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晓原:​记录好不好?隐私留不留?

江晓原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21-01-21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活动预告-


恐惧与忧虑:

科幻国际潮流与四大母题


【主讲】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兵(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时间】8月15日(周六) 13:15-14:15【地点】上海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区(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主办】上海书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参加方式】本活动为“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系列活动,参加活动请遵从其官方规则指引,并扫描下方二维码提前预约购票。预约、票务及入场等事宜最终解释权归“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主办单位所有。



科学幻想从第一部科幻小说(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创作以来,从最初的小说形式,慢慢衍生到诗歌、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多个领域之中,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科幻为人们提供了幻想的平台,文学文化交流的平台。它为人们接受某些超自然现象做了思想准备——读过科幻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或理解新的现象或未知的事物。


科幻之所以是科学与人的桥梁之一是因为它具有前瞻性,并且这前瞻性具有警世的作用——它关注现在又高于现在,从现在预言未来,从现在中思考远古,思考人类、生物乃至地球、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的未来!它的题材既有厚重又有活泼,形式多样,无疑激发了人们的从童年时期就有的好奇心。它的深厚的思想性与思考性是人智慧的精华,思想的结晶。


科学史家江晓原教授长期关注科幻作品,这次他将与另一位科学史家刘兵一起为我们讲解国际科幻界的潮流,并结合著名作品讨论科幻的四大母题:(1)地球环境的破坏;(2)如何面对外星文明;(3)基因/生物工程的黑暗前景;(4)造物主与被造物间的永恒敌意。这四大母题不仅涵盖了广泛的作品,而且与当代一系列科技热点密切相关,展现出科幻超前思考的思想价值。


【主讲人介绍】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刘兵,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科学史理论家,科学传播研究学者。



*文章节选自《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江晓原 著 三联书店2020-8)。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记录好不好?隐私留不留?
——《最终剪辑》引起的遐想

文 | 江晓原


未来世界,有一种新的技术已经成功地商业化了。

这种技术可以在婴儿出生时将一个被称为Zoe的芯片植入其脑中,该芯片可以记录此人一生的活动。当此人去世时,可将该芯片取出,然后将其一生活动中的精华部分剪辑出来,供此人举行葬礼时播放,俨然一部个人传记影片矣。这种剪辑出来的片子,通常当然都是隐恶扬善的,以供参加葬礼的人缅怀死者。

从事这种剪辑工作的人,则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剪辑师(Cutter)。

由于剪辑师可以接触植入芯片之人的一切隐私,而且剪辑出来的片子是不是隐恶扬善,隐什么恶、扬哪些善,也都操控在剪辑师手上,所以剪辑师颇受尊重。而作为一个行业的自律,剪辑师有三条戒律:

一、剪辑师不得将死者的Zoe芯片出售或泄露其内容给他人;

二、剪辑师自己不得植入Zoe芯片;

三、剪辑师不得将一个人Zoe芯片中的内容混淆到另一个人的内容中去。

当影片《最终剪辑》(TheFinal Cut,2004)的故事开始时,这种芯片植入技术已经发展到第9代了。街头到处都是关于这种芯片植入的广告。据说已经有5%的人在使用这种芯片。当然反对这项技术的也大有人在,示威者高呼的口号是:

“记忆是自己的!”

“为今世而活着!”

因为有的人一旦知道自己已经被植入芯片,想到此生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被记录下来,并将被剪辑、被播放,就被对于“身后是非”的过度关注所笼罩,从此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仿佛只是为了别人而活着了。

《最终剪辑》:个人隐私对于本人和他人,究竟有着什么意义?

影片的主人公哈克曼(AlanW. Hakman),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剪辑师,从业已经三十年了。“EyeTech”(正是提供影片所述芯片植入技术的公司)的班尼特去世了,风情万种的班尼特夫人委托哈克曼剪辑丈夫的记忆片。尽管别的剪辑师认为班尼特夫人“根本就是人渣”,但哈克曼还是接受了。

与此同时,反芯片植入技术的人士则向哈克曼表示,愿意出50万美元购买班尼特的芯片。因为班尼特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虚假的——作为“EyeTech”的领袖,他被媒体描绘成热爱家庭、备受各方尊重的人物。而反芯片植入技术的人士认为,只有得到班尼特的记忆芯片,才能揭露班尼特虚假伪善的真面目。

正如相传黑泽明自述在影片《罗生门》中想要表达的:虚饰是人类的天性,即使死到临头也不忘记虚饰,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谁没有虚假伪善的一面呢?在这样的记忆芯片中,没有任何人会是真正的圣人,班尼特确实也不例外。

为此,哈克曼与反芯片植入技术的人士多次辩论。按照剪辑师的戒律第一条,哈克曼当然不能将班尼特的记忆芯片卖给他们。但是,反芯片植入技术人士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哈克曼本来就是虚饰的高手,他总是为他的顾客隐恶扬善,他剪掉那些人生前的恶行片段,再将那些好事编辑起来,并配上优美而适当的背景音乐。他剪辑的片子总是让人看起来十分感动。如果他把这些手段用在班尼特身上,自然会剪辑出更大的谎言。所以他们指责哈克曼“将人们的生命编成一个个的谎言”“你在把一个杀人犯变成圣人”。

