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蒙田》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从事的写作工作之一。茨威格在写作本书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处时代的写照;而蒙田执着的自由意识、他始终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将其看成自己所有的精神楷模,以至他在《蒙田》的初稿时,曾将本书命名为《感谢蒙田》。
*文章节选自《随笔大师蒙田》(茨威格 著 三联书店2020-9)。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斯蒂芬·茨威格的《蒙田》德语原著第一章只有序号,没有标题,本书第一章标题系由本书中译者所加。
若干少数作家,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他们能被任何人在任何年龄和任何生活时代所发现;而另有一些作家,他们只是在某种特定时刻才展现自己的全部意义。米歇尔·德·蒙田就是属于后一种作家。为了能真正读懂米歇尔·德·蒙田,人们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米歇尔·德·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蛊惑的思考,对像我们这样一代被命运抛入如此动荡不安的世界中的人来说,最有裨益。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灵中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时代的人才会知道——这个时代用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并又威胁着在他一生之中最宝贵的东西:个人的自由——在那些乌合之众疯狂的时代里要始终忠于最内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气、多少诚实和坚毅。他才会知道,世上没有一件事会比在群众性的灾难之中不被玷污而保持住自己的思想独立和道德独立更为困难和更成问题的了。只有当一个人在对理性和对人类的尊严产生怀疑和丧失信心的时候,他才会把一个在世界的一片混乱之中独处独醒和始终保持堪称表率的正直的人颂扬为实在了不起。
蒙田装饰画
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
唯有经过磨难和有阅历的人才会赞赏米歇尔·德·蒙田的智慧和伟大,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我二十岁那年第一次读他的《随笔集》——那是他唯一的一部在书中把自己遗留给我们的书——说实在的,那时我还真不太知道该怎样读这本书。我虽然具备足够的对文学的艺术鉴赏力,十分钦佩地认识到:书中显示出他是一位令人感兴趣的人物、一位特别具有洞察力和远见的人、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此外他还是一位懂得给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句格言赋予个性特点的文学家。但是我对此书的欣赏还始终停留在一种文学欣赏——对古籍的一种欣赏——而缺乏自己内心的激励,缺乏那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电火花般的碰撞。《蒙田随笔集》的题旨已令我觉得相当离奇,而且绝大部分随笔不可能涉及我自己的生活。蒙田老爷在他的随笔《国王们会客的礼仪》或者《评西塞罗》中那些偏离主题而又海阔天空的夹叙夹议和我这个二十世纪的年轻人又有什么相干呢?即便是他温和、中庸的至理名言也和我没有关系。他的那些至理名言对当年的我来说未免为时过早。米歇尔·德·蒙田的明智告诫:行事不要雄心勃勃、不要太热衷于卷入外部世界,以及他的抚慰人的劝谕:为人要敦厚温良和宽宏大量——这对满腔热忱的年龄层次的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是不愿意让幻想破灭、不愿意被人抚慰的,而是潜意识地只想在自己精力旺盛之际被人激励。青年人的本质就在于不希望自己被规劝成为过于平和、处处怀疑的人。对青年人来说,任何怀疑都会成为一种拘谨,因为青年人为唤起自己内心的那股冲劲,需要的就是深信不疑和理想。即便是最激进、最荒诞的妄想,只要能煽动青年人,青年人就会觉得这种妄想比那些会削弱他们意志力的最最崇高的至理名言更重要。再说到个人自由——米歇尔·德·蒙田已成为各个时代个人自由的最坚定的旗手,可是在我们当时的青年一代看来,难道这种个人自由真的还需要在一九〇〇年前后进行如此顽强的捍卫吗?个人自由难道不早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吗?有关个人自由的一切难道不早已成为从专制和奴役中解放出来的人类通过法律和习俗得到保障的精神财富了吗?在我们当时的青年一代看来,拥有自己生活的权利、拥有自己思想的权利,并把那些思想毫无顾忌地从口头和书面表达出来的权利,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就像我们用嘴呼吸、我们的心脏跳动一样不言而喻。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一片又一片自由的土地。当年的我们不是国家的囚犯,我们没有在服兵役中受到奴役,没有屈从于专横思想的胡作非为,没有人处于被蔑视、被驱逐、被关入牢房、被赶出家门的危险之中。所以在当时的我们这一代人看来,米歇尔·德·蒙田去摇撼那些我们认为早已被打碎了的种种枷锁,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那些枷锁已经被命运重新在为我们打造着呢,而且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冷酷无情和更残忍野蛮。我们当时是把米歇尔·德·蒙田为争取个人的内心自由所做的斗争当作一种历史上的斗争来加以尊重和崇敬的。