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中国的古建筑遗迹,主要分为汉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兰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汉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两度入藏考察,在继承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前辈开创的营造学社调查研究汉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础上,观察西藏不同时期佛寺建筑形态和发展进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建立了逻辑明晰、立论坚实、独辟蹊径的科学系统。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是中国藏式古建筑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书后所附近七十幅图版是记录西藏寺院历史面貌的珍贵资料,已成为重建和修复这些古建筑的重要依据。除藏地佛寺建筑,书中也涉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明末以前的藏传佛教遗迹,也有专章讨论元大都(今北京)、杭州两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全书以巨量的建筑实物证据,展现出西藏历史文化与祖国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轨迹。
*文章节选自《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宿白 著 三联书店2021年3月刊行)
甘肃安西榆林窟和敦煌莫高窟的晚期石窟中俱有藏传佛教遗迹,予曩撰《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曾略作记录,现西藏文管会同志邀我裒辑藏传佛教遗迹的文字于一编,因将该文“西夏统治时期的密教遗迹”“蒙元时期的密教遗迹”二节中有关自唐宋密教转向藏传佛教的遗迹部分择录如下,内容结构变动无多,唯于榆林增一元代洞窟。至于莫高窟前散布的噶当觉顿式塔多座,因已摘要试论于本书所收《西夏古塔的类型》一文中,故不再录入。1227年,蒙古军队陷沙州,莫高窟第465窟前室西壁南侧有北元宣光三年(1373年)游人划记,可知莫高窟隶属蒙元约长达一个半世纪。至元十七年(1280年)于瓜沙地区和今青海西北部置沙州路,总管府设于沙州。沙州南接宣政院所辖乌思藏地,其治所又适当甘肃西部通向乌思藏的重要孔道。大德间(1297—1307年)八思巴弟子松江府僧录管主八曾向沙州文殊舍利塔寺施西夏文大藏经。泰定元年(1324年),又以世袭吐蕃封地的镇西武靖王搠思班子阿剌忒纳失里(此云宝吉祥)出镇沙州,而自11世纪后期孳息于此并逐渐笃信藏传密教的西夏人众并未远移,因此瓜沙地区的藏传密教,有元一代更趋发展,榆林、莫高两窟在此新形势下,遂出现了为蒙古上层尊崇的纯粹的藏传密教的洞窟。榆林窟蒙元时期藏传密教洞窟似只第4窟一处。该窟位东崖下层,北邻西夏所开第3窟,其南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之卧佛殿,即第5窟。第4窟窟口壁面系后世补建。窟内略作竖长方形,中部建方坛,坛上塑绘已佚,窟顶崩毁,顶壁相接处残存坐像一匝。西壁即前壁,其中部即窟门所在。窟门之南(左)绘普贤,下绘蒙古装男供养人行列,现存五身。窟门之北(右)绘文殊,下绘蒙古装女供养人行列,现存三身并一小儿。东西北三壁皆各绘壁画三铺,中间一铺皆绘曼荼罗,曼荼罗左右两侧各绘佛像一铺,具体内容略如表10-4。
此窟无纪年题记,但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与日喀则夏鲁寺大殿壁画和那塘寺南札桑波沛塔内壁画颇多相似,该两处壁画的时代俱在13—14世纪。又第4窟北壁东铺壁画中所绘之中间高、两侧略低的三塔并立的佛塔,见于西藏和毗邻藏区的例证如山南札囊札塘寺佛堂后壁左侧释迦座下的三塔壁画、甘肃张掖马蹄寺上千佛洞的三塔龛俱是13—14世纪之遗迹,而现存实物亦不晚于14世纪前期,如元延祐六年(1319年)所建云南昆明筇竹寺玄坚雪庵宗主塔,因可推知此榆林窟第4窟的兴建约亦在13—14世纪的蒙元时期。蒙元时期莫高窟的藏传密教遗迹较榆林为多,规模最大的一处是第465窟及其附近。第465窟,具前后室,皆盝顶、方形平面。前室西(后)壁两侧和左(北)、右(南)壁各绘一噶当觉顿式佛塔。后室正中建四阶圆坛,坛上尊像现已无存;坛上方盝顶正中及四坡分画五方佛及其眷属。