击着第一代创业者,在无知无觉中将他们推向环境产业的高点。没有人料到,到后来他们不再比各自的模式创新,而是就看谁抱上的大腿更粗了。
现在,这潮水将新一代创业者推到未来的十字路口,和当年一样,没有人知道每个路口通向怎样的命运。但我们总还是会对“清华系”抱有信心和期待,因为他们不仅能看到眼前的污水处理厂,还有诗和远方——毕竟,清华大学环境系还出过宋柯、吴虹飞这样的艺术家呢。
相关阅读:

1、朗坤环境:20年奋斗只为做好一件事

2、中建环能:用科技服务健康环境

3、【环境人】开创环保包进锋:慢慢地引人入胜

4、金控数据杨斌:做时间的朋友,始终为客户创造价值

5、鑫联环保马黎阳:我们在源头,“解救”重金属污染

6、博汇特环保潘建通:产业资本和商业模式交互为翼,技术型公司将笑傲江湖

7、清控环保陈家轲:抓住污水深度处理最后的风口——总氮的深度去除



往期推荐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又来了!环保行业哪些问题容易被点名?
财政部下达2022年水污染防治资金预算,透露出什么信号?
助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保企业如何发挥技术优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