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雅斯贝尔斯: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童可依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21-12-07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上述本真的教育如何实现呢?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根本力量。爱使人盲目吗?爱会使人忽略了对方的缺点?雅斯贝尔斯认为恰恰相反,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并非盲目的,它恰恰使人的眼睛明亮。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是真正的苏格拉底。爱与爱会在相同的水准上相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潜能。


*本文系三联中读音频《什么是教育》文字版,作者童可依(三联精选《什么是教育》译者)。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教育家。有《存在哲学》《时代的精神状况》《尼采》等著作。


什么是教育?

文 | 童可依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生活在一个见证了深远政治变革的时代,终其一生伴随纳粹政治与欧洲文明战后重建的历史进程。1937年,他被迫退休。1938年,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1945 年 4 月 1 日,美军入驻海德堡,使他与他的犹太妻子免于被驱逐至集中营的命运。《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教育家赫尔曼•洪恩,将散见于雅斯贝尔斯诸多著作中的教育思想精心编排、集结在一起出版的作品。“三联精选”版《什么是教育》依据德国Piper出版社的底本,选取《对教育的反思》《对陶冶的沉思》《教育与大学》以及《教育与传统》几部分译出。

本书的不少片段写作于德国经历内外深重灾难洗礼、学生和学者共同体面临严峻挑战之际。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改善人类生存境况的条件并非政治行为,而根本在于教育。因此,他以哲学家的身份对教育的内核做了一番深入考察,而他的观察背后包含着对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明的深刻理解。《什么是教育》一书共分为十九章,每章篇幅不大,但论述的内容如黄钟大吕。如果用心聆听,这些金石之言同样可以作为反观我们当下境况的镜鉴。

在第一章,作者就开宗明义: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因此,本真的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对精神内涵怀有热切渴望的人也会学习、求知,但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只是第二位的。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而这些,是在游戏和探索中完成的。

接着,雅斯贝尔斯细数了历史上存在过的三种教育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递”系统化的知识。特定的作家和书籍被奉为权威,教师的职责只是照本宣科,而学生去学校只是学习固定的知识,掌握现成的结论,“将白纸黑字带回家”。师徒式教育则强调教师的个性力量与人格权威。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带有服从的色彩,在这种服从中,学生放弃了自身的责任,获得了一种依附他人的轻松感。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只有第三种,苏格拉底式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苏格拉底相信每个人都有神圣的潜能,因此,他总是把他人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地追求自由的思考,学生对教师没有屈从和依赖,彼此之间是充满善意的切磋琢磨。苏格拉底式教育的核心是对话。师生向彼此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彻底敞开胸怀。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变得富有理解力,懂得如何聆听他人的辩论,如何兼顾他人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同时,他的个人责任和内在潜力也会被最大程度地唤醒,使他在无止境的探索中实现自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道德,最终成为一名正直的公民。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教育的思考必然延伸至对社会政治的关切。正如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将政治和教育视为一体双生的,雅斯贝尔斯也认为,培养个人清晰、开放、公正的意识,是政治可能性的基础。

教育是将个体与更广大的人类联系在一起过程。个人通过教育而进入了一个更敞亮、更丰富的世界,他原本狭隘的生存开始与所有人的生活发生联系,从而变得富有活力。儿童通过社团交往、语言交流以及教师传授给他的人类现实状况来获得历史性精神与生命意识。青年人则可以通过阅读往昔伟大作家的作品,进入一个生生不息的、更广阔的世界。透过古代世界纯朴而深邃的伟大,青年人将进入一种全新的生命维度,从中感受到人性的高贵,并获得种种生活的准则。雅斯贝尔斯写道,在往昔的声音面前,“日常生活不再黯淡无光,即使是最微小的行动也获得了意义,读、写、算不再只是技能的掌握,它们本身也是对精神生活的参与”。不过,回望人类历史上曾经达到的高度,并不是要把过去视为黄金时代,而是为了将其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从而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过去越清晰,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多。唯有当一个人真正感受到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延续性,他才能承担起当下的责任,在自己的时代里参与人类的历史创造。

那么,上述本真的教育如何实现呢?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根本力量。爱使人盲目吗?爱会使人忽略了对方的缺点?雅斯贝尔斯认为恰恰相反,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并非盲目的,它恰恰使人的眼睛明亮。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是真正的苏格拉底。爱与爱会在相同的水准上相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潜能。一个真实的自我与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什么是教育》 三联书店,1991


针对当时德国教育的一些弊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比如:工具化的教育仅仅将人视作功能,只提供单纯的训练而不注重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师个人对教育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但由于缺乏统一观念的支撑,却显得贫弱无力;关于教学的书籍文章层出不穷、教学技巧不断翻新、一种教学尝试迅速替代另一种教学尝试……时代焦虑地关注教育,却使教育变得稀薄而空洞。
 
在雅思贝尔斯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科思维方式的训练、理性的培养与精神生活的涵育三者的结合。在本书最后两章,他勾勒出了理想中的大学的样子。“自由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空气。”大学教育不应固守大纲要目,而应当鼓励一定的冒险精神,鼓励学生与世界、他人以及历史传统发生真实的接触,鼓励他们在困难中披荆斩棘。大学教育针对的是一些经过特殊选拔的学生,他们为异乎寻常的精神意志鼓舞,且具备足够的资质。大学应当将主要精力倾注在这些人身上。而对于资质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开设一些难度少许高于他们接受能力的讲座和研讨班,也胜过过分地简化学习内容来换取他们的充分理解。

大学应当营造一种哲学生活的氛围:人们聚在一起,但每个人本质上都是独立的,自由是凝聚他们的唯一力量。一个精神自由的人能辨认出另一个自由的人,即使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也始终彬彬有礼、渴望成为朋友。因为在更深的层面上,他们同属一个充满自由可能性的共同体。在大学的领地内,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以外,没有任何权威;而对于真理,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追求,但另一方面,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最终的真理。
 
人文科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参与人类历史,它使人认识到人类可能性之广阔。自然科学的教育价值则在于培养精确的观察习惯。而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即可以为追求客观知识而暂时悬置自己的价值观点,不偏不倚地分析事实,并保持怀疑和问难的能力,从而将知识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观察、沉思和对周围世界的把握。

雅斯贝尔斯还主张,科研与教学应当结合在一起。因为理想中,最好的科研人员也是最优秀的教师。他能独立地引导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求知过程,接触到科学的精神。可以说,他本人便是活灵活现的科学,他能在学生心中唤起与他一样的激情。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家身份,使他善于从哲学的根源来洞察教育的本质,他在书中还专门论述了诸如语言与真理、艺术审美与教育、自由与权威的辩证关系等等。我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为雅斯贝尔斯的慎思、洞见与雄辩折服。我想,对作者最大的尊重和感念,莫过于认真阅读他的作品,这篇短短的介绍可能难以概括大家能亲自从书中领会到的内涵,还是请大家去书中感受雅斯贝尔斯的博大精深吧。



什么是教育

[德]雅斯贝尔斯著  童可依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3

ISBN:9787108070753 定价: 38.00元


━━━━━


▲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1年8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