而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米歇尔·德·蒙田所做的那种斗争早已成为多余和无关紧要的了。因为人生的神秘法则往往是:我们总是在太晚的时刻——当青春已经远去时,当健康不久就要离开我们时,当自由——我们心灵最珍贵的本质——将要从我们身上被夺走或者已经被夺走时,我们才知道人生最最重要和真正的价值是:青春、健康、自由。这也就是说,要懂得米歇尔·德·蒙田的生活艺术和生活智慧,要懂得米歇尔·德·蒙田为获得“自我”所做的斗争——我们精神世界中最必不可少的斗争——的必要性,一定要有一种和米歇尔·德·蒙田生活处境相似的处境出现。我们也一定要像他似的先经历一次世界从最美好的繁荣之中陷入令人惊愕不已的大倒退;我们也要像他似的从我们的种种希冀、期待、经验和欢欣鼓舞中被驱回到那样一种处境:我们在那里最终只好更多地保住孑然一身的自己,捍卫自己难得遇到而又无奈的生活。所以,是在同病相怜的命运之中,米歇尔·德·蒙田才成为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朋友、安慰者、患难之交和兄弟,因为他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是可怕地相似。当米歇尔·德·蒙田降世时,一个巨大的希望——一个像我们自己在本世纪之初曾经有过的同样希望:“世界实现人文主义”,已开始渐渐消失。而在世人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生活时期,文艺复兴曾以自己的艺术家、画家、诗人、学者把一种新的、空前的、无与伦比的美奉献给了遇上好运的人类。看来,是那种浑浑噩噩的暗淡生活给世人带来后浪推前浪、逐级登高的不寻常创造力的一百年——不,数百年。世界一下子变得宽广、充实和富裕。学者们用拉丁文、希腊语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至理名言又从古代带回给了世人。在伊拉斯谟领导下的人文主义展望着一种统一的、世界主义的文化。看来,宗教改革除了拓宽新的知识外,还为新的信仰自由奠定了基础。区域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被打破了,因为刚刚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每一句话、每一种想法、每一种思想获得了迅速传播的可能。一个国家所获得的似乎成了大家的财富。用思想所创造的这种统一超越了国王们、侯爵们和武器所进行的流血纷争。随着精神世界扩大的同时,地面上的世界——世界的空间——也扩大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这又是一种奇迹。从迄今没有航道的大海中出现了新的海岸、新的陆地。一片广袤的大陆为我们今后的世世代代确保了可以居住的家园。贸易往来流动得更快了。古老的欧洲大陆财富充溢并创造出繁华,而繁华又会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物、绘画和雕塑,创造出一个被美化了的充满精神生活的世界。不过,每当空间扩大的时候,人的好奇心也会大大增加。正如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纪交替之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太空被飞机和飘荡在各国上空看不见的传话所征服,犹如生存空间又再次大大地扩展了一样。物理、化学、科学和技术在当时揭开了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秘密,从而使自然界的力量服务于人的力量。每当这样的时候,巨大的希望就会使已经陷于绝望的世人重新振作起来。成千上万的人都会回应乌尔里希·冯·胡滕的欢呼声:“活着就是一种乐趣!”不过,如果浪潮来得太猛和太快,回落得也总是更加迅速。正如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里,恰恰是新的成就和新的技术奇迹以及完善的组织随后却成了最可怕的破坏因素一样,在当时显得十分有益的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各种因素随后都成了致命的毒素。梦想在欧洲给予基督教信仰以一种新思想的宗教改革,随后却造成了那次宗教战争的史无前例的野蛮行径。活字印刷术所传播的不是教育,而是狂热的神学;不是人文主义胜利了,而是排斥异己胜利了。在全欧洲,每一个国家都在血腥的内战中互相残杀;与此同时,来自西班牙的征服者正在美洲新大陆以空前绝后的残忍大肆发泄兽性。一个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丢勒和伊斯拉谟的时代重新陷入那种阿蒂拉、成吉思汗、帖木儿等人穷兵黩武的罪行之中。在人生的宝贵价值,在使我们的生活更纯洁、更美好、更富有正义并且使生活充满意义的一切和我们期盼和平、独立的天赋权利被一小撮偏激分子和意识形态的狂热牺牲掉的那样一些历史时代里,对一个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丧失自己人性的人来说,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归结为一个唯一的问题,那就是: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尽管有种种威胁和危险,我怎样在宗派的癫狂行为之中坚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头脑的清醒?我怎样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错乱?我怎样摆脱那些由国家或者教会或者政治违背我的意志强加于我的种种专横要求?从相反的角度讲,我怎样坚持在我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中不远离最内在的自我?我怎样摆脱我自己仅能看到的世界某个小角落?我怎样不去迎合那种受到控制并由外界发号施令的规范?