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 | 高居翰:用毕生心血推动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美国学者(附书单)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2014年2月14日,中国艺术史研究者高居翰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7岁。


“令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让我害怕的是,我脑中还有这么多东西,我得趁还来得及,把它们提取出来。”晚年的他曾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在生命的最后几周,虽然一直卧病在床,经常处于神志不清的昏睡状态,需要长期服用吗啡来减轻病痛,但高居翰仍然在坚持制作关于中国绘画史的免费视频系列讲座。


据他的女儿、钢琴家莎拉(Sarah Cahill)回忆,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凌晨3点钟,他突然清醒过来,向家人索要了一支录音笔,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他说自己做了很多梦,出现了很多幻觉,自己正在接近死亡。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并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因为时间是由人们开始记录它而开始的,“艺术史学家一直试图记录艺术史,我也一直试图用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宋代绘画的历史,这将是我最终的博客”。


这其实也是高居翰一直以来的心愿,将自己全部的学术资源分享出来,建立一座中国艺术资料库,供学者们研究使用。这座丰富的学术矿藏——“高居翰数字图书馆”,如今坐落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于2017年正式上线。高居翰曾经说,他不想这座图书馆变成自己的纪念碑,它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性的图书馆,对全世界中国艺术研究者有所裨益。


今年,在高居翰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文汇学人》采访了莎拉,请她从女儿的视角,回忆日常生活中关于她父亲的点点滴滴,包括对中国和中国艺术的热爱,以及他与中国学者之间的深厚情谊,以此纪念这位用毕生心血推动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美国学者。


*文章原载自文汇学人(wenhui_xr),经授权转载。

高居翰在伯克利家中


他对画中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想确证它们是否真实


文汇报:在学界,高居翰先生被誉为“最了解17世纪中国绘画的美国人”,站在女儿的角度,父亲在您印象中是个怎样的人?


莎拉: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聪明且强大的人。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记住自己高中时背诵的诗歌,能记住那些最晦涩的中国画家的名字,他们的出生日期和作品,但是,他却记不清楚我的生日。他是一个内心复杂的人,有时候看起来很孤僻,但总是慷慨和善良。在我和我哥哥尼克小的时候,他会经常制作各种玩具送给我们,比如精美的木偶剧院,为万圣节而准备的用纸制品、电线和其他家用物品做成的全尺寸骨架,用木屑制成的捕鲸船,以及用衣架制成的雕塑,等等。


文汇报:在您的印象中,他是如何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的?


莎拉:在我看来,父亲是从零开始,直到现在成为一位出名的人物。他并非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或是艺术世家,他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我的爷爷是加州一个小镇上的游泳教练,当时他对我父亲是有点失望的,因为父亲没能如他所愿成为一名运动员,反而像个瘦弱的书生。后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爷爷和奶奶离婚了,奶奶后来再婚。我父亲其实是由他们的朋友和家里的其他亲戚抚养长大的,他根本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家。尽管如此,还是有一系列非常巧合的机遇让我的父亲爱上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画。



年轻时的高居翰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学,最初他想成为一名作家。但过了不久,征兵开始了,我的父亲想要学日语,于是他就去参加了军队的日语学校。在亚洲的时候,他在韩国和日本的古董店里买了一些便宜的中国画。他对画中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想确证它们是否真实,于是便决心开始研究中国艺术。从亚洲回到美国后,他参加了学校东方语言学习的项目,在那里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启示,那是父亲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直到1973年他第一次去中国,他研究了所有他能找到的资料,并开始大量撰写关于中国画的文章。


文汇报: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浓厚兴趣是如何体现的?他带您去看展览吗?会和您讨论中国绘画吗?很希望您分享一些细节。


莎拉:从最初的日子到2014年我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谈话,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始终存在。在我了解基督教之前,我就学习了佛教和道教。因为父亲,它们在我的生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我的家里挂着许多画,就在我每天练习的钢琴旁边。在我父亲生命的尽头,当他的身体非常虚弱时,只有当他讨论中国画时,他才会表现出真正的兴奋和热情,仿佛回到了旧时的自己。在我的童年时代,每次出去旅行我们总会去看各地的中国画,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亚洲。


我的父亲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他的带领下去欣赏那些画作,会让我仿佛置身于画家笔下的那些景观之中。无论是在我们伯克利的家里,还是在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 资 料 馆(BAMPFA),抑 或 是在我们的旅行中,每次欣赏中国画,他都会让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那些画作的细节,向我展示为什么某些笔触是创新的或独特的,那些构图是如何在左和右之间找到平衡,以及画家们是如何把握构图的视角的。在他的讲解下,这些画作会变得截然不同。我相信,不光是我本人,还有许多人也接受过我父亲类似的引导。


所以我也逐渐意识到,他与这个领域的其他人进行辩论是多么重要,即他与中国艺术史学家们关于用  “图像”(visual)还是“话语”(verbal)来研究画作的争论。他认为后者是“无艺术的艺术研究”(artless studies of art),他认为一切都隐藏在画作本身,要从那里寻找。他很享受辩论的过程,也喜欢有一个持不同立场的“陪练”伙伴,这能让他更加严谨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此外,父亲也会将绘画和诗歌、音乐相比较,从格式还有手法的角度,这些都带给我很多启示。


文汇报:看来除了绘画以外,您的父亲也对诗歌和音乐情有独钟?