东壁即后室窟门所在的前壁,满壁皆绘护法像,门上横列五身,侧有供养比丘,门北(左)侧主尊为摩诃迦罗(大黑天);赭身,一头四臂,前两手一持颅钵,一持物不可辨,后两手一持三股叉,一持剑,腰系虎皮,轮王坐。主尊上下方各绘六像,左右侧各绘三像,共十八像,似皆主尊之化身。下方化身像之下列六像,似皆供养像。供养像侧贴附纸条,上书汉藏文合璧的名称,其中汉文有“……巴,此云食□□□师”“得□□□巴,此云□智师”“……此云□□食睡□师便师”等。门南(右)侧主像三,上方者三目,蹲坐,双手捧一盛满供物的高足钵。下右侧者立,三目两臂,一手持颅钵,一手持月刀,并于手内横置六棱长木,髻上绕蛇,腰系虎皮。下左侧者为摩诃室利(大功德天),骑骡,三目四臂,前两手一持颅钵,一持细柄杵(?),后两手一持剑,一持三股叉,身挂骷髅璎珞,旁立兽首骡卒。三主像下方列六像,似皆供养像。西、南、北三壁各绘忿怒相护法三铺,内容略如表10-5。
西壁即后壁,中铺主像双身,左右铺主像皆单身女像。三铺主像皆一面两臂,左铺女像侧面现猪首,当是金刚亥母。金刚亥母为上乐金刚之明妃,因疑此壁中铺立像为上乐金刚之双身像。南壁即右壁,三铺主像皆双身像,俱多面多臂,中铺男女像所持物中皆有花、剑、轮、杵;右(东)铺男像持有杵、铃、细柄法器和人皮;左(西)铺男像持铃、杵,男女像皆持弓,以上三铺就所持物言,似皆具有时轮金刚之特征。北壁即左壁,中铺主像双身,左右铺主像皆单身,三铺主像皆多面多臂,尤以臂数繁多为该壁各铺主像的共同特征;中铺男身十六臂俱捧颅钵,应是喜金刚;女身两臂,项挂骷髅,当是喜金刚之明妃金刚无我母。按此窟壁画分格布局,画面皆用竹笔作遒劲的细线描绘,平涂浓彩对比强烈,手心足掌皆施红色,背纹多画细密云气,这些都是13世纪迄15世纪藏画特点;而一壁三铺像,像下列小格位置供养像和喜用蓝白冷色等,又是14世纪藏画所习见;前室所绘噶当觉顿式佛塔也是13、14世纪藏地流行的塔式;整个后室的设计与风格又极与萨迦北寺岗噶、宣旺两确康近似。莫高能够出现如此典型的13、14世纪左右的藏式密迹,显然是与自元世祖起既重萨迦教派领袖人物为帝师,又重当时寺庙最多流布最广的噶当派和实力甚大、且长期活动于旧西夏领域的噶举教派有直接关系。此窟前室东壁南侧白粉下,有朱书题记六行:“……昌府□塔寺僧人……逵吉祥秦州僧……吉祥山丹□……于元统三年(1335年)……八日到此秘密寺……记耳”,知此窟元时称秘密寺。又前室壁面有元人题记甚多,其中最早的是北壁白粉下刻画的“至大”纪元(1308—1311年),因知此窟之建当在武宗至大之前;如再考虑游人刻画时,应距创窟之年已有较长时间,则第465窟的开凿,或可推测到13世纪后半。此窟两侧各有禅窟多所,禅窟前方原凿通廊与第465窟前室相通。原北侧廊内上方崖面涂抹白粉墙皮,绘赭色噶当觉顿式佛塔一座。塔南侧书“深入禅定”,再南有汉文六字真言。塔北侧书“见十方佛”,再北有八思巴文一行,汉文四行。塔上方墨书梵、藏、蒙文各一行。以上遗迹约皆元人专为此禅窟群而安排者。与第465窟在整体布局上近似的另一处洞窟,是元代改建的莫高窟第285窟,即有名的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两发愿文壁画的毗诃罗式窟室。元时于该窟左右壁的禅窟窟口建噶当觉顿式塔,并于该窟内正中建五阶坛,下三阶为方坛,上二阶为圆坛,坛上图像早已无存,即此五阶坛的上面四阶也于早年被拆除,现存最下一阶阶面上尚残存细线刻画的双线圆形界道,双线圆形界道内画莲瓣一匝,界道外四隅画金刚杵尖端,圆界道里侧画双线方界道,方界道每面正中显一门,门两侧各画出一竖立的三股叉,叉上端画出飘扬的长幡,方界道里侧即是原建第二阶方坛处,此部分只在正中画出三匝圆线。
位于第465窟南方的第462、463两窟,也是元代的藏传密教窟室。第462窟是塔庙窟,具前后室,并附有前廊。后室方形平顶,后(西)壁上方原贴影塑千佛,壁前设佛座,像佚座亦残。前壁南侧有“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初三日记耳”题记。前室方形,南北坡顶,室正中原建噶当觉顿式塔一座,已损毁,仅存残段,其中覆钵残块外敷金彩尚艳。南壁内侧有“七月十八日作塔工毕记耳”题记,题记之东和前廊东侧各凿一禅室。北壁画供养人四身,中间戴姑姑冠蒙古装的女像是主像。第463窟是小型佛殿窟,平面方形,后(西)壁绘一佛二菩萨,佛手掌涂红色;上方画五方佛,皆着冠饰。南壁画骑狮文殊,上方有二排着红色尖帽的藏僧供养像。北壁绘骑象普贤。东壁门上白描护法像,其前绘一披发供养人。门南四臂金刚,前两手一持颅钵,一漫漶,持物不可辨,后两手一持细柄法具,一持剑,轮王座,下卧一魔。门北金刚口衔魔,一手持颅钵,一手持剑,轮王座。南北两壁下部绘蒙古装男供养人。顶绘莲花。莫高窟元代密教遗迹除藏密遗迹外,另有多处受有藏密影响的传统密教洞窟,第95窟应是较重要的实例。其内容略如表10-6。