我怎样在面临危险、面临罕见的疯狂和面临他人的利益要被牺牲掉的时候,保持住最属于我自己的心灵,以及保持住只属于我自己的用心血换来的物质?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思想?我怎样保持住自己的镇定和自己的感情?米歇尔·德·蒙田将自己的一生、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努力以及自己的艺术和智慧全都用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而且也只用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为了要在一个普遍屈从于意识形态和宗派的时代里拯救自己的心灵——拯救自由,米歇尔·德·蒙田所做的这种探索和努力使他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依然如同兄弟一般亲切。如果说,我们今天把他当作一个艺术家来加以爱戴和主要是把他当作一个艺术家来加以崇敬,那么恰恰是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像他那样把自己献身于这样一门人生的最高艺术:“人生的最高艺术乃是保持住自我。”——米歇尔·德·蒙田这样说过。不过,在更安定和更和平的其他时代里,人们会从自己的另一个视角去考察米歇尔·德·蒙田的思想遗产、文学遗产、道德教育方面的遗产、心理学方面的遗产。在那些其他的时代里曾有过学术上的争论:米歇尔·德·蒙田是不是一个怀疑主义者,或者他是不是一个基督徒;他是一个伊壁鸠鲁派的信徒呢,还是一个斯多葛派的信徒;他是一个哲学家呢,还是一个以读书自娱的人;是一个作家呢,抑或只是一个天才的业余写作者。然而我今天在米歇尔·德·蒙田身上所关心的和所思考的仅仅是这一点:在一个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似的时代里,他如何使自己在内心深处获得自由,以及我们如何通过阅读他的作品,用他的思想使我们自己变得坚强。我把他看作世上每一个自由的人的最早祖先,是保护每一个自由的人的圣徒,是每一个自由的人的朋友。我把他看作面对一切人和面对一切事都能保持住自我——这样一门新的然而也是一门永恒的学问——的最好的老师。世上曾有少数人相当真诚和相当顽强地奋斗过,为的是不受因时代的激荡而泛起的污泥浊水以及有毒的泡沫的影响,为的是不同流合污,为的是保持住最内在的自我——保持住自己的“本质”,而且确有少数人成功了: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面前拯救了最内在的自我,并为所有的时代树立了榜样。米歇尔·德·蒙田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所做的这种斗争,也许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所进行的最自觉和最坚韧的斗争,可是从表面上看,这种斗争丝毫不显得崇高和英勇。把米歇尔·德·蒙田归入那些用自己的言辞声称要为“人类的自由”而斗争的诗人们和思想家们的行列之中,很可能完全是人为的;他丝毫没有席勒或者拜伦那种慷慨激昂的长篇表白和满腔激情,也完全没有伏尔泰的那种攻击性。但是,这样一种想法:要让像“内心自由”这种完全个人的精神世界感染别人,甚至要感染民众——这很可能会遭到米歇尔·德·蒙田的嘲讽。米歇尔·德·蒙田从自己心灵的最深处讨厌职业的社会改良家、口头理论家和四处兜售信仰的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在自己身上保持住内心的独立——仅此一桩——就意味着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米歇尔·德·蒙田的斗争仅限于防御,仅限于捍卫最深层的、不允许别人进入的内心世界——歌德将其比喻为“堡垒”。不允许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谋略和手法是:在外表上尽可能做到不引人注目和不事张扬,恰似戴着一顶隐身帽走进世人的天下,以便找到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所以,米歇尔·德·蒙田所写的原本就不是人们称之为传记的文字。他从不慷慨激昂,因为他在生活中不好出风头,他也不为自己的思想招徕追随者和赢得赞同者。从表面上看,米歇尔·德·蒙田是一个国民、一个官吏、一个丈夫、一个天主教徒、一个不声不响完成别人所赋予他的职责的人。为了应对外部世界,他故意采用了这种不令人注目的保护色,以便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心灵的种种变化,然后用色彩斑斓的文字展示这些变化。米歇尔·德·蒙田随时准备让别人借用他所写的文字,却从来不打算把自己所写的文字献给别人。在米歇尔·德·蒙田生活的每一种形式中,他始终保存着自己本质中最好的、最真实的素养。他让别人去夸夸其谈,让别人去结成同伙,让别人去采取极端的行为,让别人去喋喋不休地说教,让别人去炫耀自己;他让这个天下去走自己迷惘和愚蠢的路。而他自己只关心一件事:为了自我而保持理性,在一个非人性的时代里保持人性,在乌合之众的疯狂中保持自由。米歇尔·德·蒙田任别人嘲讽他,任别人说他冷漠、狐疑和胆怯。他让别人感到惊讶——因为他不追逐官职和显贵。纵然是认识他的最亲近的人也没有想到,他是以何等的坚毅、顽强、机智和巧妙在社会的阴影中从事他给自己提出的这项任务:他要度过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仅仅度过人的一生。……米歇尔·德·蒙田在数百年前所说的话对每一个竭力争取自身独立的人来说,依然始终有效和正确。不过,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那样一些人——他们在一个如同我们今天这样非人性的时代里增强我们心中的人性。他们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事物和不会失去的事物就是我们“最内在的自我”;他们提醒我们:不要为一切来自外部的、时代的、国家的、政治的强迫行为和义务牺牲自己。因为只有在一切人和一切事面前始终保持自己内心自由的人,才会保持住并扩大人世间的自由呢。
