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文章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壹中国,从来不仅仅只在物理空间。1075年,沈括出使辽国,进入辽境后沿一条运河北上,他在记录里特地说,这就是当年隋炀帝为征伐高丽所修的运河。其他来到辽国的北宋使臣也有各种记录,这个去曹操写下《观沧海》的地方凭吊,那个去唐太宗驻跸处一番怀古。澶渊之盟后,尽管宋朝在外交上已经承认燕云诸州是辽国的领土,但在时人心中,这里至少在文化空间上仍属华夏。这些生长在物理空间上的文化意义,划分着他们心中的华夏边界。苏辙更进一步,觉得这里的居民心向中原,所以他诗句里写他们“目视汉使心凄然”。这并非一厢情愿,可能只是推己及人,对于在诗书礼易中浸润过的他来说,无论身在何地,永远心属华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岷江暗示着苏轼漂泊的宿命(缓山摄)而对于今人来说,情况其实也相差无几。如今我们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坐着飞机旅行,过着古人无法想象的生活。但我们的情感世界,依然是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依然一见“十年生死两茫茫”就要神伤;一谈忠义就是关云长,一谈坚忍就是卧薪尝胆……无论现代科技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带到多远,无论我们地处偏远或是身在海外,同为中国人就一直共享这个精神世界。我们往往觉得这个精神世界存在于文字和礼俗里,却常忽略了另一个观察它的角度——它可以生长在真实的地理空间上,构成一个文化空间的中国,而这个维度的中国,也正是我们和苏辙、沈括共同的精神故乡。行万里路对我们已非难事,但从物理空间走进文化空间,或许仍需要一些指引,否则一片郊外的土岗疏林,你怎么识得它就是麦城所在,是关羽人生的终点;而三峡蓄水后,若不念刘备托孤旧事、不诵“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只不过是无甚可观的江中小岛了。《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地理中国》系列图书,正是连接两个空间的桥梁,在眼前的风景之外,为我们揭开一个更广博的历史人文空间。点击图片,一键下单《地理中国》系列图书贰让我们带着书回到沈括那里,隋炀帝因为征高丽凿通了永济渠,但他也是借助了原有的白沟运河,而白沟则是曹操开凿的;曹操通白沟,是为了追击官渡之战后仍盘踞河北的袁氏父子,白沟的河床沿用的是黄河故道,水源则主要来自淇水;淇水源于太行山,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可称得上是明星河流,读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或是“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就能想像出水流清澈而盛大、河边竹林茂盛的样子。从桑园村俯瞰淇河我们或许可以说,诗经中的淇水,穿越时空经过曹操,流到了沈括的脚边。这种奇妙的联系,就是文化空间的魅力,《地理中国》则为我们打开这个空间。《地理中国》全套图书50万字、463幅图片,三联主笔们踏访20个省份、75处山川胜迹,采访50多位学者,为读者带来这份文化大餐。这是一场AR(增强现实)人文壮游,用“新闻+历史+地理”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地理空间,发现一个意义世界,一重文化空间里的中国。这套书让我们在这重人文历史的世界中穿行,带我们识得许多路标,不至于身在祖国,却活得像一个茫然的异乡人。叁《地理中国》全书分四册,分别是《诗经地理》《三国地理》《苏东坡地理》《徐霞客地理》。无论是通过不变的名物与山川,还是永恒的人性魅力,每一册书都是一座桥梁,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与古人在意义世界里相会。《诗经地理》:名物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