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来:朱子的四德论

陈来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24-09-14


点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错过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四德”本指乾之四德“元亨利贞”,“四德”统称源出《周易》之《文言》,所谓“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本于《孟子》,汉儒始用“五常”的概念。北宋以来,道学的讨论中开始把二者加以联结,而在后来的宋明理学发展中仁义礼智也往往被称为四德。汉以来的思想中,元亨利贞属天道,仁义礼智属人道。天道的四德和人道的四德的关系在道学中渐渐成为重要的论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子像

朱子的四德论(节选)

文 | 陈来

朱子思想中,有关四德以及五常的讨论,以往受到关注不多。事实上,朱子有关四德五常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特别是明代哲学的讨论影响甚大。本篇就朱子在四德五常方面的论述,以《朱子语类》的资料为主,做一梳理,并加以分析,借以了解朱子学德目论或德性理论的结构和意义。

一、北宋道学论四德

“四德”本指乾之四德“元亨利贞”,“四德”统称源出《周易》之《文言》,所谓“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本于《孟子》,汉儒始用“五常”的概念。北宋以来,道学的讨论中开始把二者加以联结,而在后来的宋明理学发展中仁义礼智也往往被称为四德。汉以来的思想中,元亨利贞属天道,仁义礼智属人道。天道的四德和人道的四德的关系在道学中渐渐成为重要的论题。

周敦颐在《通书》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元亨利贞在《周易》本指天道而言,周敦颐虽然还没有把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联系起来,但开始把元亨利贞与本属人道的“诚”联系起来,这也是有意义的。而且,他还表现出把元亨利贞看作一个流行的过程,并用“通”“复”来把这一过程截分为两个阶段,元亨属于“通”的阶段,利贞属于“复”的阶段。按朱子的解释,元亨是万物资始,利贞是各正性命,前者为造化流行,后者是归藏为物。这种用类似“流行”的观念来解释《易》之四德的性质与联系,是有示范意义的。

程明道则最重视四德中的“元”与五常中的“仁”的对应,言“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明确肯定“元”就是“仁”。这就把宇宙论的范畴和道德论的范畴联结起来,互为对应,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把天和人贯通起来,使道德论获得了宇宙论的支持,也使宇宙论具有了向道德贯通的含义。“‘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长’,万物皆有春意,便是‘继之者善也’。”善是继承了天道的生生之理而来的,所以善体现了元的意思,元即是善的根源。“‘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性情犹言资质体段。亭毒化育皆利也。不有其功,常久而不已者,贞也。《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者,贞也。”于是,在道学中,德性概念不再是纯粹道德哲学的概念,同时具有宇宙论的意味或根源。

二程已经把四德和五常联系起来讨论,如伊川《程氏易传》乾卦卦辞注:“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又解释乾卦彖辞“大哉乾元”句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又如伊川言:“读《易》须先识卦体。如乾有元亨利贞四德,缺却一个,便不是乾,须要认得。”“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须于道中与他分别出五常,若只是兼体,却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头也;其他四端,手足也。至如《易》,虽言‘元者善之长’,然亦须通四德以言之,至如八卦,《易》之大义在乎此,亦无人曾解来。”他认为元必须通四德而言,仁必须通五常而言,兼体是指元可以兼亨利贞,仁可以兼义礼智信。这些地方都是四德和五常并提,把它们看成结构相同的事物。“元亨者,只是始而亨者也,此通人物而言(通,元本作咏字),谓始初发生,大概一例亨通也。及到利贞,便是‘各正性命’后,属人而言也。”始而亨通,是继承了《彖传》本来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以利贞为各正性命,则更直接用《彖传》意“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二程又说:“孟子将四端便为四体,仁便是一个木气象,恻隐之心便是一个生物春底气象,羞恶之心便是一个秋底气象,只有一个去就断割底气象,便是义也。推之四端皆然。此个事,又着个甚安排得也?此个道理,虽牛马血气之类亦然,都恁备具,只是流形不同,各随形气,后便昏了佗气。”这里所说的“气象”,就是后来朱子所说的“意思”,即一个道德概念的精神、取向及一个价值概念在形象上的表达。这种讲法认为每一个道德概念都有其“气象”“意思”,即都有其蕴含并洋溢的特定气息、态度,如说仁有春风和气的气象(意思),义有萧肃割杀的气象(意思),等等。这个讲法很特别,讲一个道德德目的实践所发散的“气”,这种德气论的讲法得到了朱子四德论的继承和发展。

《晦庵先生文集》(宋淳熙间建刊本)

二、论道与德

《朱子语类》卷六收录了朱子论“仁义礼智等名义”的讲学语录,名义即名之义,在这里即指道德概念的意义。为集中和简便起见,以下主要使用此卷的资料进行分析。

朱子把传统德目置于“理”的概念下进行讨论,首先是关于一理与五常的关系:

问:“既是一理,又谓五常,何也?”曰:“谓之一理亦可,五理亦可。以一包之则一,分之则五。”问分为五之序。曰:“浑然不可分。”(节)

这是用理一分殊的模式处理五常与理一的关系,一方面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五者都是理,仁是理,义是理,礼智信皆是理;但另一方面五常的理是分疏的理,不是理一的理,是具体的理,不是普遍的理。就理一和五常的发生关系来说,五常是由理一所分出来的,这就是“分之则五”。就理一和五常的逻辑关系来说,理一可以包含五常,这就是“以一包之则一”。总之,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五种分殊之理,是作为理一的天理在具体事物不同方面的表现。当然,朱子在另外的讨论中也提出,偏言之仁,其中也含具其他各常之理,这种提法体现了太极论的思维,就不在此详论了。

在理学中,“理”在哲学概念体系里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也是涵盖最广的概念,但理学的体系仍然需要“道”和“德”这些传统道德概念:

问:“仁与道如何分别?”曰:“道是统言,仁是一事。如‘道路’之‘道’,千枝百派,皆有一路去。故《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为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为天下之达德。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德便是个行道底。故为君主于仁,为臣主于敬。仁敬可唤做德,不可唤做道。”(榦,以下兼论德。)

道和仁的关系也如理一分殊的关系,道是统言当然之则,仁只是一事之德。所以仁是德,但不是道。在这里朱子下了一个定义,“德便是个行道底”,这就是说德是用来践行道德原则的内在德性。

“至德、至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盛德、至善”: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至善以理之极致而言。诚、忠、孚、信: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存于中之谓孚,见于事之谓信。(端蒙)

如果分析起来,孚存于中,是德性;信见于事,是德行。道是人所共由,即道是指客观普遍的法则,德是指一个人特有的品质,至善是理的极致。用“得”或“得之于身”来申释德,这是源自先秦的传统,即德者得也。

就心性论而言,朱子认为:

存之于中谓理,得之于心为德,发见于行事为百行。(节)

此言分析最明,理是存之于中的,即心之所具的;德是得之于心的,是心的一种品质、属性,行是见之于行事的行为。不过,仁义礼智之为理,是人之性,存于心中;仁义礼智又是德,是得之于心的。这两者如何安顿衔接?朱子的名言“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也”,就仁是爱之理说,爱是情,仁作为性理是情的内在根据,这是清楚的。但就仁者心之德说,仁既然已经是理,理和心之德是什么关系?情之理,心之德,是同是异?从朱子的这些表述来看,情之理不等于心之德,是说仁既是存于中的情之理,也是得之于心的心之德,既是性,也是心,而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这样看来,四德有性理和心德的不同用法。

朱子又说:

德是得于天者,讲学而得之,得自家本分底物事。(节)

存于中是性理,这应当是清楚的。在理学思想中,德性作为品质,是属心还是属性?抑或应用心、性以外的概念来表达?理学有没有品质概念?从这段话来看,如果说德是得自于天的,那就是性。如果说德是“讲学而得之”,则不是性,只能是作为心之品质的德,这里的“德”就是品质、德性的概念。

陈来先生《朱子哲学研究》各版本一览
三、意思与气象

朱子讲五常,因为要与乾之四德对应,往往仅举仁义礼智,而不及信。这不仅是要把人之四德与天之四德相对,也与朱子对信的定位及五常与五行对应的思想有关。朱子认为信如五行之土,只是证实仁义礼智的实有,这个说法与先秦两汉的思想是不同的。

下面来看朱子论仁义礼智的意思与气象,“意思”在这里具有“字义解释”的意义,但不是定义式的解释,而是一种价值含义的解释。

吉甫问:“仁义礼智,立名还有意义否?”曰:“说仁,便有慈爱底意思;说义,便有刚果底意思。声音气象,自然如此。”直卿云:“《六经》中专言仁者,包四端也;言仁义而不言礼智者,仁包礼,义包智。”(方子。节同。佐同。)

仁义作为价值概念,其本身带有价值的意味,意思、气象都是指价值概念涵蕴和发显的价值气息,可见,人道四德的“意思”,是指德目的价值蕴意,是属于道德哲学的讨论。仁的“意思”是慈爱温和,义的“意思”是刚毅果断,如此等等。

朱子又说:

生底意思是仁,杀底意思是义,发见会通是礼,收(一作“深”)藏不测是智。(节)

这里所谓生的意思是指宇宙间的生命、生生的意思,本属宇宙论,但在朱子这里,宇宙论的意思和道德论的意思可以互通互换:如说仁的意思是生,也可以说生的意思是仁,仁和生成为相互说明的概念;又如义是杀的意思,也可以说杀的意思是义;等等。生与仁的联结是道学的一大发明,到朱子则将此种联结扩大,把仁义礼智通通和自然世界的属性联结起来,使仁义礼智更加普遍化,即具有宇宙论的普遍意义。这可以说是一种天人合一思维的体现。