斯蒂芬·茨威格 著 舒昌善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随笔大师蒙田ISBN:9787108068446 定价:49.00元
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年轻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38岁时辞官回到蒙田城堡,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中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对身处其中的偏狭、非理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写出三卷本《随笔集》,并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境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一位先驱战士”的形象。
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从事的写作工作之一。茨威格在写作本书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处时代的写照;而蒙田执着的自由意识、他始终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将其看成自己所有的精神楷模,以至他在《蒙田》的初稿时,曾将本书命名为《感谢蒙田》。
识别二维码购买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ISBN: 9787108062024 定价: 68.00元
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不过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写这些并非由于我很重要,而是想记下那个时代”。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
本书是三联书店茨威格人物传记丛书之一,译者依德国费舍尔出版社版本,对原译做了大量校订修改工作,并对人名、地名及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做了注释。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ISBN:9787108059260 定价:50.00元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1997年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是国内迄今为止的最新最全版本,即将历史时刻特写从原来的12个增加到14个,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西塞罗和“一战”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自1939年以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一直是斯蒂芬·茨威格作品的出版人。
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ISBN:9787108059253 定价:58.00元这部完成于1936年的著作,其核心内容是祈求人的理性和对人的宽容。作者把历史事件当做镜子,特别清楚地揭示了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各种危机和邪恶。卡斯特里奥挺身而出反对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暴政,其态度之坚决,在他的所有同代人中无人能与比肩。加尔文是指控西班牙医学家及神学家米盖尔•塞尔维特为渎神者并*终将其火刑处死的主谋,塞尔维特被处死后,神学上的和政治上的专制与要求宽容之间的斗争似乎已告结束,但是卡斯特里奥却要竭尽全力将良知对抗暴力的斗争进行到底。
三联书店1986年曾出版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异端的权利》。本书则是译者根据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德语原著翻译,对书中的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作了必要的注释,并编写了详尽的“本书大事年表”。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
ISBN: 9787108061362 定价: 49.00元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禁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本书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克劳斯•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此书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的笔下,伊拉斯谟是一个“像工蜂一般勤奋的学者和一个思想自由的神学家,一个敏锐的时代批评家和一个温和的教育家,一个稍逊风骚的诗人和一个文采斑斓的尺牍高手,一个善于指桑骂槐说笑的人和一个弘扬人性的慈悲使徒”。
━━━━━
▲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0年8月
—END—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