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故事的另一种讲述 | 新书



点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错过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中国故事的另一种讲述


↑点击图片购买

王晓晖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4ISBN:9787108077646 定价:6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从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究两方面对于创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尝试,辑录了作者从事新闻行业期间采写的优秀报道,汇聚了作者当年对万里、彭真、王汉斌、李肇星等领导人的采访,以及对于光远、吴敬琏、刘吉、厉以宁、江小涓、姜奇平、王蒙、张贤亮等学术界、文化界、经济界名人的访谈,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从国际传播学角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多解释力。


【作者简介】

王晓晖, 现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二级),曾任中国新闻社时政记者、文化记者、政文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美国分社社长、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兼副社长。2022年2月调任南开大学。获评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人大新闻奖。主要研究领域:在新闻实战中,构建对外话语方式,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有效路径。

【目录】


第一辑

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红椅子

“橡皮图章”变硬了

共和国第四任委员长彭真记事

张洁清:在伟人身后

万里退休不发愁 

猛士剑胆王汉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印象

中国立法神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诞生及两次修改

中国行政官员临“海”彷徨

“中国脑库”与中南海

官商心仪黑帽子

“回归是一个大Party”——澳门孩子心中的回归

第二辑

神气十足于光远

吴敬琏:谔谔中南海

思想如大河,理论像新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访谈录

厉以宁的多面人生

小涓非细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小涓印象

网络奇人姜奇平

王蒙忆冰心 

绀弩九十岁

张贤亮的《青春期》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斯妤如斯

宗璞:风庐静写文人心

《丰乳肥臀》和莫言

第三辑

山西的心思

遭遇香港文化

中国人在塞纳河边

全球化,谁的盛筵?

中国文人被冷落了?

一九九六,中国文学年?

文学的花絮飘落下来

中国作协年轻了——中国作协书记处四位新人印象记

北京文坛叹林希

南开二人转

带心的采访

第四辑

《六十年 中国风》代后记

《中国式震撼》代后记

中新社探索中国特色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和实践价值

用“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撬动世界对第一大政党的好奇心——中新社不断探索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新路径

新全球化时代的中新社与“中新风格”——“中新风格”在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的独特价值


【选摘】

我当记者十七年了。

十七年前,我从大学的中文系分到中新社,首先不会采访写新闻,其次又有点看不起新闻:把别人的话写下来,或者从每张纸上抄下来的东西怎么就标上了自己的名字?

领导批评了我,因为我第一不爱出去采访,第二采访回来,一扭身,就夹上材料和本去了图书馆。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可能是个没长脚的记者。而一名好记者,不仅要长脚,而且要睁眼,还要带心。

长脚,这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手勤、脚勤,所谓新闻就在脚下。首先你要在场,直面新闻,才能写出新闻。新闻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脚下,你的脚必须充满主动性。不能像我最初做记者,一想到要出门,见新面孔,遇新事情,就心里发抖,脚下打晃。

睁眼,也好理解,就是要睁大眼睛,勇于发现,别熟视无睹,别视而不见,其实,很多时候,新闻就在你的眼前。

能不能走向有新闻的地方,能不能睁眼看到新闻,说起来容易,操作其实有点难。脚迈得是否有意义,眼睛睁得是否有质量,都取决于你是否带着你的心。是否带心采访,相当于带电作业,否则想写出火花,写出感觉和灵性不太可能。

我曾经写过一篇记述著名记者张建伟的文章,他关于1992年人代会的报道让人感触颇深。那时的人代会不知是否已经像现在有一千多名中外记者参加,但说记者蜂拥如过江之鲫并不为过。人待在人民大会堂高广的厅堂里,周围都是政要、巨商、专家、明星,一个人过来,一堆记者围上去,而后是无数的稿件,刊登在各报。人待在其中,会有一种自失的感觉,茫然不知所为,有点像无生命的机器。

机器就只能停留在脚的层面,只是我在场。但你是否睁大了眼睛?你看见了什么?它们是什么?为什么?意味着什么?有时候,新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看你能不能看见它、发现它。

那一天,是人代会第一个休息日,许多忙碌了几天的记者翻翻大会的日程,最后决定跟着代表们的安排休息休息。这时,张建伟出现在代表的驻地,他敲了一个门,又一个门,发现代表们都不在,问一问,代表们没有去购物,没有去游玩,没有聚在一起聊天,他们不约而同都跑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部委结识官员,沟通信息,争取资金,游说项目。带着心的张建伟把情况一凑,计上心来。