莎拉:是的,他喜欢古典乐。小时候,他会带着我欣赏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马勒和斯特拉文斯基。在12岁那年,我弹了一首勃拉姆斯的“ Intermezzo  in  A  minor (Op.118)”,父亲听完后评价说:音乐才是你的天赋所在。他没有说错,音乐成为了我毕生的事业。他也喜欢诗歌,他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在他年轻的时候也写诗,他最喜欢十四行诗,他喜欢那种严谨的格式和带来的正式感。在我2011年生日的时候,我告诉他,希望他为我写一首十四行诗作为生日礼物。他愉快地答应了,并且马上就开始动笔。写完后他告诉我,他不仅仅写了一首十四行诗,而是每天一首十四行诗。我想,他的灵感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他最热爱的中国,包括他和他的中国朋友们的友谊,他们对于中国绘画和园林的共同热情,以及他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对他而言,中国是最重要的前线,

是他生命力的源泉


文汇报:我们注意到您上一次来中国参加学术会议时,回忆起您父亲几次去中国的时候,会写信给家人和朋友。其中谈到,您在他过世后收到了他当时写的一批信件?


莎拉:1973年,父亲跟随考古学家代表团第一次去中国,那时我才13岁,对他所做的事情毫无概念。当时他在中国,会给我的母亲和我们都写非常长的信,他也会给他的学生写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可能给所有的人一起写信更容易一些,所以最后这些信件完全没有任何给我写的私密信息,都是一些新闻,或是他在艺术史方面的所见所想。当时的我不看这些信件,我希望他可以为我专门写一些东西。在他从中国回到美国后,我为他演奏了一首门德尔松的曲子,可是在我弹奏的时候,他一直在跟我的朋友聊天。演奏完毕,他就简单地说:“这个弹得还不错,你还在练别的曲子吗?”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慢慢地去了解他们,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直到他过世以后,那些我当时拒绝看的信件才最终回到我们的手中。现在,重新翻阅这些信件,我才能够理解第一次抵达中国,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特别是,我自己来到中国以后,从父亲的各位同事以及朋友那里听到和学习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才明白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


1973年高居翰首次访华合影


文汇报:能否谈谈这批信件的情况。关于中国艺术,他在信中是如何谈论的?


莎拉:在这些信件中,父亲写下了自己亲眼看到的他所研究和喜爱的中国艺术,他的兴奋与激动之情跃然纸上。比如,他记录了自己第一次见到西湖的心情,其中有这样一段:


今天早上,我一早醒来外出散步,也第一次看到了西湖,马上明白了为什么这里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以及为什么有成千上万首的诗和画作都是关于西湖的。它很浅,特别平静。湖边有树木、小山,还有非常著名的堤坝,这在白居易的诗里面提到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苏东坡设计的。堤坝两边有很多柳树,可以说是绿树成荫;还有断桥,就像我在古画里看到的那样。上午,主办方又带我们在湖上泛舟。但当天天气不好,有点阴,但我们都很乐观,鼓励自己说这才是真正南宋衰颓时期应该有的天气。我们来到一处被称为“三潭映月”的景观,上面有以莲花为基底的建筑。在小岛的南部,水中有处地方有三个石制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五个孔。满月的晚上,人们会把蜡烛放在石头的灯笼里面,这样一共能看到17个月亮。这其实也是某个学术纠纷的来源:之前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如果看陈宽的绘画,从诗意的角度来说是可以出现多个月亮的倒影,但是从物理现实来看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我的一些研究生们跟我说,在西湖确实能看到多个月亮的倒影。很高兴来到“三潭映月”,它真正澄清了我心中的疑惑。


除此之外,父亲也写过关于参观故宫博物馆的文章,那里让他非常惊叹,他拍摄了许多杰作并写下了很多重要的发现;他还提到了自己在旅途中看到的有趣的陶瓷和雕塑。他也写过许多记录自己与中国学者和艺术史学家会面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关于他长期钦佩的画家程十发先生。程先生还为父亲创作了一幅画,作画的过程被他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不过,这批信件中更多的内容还是集中在“中国画”本身。在这些信件中,父亲详细地描述了那些他第一次亲眼所见、而原先只能通过照片欣赏的伟大作品。



高居翰与吴冠中(左二)


文汇报:我们知道,止园是您父亲一直牵挂的一座中国园林,尽管目前原貌已不存。您的父亲和您谈起过止园吗?