但是哈克曼也有理由支持自己的行为。他说“我的工作是帮助人们记住那些他们想要记住的”,他认为“这是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人的本性”。因为这种剪辑工作能够“让人们长存于后辈心中,把人从罪恶中救赎出来”。他把他的虚饰理解为帮助死者“去除灵魂中的杂质,这样,他的灵魂得到净化……让他在来世中生而向善”。

哈克曼一直以“这就是我的工作”自豪,但是反芯片植入技术人士和他的辩论似乎逐渐动摇了他的信念。当他看到芯片植入技术的推销者一番踌躇满志的表白后,颇受震动。那个推销者说:“你们可以将你们的记忆传给后人,这意味着什么?——不朽!……不管什么样的情景,你都能够拥有或者删除!”这些自白,实际上证实了反芯片植入技术人士的指控。这使得哈克曼原先的信念开始崩溃。

起先哈克曼在50万美元的诱惑下也不肯犯规,后来他却把剪辑师的三条戒律破坏殆尽:他将许多人的记忆混合在一起搞成片子(违反了第三戒律),并且给女朋友看着玩(违反了第一戒律)。他甚至给自己植入了芯片(违反了第二戒律),为的是将自己一段童年记忆输出,以解开他自己一个童年记忆的心结——他一直以为童年的一个玩伴之死和自己有关。为此他求他的同行为他做这种输出。

正当哈克曼接受了反芯片植入技术的观点,决定金盆洗手时,一连串的意外发生了。班尼特的芯片在他和女友的冲突中毁坏了(女友因他剪辑她和前男友亲热的镜头而大怒,向他的剪辑电脑开了一枪),哈克曼向班尼特夫人表示,他再也无法完成她的委托。而反芯片植入技术人士得知班尼特的芯片毁坏,因无法再从中揭露班尼特的真实面貌而怒不可遏,竟枪杀了哈克曼——他的死倒真有点“朝闻道,夕死可矣”。

古代中国人的“谀墓”传统久已有之。通常人死之后,人们就隐恶扬善,不再批评死者的过失,往往还要夸大死者的好处。昔日唐代大文豪韩愈为人写了许多墓志铭(那可是有偿的!),被后人斥为谀墓之辞,颇受诟病。其实今天各种追悼会上的悼词,与韩愈的谀墓之辞没有任何不同,只是作者没有韩愈那么大的文名耳。而这些墓志铭和悼词,与哈克曼剪辑出来的片子其实也是异曲同工,只是没有那么“高科技”耳。


不过,《最终剪辑》至少引出了如下问题:

首先,婴儿的权利问题: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生时为孩子植入了芯片,什么时候可以将此事告诉孩子呢?植入技术的推销者建议选择在孩子21岁时。但是,婴儿的父母是否有权代替婴儿本人决定是否植入芯片?植入芯片给婴儿带来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这答案是取决于婴儿成长以后的本人的,父母其实无法替婴儿作出答案。

其次,如果芯片植入者意外丧生,那他很可能就会没有机会表明自己的意愿:是否要求输出记忆并剪辑成片子。此时亲属或友人能不能替他做主?

再次,即使本人愿意植入芯片,并且寿终正寝,而且也愿意在身后将芯片交给自己信任的剪辑师全权处理,他仍有可能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因为他生前必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生活中周围人物的事情或隐私,这些事情或隐私是当事人同意让他知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也同意让剪辑师知道,更不意味着他们也同意被剪辑到别人的片子中去。

所以《最终剪辑》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一、如果你自己可以做主,你愿不愿意植入这样的芯片?也就是说,你觉得这样记录你的人生好不好?

二、如果你已经植入了这样的芯片,你愿不愿意将它交给剪辑师全权处理?也就是说,你的人生记录,特别是其中的隐私部分,你愿不愿意让它们留在世上?

我试着询问了我生活中的一些人,发现各种答案出入很大。那些有着足够的表现欲和倾诉欲的人,会对上面两个问题回答“愿意”;而那些很在乎“身后是非”的人,当然也更容易倾向于干预剪辑师的工作,或者干脆回答“不愿意”。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

江晓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8

ISBN:9787108068651 定价:78.00元


作者科幻电影影评精选结集。作者在学界开创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将科幻作品纳入科学史研究视野,同时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到对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面貌。本书内容植根于作者对科幻作品的学术研究,而写作风格则与作者广受欢迎的著作《科学外史》系列一脉相承——渊博流畅,雅俗共赏。并附全书所论及影片索引。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建立了全新的评论语境和角度,这个角度直指科幻电影最核心的东西,强调了科幻的思想性,这本书的出现,对中国正在发展和起步的科幻电影事业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希望更多的电影人、电影观众能够看到这本书。”——刘慈欣


“科幻电影当然是要大大发展的,但得先做好功课。我建议先看一本书,就是刚刚出版的《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我认真看了,不得不说,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的江晓原教授是这方面最厉害的专家。实际上,这部书不仅是观影指南,也是拍片指南。”——韩松


“这本《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已经清晰地为我们缕析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科幻电影路径和要塞之作。这本《指南》远远超出了类型电影研究的范畴,这是一本启示录。”——毛尖


━━━━━


▲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0年7月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