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荐”好书|《阅读的力量》:百转千回的阅读史

#一本书直播间  VOL.42



《阅读的力量》




副标题:从苏格拉底到推特

作者:(英)弗兰克·富里迪

译者:徐弢,李思凡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

索书号:G252.17/122

ISBN: 978-7-301-31672-6


大家好,我是晓阅,欢迎来到一本书直播间。


马上就要到世界读书日了。关于阅读这件事,你会如何定义呢?你可能会说,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行为。再想一想,你可能还会得出“阅读是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一个自我提升的工具,一种娱乐消遣的资源和一个获得意义的媒介”这样面面俱到的答案。


但是,你万万想不到的是,如此积极向上的阅读行为从历史悠久的苏格拉底时期就开始饱受争议,至少要到20世纪60年代,阅读才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正面评价。然而几乎在获得认可的同时,广播电视、电子网络等新兴大众传媒的兴起开始引发新一轮忧虑:数字媒体的到来缩减了注意力的持续时间,阅读困难、阅读障碍成为较普遍的症状。


本期推荐书目《阅读的力量》是西方阅读文化领域中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作者弗兰克·富里迪在他社会学领域的专业上借鉴了历史学、教育学、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系统考察和全面评述了阅读、写作、读者、书籍和读写能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文化意义、复杂影响及由阅读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争论。


本书的副标题是“从苏格拉底到推特”,可想而知,这本纯粹关于阅读的书回望了多么久远的历史;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会震惊你对阅读的固有认知,然后你会开始思考阅读的真正价值和力量是什么。


阅读走上坎坷的争议之路要从“苏格拉底悖论”开始。苏格拉底使用“药物”一词比喻写作,表明书面文本阅读具有一种悖论性——它既可能成为一剂良方,也可能变成一味毒药。它既是进行有效的启发和交流的工具,又是对道德秩序提出诘难的途径


下面我们就沿着历史脉络通过几个关键的历史时刻,看看阅读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苏格拉底,梦想家的头》

《Socrates, a Visionary Head》

威廉·布莱克 1820年  22.5cmx18.4cm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藏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雅典,口头的谈话及其传播依然享有重要的地位。不只是普通人,可能连亚里士多德也同样认为“书面语言”的地位要低于“口头语言”;柏拉图则比较委婉地表示,他所害怕的是书面文本的无限制传播所带来的风险。


但也正是这个时期,希腊开始从口授向阅读习惯过渡,在精英阶层,对文本(纸莎草纸卷)的个人阅读开始变得相对普及。亚里士多德生动地描述了那些利用私人图书馆来从事研究和哲学探讨的狂热读者。写作和阅读营造了一种充斥着批判性思考和怀疑主义的氛围,从而导致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变革。


不过,那个让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爱好的时代仍远未到来。


在中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到15世纪中期),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的相关著作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阅读意义的看法,他说:




“如果心灵的沉思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所能具有的一种最为蒙福的生命体验,那么读者就是最有可能获得这种暂时的幸福的人。”


大约是临近13世纪的时候,人文主义萌芽。


以寻求意义和真理为精神动机的阅读在其发展过程中,促使一种关注自我的感觉开始出现。因为阅读是同自我感觉出现相关联的,所以它开始成为“意识主体性”得以逐渐实现和表达的一个重要媒介。


同时在这一时期,奥古斯丁因看到一位安静的阅读者而感到了惊奇,因此有学者指出:默读在当时是相当罕见的,也就是说朗读是整个古代的阅读模式。学者们认为默读这种形式促进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


由于无声的个人行为极少受到外界的监督和注意,因此获得了一种不受制约的力量,在无声状态下的阅读行为极大地助长了读者从世界中抽身出来的倾向。这种从外在世界到内在世界的转向,使读者能够将自身同日常生活的压力隔绝开来,并且由此探索自己的主体性。


《希腊文莎草纸》  三世纪早期  10.2×7.9cm  莎草纸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藏


公元16至18世纪宗教改革和印刷革命为欧洲公众阅读提供了条件。


在宗教改革之后的岁月里,阅读和读写能力被人们视为进步、文化和科学发展、民主和政治解放的同义词。甚至连那些决心抵制进步思想之影响的人们,也认识到了读写能力的普及所释放出的强大社会力量。


但也正是这一时期,由于出版物的数量和种类的增长,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籍,读者开始面临书籍选择的难题。于是,又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18世纪中期到18世纪晚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一次实质性的转变,即从精读向泛读的转变相对便宜的出版物的大量供应,为灵活多样的泛读这一新阅读习惯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18世纪许多欧洲评论家眼中,似乎每个人都在阅读,他们看到了一场由小说、报纸等新式出版物的不断涌现而引发的媒介大爆炸。


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更多的争议:


有些学者担心漫不经心、缺乏目的性的猎奇型阅读,不再把阅读仅仅视为一种实现自我完善的媒介,还视为寻求快乐、逃避现实的途径,对于阅读能带来的道德腐蚀的焦虑感慢慢升华。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歌德发表于1774年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曾遭到猛烈的批评,因为当时有一股思想潮流认为阅读是影响道德秩序的主要威胁之一。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的骑士因迷恋小说而丧失现实感,则传达出一种“小说可以诱使读者陷入一种近乎虚幻的疯狂状态”的理念。


古登堡发明欧洲活字印刷术并出版《圣经》


自19世纪以来,对书籍的认真消化被当作一种健康的阅读方式而得到推广,读写能力被视为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和文化价值的必要条件。直到20世纪,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都在试图建立并强化其读者身份,大众化阅读进入了黄金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阅读过少、阅读能力下降等问题常是阅读领域的热点。然而本书并没有把罪魁祸首安在互联网身上。


无论互联网导致了何种长期的变革,它都没有直接导致社会对于自身文化遗产的疏离,也没有直接导致那些同读写能力危机有关的问题,关于阅读危机的讨论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存在。阅读的意义是在读者与内容的互动中产生的,这种互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灵感或激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正开始通过互联网再次认识到知识具有共有的属性”,互联网实际上创造了更加知识平等的世界,赋权了读者,让读者更能体验到阅读的互动性,并作出即时的回应。


阅读确实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我们应当通过培养判断力来拥抱日新月异的技术,在阅读的海洋中探索自身、探索世界。


最后,晓阅想再次回到14世纪(那时所有的散文家和诗人们都热衷于表白对书本的热爱),引用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隐秘生活》中对书籍的赞美结尾:




“一个人可以从书籍的内容和作者那里找到令自己愉悦的和始终如一的伴侣。”这些伴侣“随时准备听从他的吩咐,前往公共场合或返回他的住所”,它们随时准备“同他交谈,告诉他自然的秘密、值得铭记的历史事迹、生活的准则和死亡的渺小、成功时的克制、逆境中的坚强,以及行动时的淡定与沉稳”。


对了,还有被拿来举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堂吉诃德》,维特被整整一代崇尚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年轻人们视为英雄;而堂吉诃德,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堂吉诃德,一个桑丘;我们听从的是桑丘(象征现实、常识),但我们敬佩的却是堂吉诃德。”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节目也接近了尾声。

这里是一本书直播间,我是晓阅,我们下期再见!



 - END - 


本期背景音乐:

《zero hour(零时)》—梶浦由记

本期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推荐:

一本书直播间|红色经典VOL.5《启航: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一本书直播间|暑假特辑 VOL.9《总有一天会长大》:成长吧!孩子

一本书直播间|VOL.40 阅读,让疫情中的我们更从容

一本书直播间|VOL.41 服务两会 以法护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