他文章的题目是《高层公关行动》。在中国经济发展掀起又一个新的浪潮的时候,各地诸侯争先恐后,错过机会就对不起他面临的机会和他必须面对的老百姓。而历史又是这样地不同了,从前,不说、不争、不抢,讲究埋头苦干,现在,不仅要做,而且要说,要宣传自己,要争取自己应有或者最大的机会和权益,那么就要让别人尤其是主管部门知道、了解自己,你要做什么,他们能帮助你做什么。

历史的重大变化就在代表驻地静悄悄的走廊间书写着。张建伟从这里走过,他发现、体会、谛听、感动,而后表达。新闻淡日,淡又不淡,代表们会外的共同选择——公关,其实是发生在人代会上大而有趣、大有深意的新闻事实。只善于记录的记者觉得今日无新闻,善于发现的记者却正在伏案疾书。他为平淡之中蕴含的重大新闻而感动。

《高层公关行动》给我的冲击是始料不及的。我做政治记者多年,经常参加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报道,也曾自诩是用心来采访的记者,但总是用习惯、臆想和繁忙轻易地覆盖了发现。另外,跑一个方面时间长了,那种熟悉也很害人。我们的老朋友、老上级,他们就是新闻的携带者,而我们只顾了和他们寒暄、笑闹,忘了我们彼此的身份。而一个没有习惯和熟悉这一切的记者,他的眼睛和心保持着最初的敏感。如果他再带着一堆资料和题目,他就很有力量,很可怕。

张建伟很有力量也很可怕地向我们走来。他站在人代会的舞台上,肚子里装着行业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上的很多货色,大睁着眼睛,开启着心智,在人代会上舀一瓢水,浇到已经有的那块地里,立刻开出动人的花朵。

他大概在那次人代会上写出了六七篇很有见地的新闻,《广东情结“两会磁力效应”》《拿来?拿来……拿来!》《尺子?尺子……尺子!》《追踪第一生产力》……它们赫然登在报纸一版,沉甸甸像是一枚枚炮弹。这“炮弹”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你心中有的越多,你的发现越多。人代会和其他一切会议是你的新闻对象,更是一个新闻的出发点,它给你一个由头,给你一个发挥的当下原因,一条起跑线,至于你能跑多远,就看你的爆发力、耐力了。

记者投入两会,更投入广大的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写两会,更写这种生活。两会是这种生活的一部分,是记者摹写生活的一个切入点,只有心中蕴积着更大量的社会生活,才敢于以两会为起点而非终点,从而写出一段更宏观、更纯净的中国历史。

也是在这一年的人代会期间,我不上会,躲在办公室里作壁上观。正在读张建伟的人大稿,领导扔过来一个请柬《中国大西北影展》。不想去,又觉得不合适,人代会期间的一个影展实在不是什么新闻。

但是,当我在民族文化宫大厅里看到西北五省区的党政、人大高级官员站在阶梯上的整体形象时,却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由于种种原因,西北没有站在中国的前列,东西部在倾斜,孔雀东南飞,地区差距在不断拉大……但西北人自有西北人的性格,西北也有它的优势,更有求发展、要振兴的愿望和行动。当西北五省区的官员站在北京致影展开幕词时,西北五省区由四十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七千万人民也登上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大舞台作出他们时代的宣言。

于是当天,我仿照张建伟的思路,写了一篇《中国西北五省区领导人集体亮相宣传西北》的新闻稿,七百字的消息里,写了西北人想让中国和世界了解西北进而合作的愿望,写了五省区领导人如何筹划这次大型公关活动,写了两会记者如何追踪到影展了解到西北五省区已经具有的优势和将要推出的举措,也写了影展——它只是一系列新闻事实的客串,一个引发点。

这篇稿子被海外将近十家报纸采用,其中有报纸以头条位置刊出。这时候,我感到了一点当记者的幸福。这是一次微不足道的采访,但我走进了中国社会,走进了西北人的心,走进了新闻,找到了事件背后的新闻所在,用我的发现给了它生命,它不再支离破碎,虽然小,但有形也有神。

我曾多次身历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但往往写出了事件,写不出历史,这也许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走进新闻之后再走出新闻。自己思想的高度还不够高,以致影响了对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要性的阐述和挖掘,让人觉得有点对不起新闻。

但有许多记者是带着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带着关于这些问题的资料与会的,他们在会议的新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两会的大场合下重新焕发光彩,它们和两会相互映衬共同升华,这便是“功夫在诗外”。


点亮“ 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三联书情”推送消息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2024年3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