《朱子语类》又载:

蜚卿问:“仁恐是生生不已之意。人唯为私意所汨,故生意不得流行。克去己私,则全体大用,无时不流行矣。”曰:“此是众人公共说底,毕竟紧要处不知如何。今要见‘仁’字意思,须将仁义礼智四者共看,便见‘仁’字分明。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如何是仁,便‘仁’字自分明。若只看‘仁’字,越看越不出。”曰:“‘仁’字恐只是生意,故其发而为恻隐,为羞恶,为辞逊,为是非。”曰:“且只得就‘恻隐’字上看。”道夫问:“先生尝说‘仁’字就初处看,只是乍见孺子入井,而怵惕恻隐之心盖有不期然而然,便是初处否?”曰:“恁地靠着他不得。大抵人之德性上,自有此四者意思:仁,便是个温和底意思;义,便是惨烈刚断底意思;礼,便是宣著发挥底意思;智,便是个收敛无痕迹底意思。性中有此四者,圣门却只以求仁为急者,缘仁却是四者之先。若常存得温厚底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会宣著发挥;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到收敛时,便自然会收敛。若将别个做主,便都对副不着了。此仁之所以包四者也。”问:“仁即性,则‘性’字可以言仁否?”曰:“性是统言。性如人身,仁是左手,礼是右手,义是左脚,智是右脚。”(道夫)

仁是生生不已的思想,从北宋道学如明道强调以来,把仁和宇宙流行的趋向打通,扩大了仁学的范围,加深了对仁的理解。朱子在此基础上强调,仁的理解也要结合义礼智。但朱子也指出,以仁为生意,是通向宇宙论的说法,不是价值论的说法,也不是德性论的说法。朱子指出,仁义礼智是人之德性,这里所用的“德性”应当与朱子一般所用的“性”有所不同,而接近心,即心之德,所以朱子主张“常存得温厚底意思在这里”,这里的“存得在这里”,应当不仅指性,而且还指心之德性,即心中常存温厚的意思。

至于四德的意思,照这里所说,仁是温和的意思,义是惨烈刚断的意思,礼是宣著发挥的意思,智是收敛的意思。以礼的意思为“宣著发挥”,与前面一条所说“发见会通”是一致的,以智的意思为收敛,与前面所说的“收藏不测”也是一致的。这种“意思”的说法,与单纯的“理”或“性理”的说法,还是有差别的。

总之,意思说是朱子四德论的一个特色,值得进一步讨论。当然,朱子不仅讨论仁义礼智四德,也讨论元亨利贞四德。元亨利贞本出于《周易》乾卦卦辞,就其本义而言,朱子曾说:

元亨利贞本非四德,但为大亨而利于正之占耳,乾卦之《彖传》《文言》乃借为四德,在他卦,尤不当以德论也。

朱子认为《易经》本文的元亨利贞只是占辞,没有道德意义,但《彖传》和《文言》把元亨利贞发挥为四德,即四项道德德目,这已不是《周易》乾卦经文的本义了。但《彖传》和《文言》发挥的四德,在后来的哲学讨论中越来越有意义,成为易学哲学史在宇宙论方面的重要讨论,为后世的宇宙论提供了基本的模式。

……


↑点击图片购买朱子的哲学世界陈来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6ISBN:9787108078018 定价:98.00元

陈来先生是一代哲学史大家,从学之始即治朱子,《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朱子哲学研究》为之奠立广泛的学术声誉。其后,他的研究转向阳明学、船山哲学及近现代哲学,并上溯先秦时期的宗教与伦理,考辨儒家思想的根源。近年则在古今中外的宏阔视野中尝试构建儒学思想体系,代表作为《仁学本体论》和《儒学美德论》。


本书是陈来先生近十余年关于朱子学的文章结集,是其回归朱子的厚积总成之作。正文十六篇,涵盖对朱熹经典文本与思想,对东亚及近人朱子学成就的讲说与评述。前五篇分别考察朱熹《仁说》《克斋记》《太极解义》等文本的成文过程与版本差异,以及其中重要思想的前后变化,凸显了精深的文本研究功底。中六篇先后讨论朱熹论“四德”“羞恶”“已发未发”等儒学重要范畴的话语与它们在其理学体系中的位置,体现了对宋明理学的全景把握。余四篇将韩国朱子学与近代朱子学纳入视野,勾勒了朱子学辐射东亚的广阔范围与在剧变时代为思想学术提供的养料。最后一篇收入陈荣捷先生晚年写给作者的二十余封论学书信。附录十篇是对当前朱子学研究的问题及其现代意义的漫谈,所收除一般论学文章外,还包括书信、致辞、讲座、采访等,这些文字既浸透先生沉潜治学的功力,也映现学人深挚面貌的侧影。


点亮“ 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三联书情”推送消息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2024年5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