元代改建西夏建造的第464窟也应属这一类。该窟原系西夏一处禅窟群中的中心窟,元代延长了前后室间的甬道。后室基本保持原状。延长的甬道顶部绘千佛,两壁绘供养菩萨,附有蒙文榜题。重装后的前室南北壁分别绘出小幅深色地的连续善财童子参见五十三知识而证入法界的故事,每幅中亦附有蒙文榜题。前室前方南壁通道上书梵、藏、回鹘、汉四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东侧有“至正卅年(1370年)五月五日甘州乐阗”墨书题记。前室前方北壁通道上方书梵、回鹘、蒙、八思巴、汉五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东侧有宣光三年(1373年)题记。两处纪年题记皆属北元时期,似可说明此窟改建的时间约在元代后期。善财童子故事流行于内地宋元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告成的有名的杭州六和塔“环壁刻金刚经及塑五十三善知识,备尽庄严”(《西湖游览志》卷二四引曹勋《塔记》),又南宋临安贾官人宅镂版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更是以图画为主叙述此事的通俗佛籍。善财童子故事与六字真言同处一窟,大约可以反映最迟在元代后期新的内地因素已影响到莫高的藏传密教了。莫高窟传统密教图像与内地密教新图像的结合,有迹象表明顺帝前期即已出现。至正八年(1348年)在莫高窟立四臂观音并梵、藏、汉、西夏、八思巴、回鹘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石碣的西宁王速来蛮,又于五代曹氏开凿的第61窟前重建后接石窟的皇庆寺。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成。该寺窟前部分早已无存,窟内除坛上塑像外,五代绘制的壁画尚大体完好。速来蛮重修时新绘的甬道壁画也基本完整,甬道南壁画炽盛光佛出行,北壁画黄道十二宫,场面巨大,构图新颖,远较藏经洞发现的晚唐炽盛光佛绢画生动多彩,这应是摹自中原传来的宋元图样。时间再迟些,莫高窟还出现了全部根据内地新样绘制的洞窟,即第3窟。该窟是一座约3米见方的小型佛殿窟,盝顶,顶心影塑四龙,四坡绘球纹。前(东)壁门上画五方佛,门两侧各画观音一身,南、北壁各画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一铺,后(西)壁开盝顶龛,龛内中部悬塑山石,处于山石间的原塑主像——水月观音已不存,山石两侧绘双勾墨竹,龛内外两侧各画菩萨四身。从龛内和全窟图像的布局推察,此窟应是一处观音堂。如此布置观音堂在莫高诸窟中极为特殊,不仅悬塑作法为莫高所仅见,当是新从东方传来;其壁画据艺术史家研究认为:“其线描纯熟,变化丰富,以圆润秀劲的铁线勾勒面部和肢体,用折芦描表现厚重的衣纹折襞,用顿挫分明的丁头鼠尾描表现力士隆起的肌肉,又用轻利飘逸的游丝描画出蓬松的须发,为了刻画出不同的质态,作者使用了多种线描,既使形象更加真切感人,也显示了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壁画设色清淡典雅,纯然中原画风”。该窟西壁有作画人题记:“甘州史小玉笔。”此史小玉,又见第444窟西壁龛内前北柱外侧题记:“至正十七年(1357年)五月十四日甘州桥楼上史小玉烧香到此。”可知第3窟绘画时间已近元代末期;而这个绘制壁画的时间,就全窟情况看,应与该窟的开凿的时代极为接近。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宿白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3ISBN:978710806944 定价:218.00元
ISBN: 9787108066374 定价: 148.00
ISBN: 9787108068286 定价: 148.00[三联版·宿白集书目]
01《白沙宋墓》
02《中国石窟寺研究》
03《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04《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05《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06《宿白讲稿上》
(《汉文佛籍目录》《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
07《宿白讲稿下》
《中国古建筑考古》《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
▲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2021年1-2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