莎拉:当然。他和我讲过,在他第一次见到张宏的《止园图册》时,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他并没有认真地去看待,因为张宏的作品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画的主流审美,但后来,他非常欣赏张宏。他还告诉我,吴亮《止园集》的发现,以及同中国学者刘珊珊、黄晓合著《不朽的林泉》,终于佐证了这座园林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这一切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意味着他半个世纪研究生涯的高潮。


张宏《止园图》(部分)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与柏林东方美术馆藏


文汇报:止园研究的推动亦是一段中美学界跨国合作的佳话。关于您父亲和中国艺术的特别关系、他和他的中国朋友的关系,您是否知道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莎拉:我对王季迁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和我父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会经常来我家拜访,他们俩会滔滔不绝地谈论历史上有名的中国画和伟大的艺术家。父亲初识王季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对王季迁予以了高度的赞美:“他的作品让我在20世纪50—60年代看到了一种新的令人振奋的风格,看似形状不定的用墨和颜色图案,实则精细、训练有素的笔法,让他笔下的景观栩栩如生。”我母亲也跟着王季迁和张大千学中国画,她告诉我当他们同我父亲谈话时,他们会让她一遍遍地画竹子和梅花。我父亲还经常带他的中国朋友们到他最喜欢的地方——雷斯岬(Point Reyes)的海滩,因为那里挺拔的柏树和崎岖的山丘总是会让他想到古老的中国画。


高居翰与王季迁(中)


我父亲一开始也特别抗拒电子邮件,他更喜欢传统写信的方式。但当他意识到电子邮件可以把他在世界各地所有的朋友联系起来,尤其是把他和中国的朋友联系起来,电子邮件对他而言就像生命线一样越来越重要。每次收到来自中国的信息,不管是来自教授、出版商,或者是他在中国的学生,我父亲都会特别激动地告诉我。我觉得对他而言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线,如果他的工作能够在中国得到赏识,他获得的成就感将远远大于西方欧美的听众们给他的赏识。就在他去世之前3个月,他非常激动地得知止园的模型被打造出来,这为当时身体每况愈下的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文汇报:最为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是您父亲在学术上的毫无保留。他慷慨地分享他多年搜集的珍贵材料;在生命的最后,他也一直在做免费视频讲座。您对他的这些工作了解多吗?他是否和您谈起过内心的蓝图?


莎拉:我父亲一直坚定地认为,他的工作应该被分享给所有人,他反对任何精英主义的做法。我想他的慷慨可能部分是源于他自己卑微却幸运的成长背景——出身并不富裕,但仍可以在公立学校买到大量的书籍,遇到如此多优秀的老师。当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如果有学生需要奖学金,他会用自己的钱来支付。因此,这种“慷慨”也延伸到他的视频讲座,他坚信观众不应该为此付出任何费用。父亲有着强烈的同情心,他认为社会应该对那些弱势和不幸的公民施以援手。他真的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



三联版高居翰作品


图说中国绘画史

[美] 高居翰 著 李渝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4

ISBN: 9787108047854 定价: 88.00元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

[美] 高居翰 黄晓 刘珊珊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

ISBN: 9787108030108 定价:69.00元


本书纪念的是一个业已逝去的世界。往昔的胜景不在,但幸由中国古代的那些伟大画家,借助他们的杰作,我们得以感受那些美好乐园的流风余韵。三位作者一起首次对中国绘画作为视学记录和美学再创造的功能做了探讨,该功能在书中的落实点——便是中国园林。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 

[美] 高居翰 著  宋伟航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

ISBN: 9787108030108 定价: 40.00元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

[美] 高居翰 著 夏春梅 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

ISBN: 9787108030184 定价: 52.00元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也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了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本书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发展,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极为精彩透辟的讨论。


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

[美] 高居翰 著 王嘉骥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

ISBN: 9787108030191 定价: 56.00元


晚明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换代巨变。由于朝廷体制的松动,文人思潮活泼、多元而富批判性。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诡谲而复杂,各种景况造成了画坛空前的大震荡。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令人震撼惊异的绘画图像,也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到了晚明时期,无论在形式的发展、内涵与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实践上,都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


气势撼人: 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美] 高居翰 著 李佩桦 傅立萃 刘铁虎 任庆华 王嘉骥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

ISBN: 9787108030214 定价: 50.00元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美] 高居翰 著 杨贤宗 马琳 邓伟权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1

ISBN: 9787108037541 定价: 30.00元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

[美] 高居翰 著 洪再新 高昕丹 高士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10

ISBN: 97871080 041203 定价: 45.00元


三联书店“高居翰作品系列”新增品种之一,在1993年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赖世和讲座基础上增订而成,专题讨论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虽是一本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并不拘于传统上对诗画关系的讨论,另辟蹊径,见解独到,辅以大量精美的宋代、晚明诗意画以及在大陆很少见到的日本南画,以飨有意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读者。


━━━━━


▲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19年2月



—END—

欢迎点“好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高居翰作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