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圣遗音:最简中国艺术史 | 荐书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大圣遗音

最简中国艺术史


陈平原 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11

ISBN:9787108059529 定价:98.00元


【内容简介】


“大圣遗音”,典出一张唐代古琴的铭文;“最简中国艺术史”,顾名思义,带有高度的普及感。合为书名,仿佛琴鸣酒乐,两相得宜。著名学者、文化史家陈平原,正以高屋建瓴的笔触,提要钩玄,通过中国古代精美艺术品,将中国5000年的艺术流变与脉络,简明扼要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书中图片取自各博物馆庋藏的珍品和近数十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时间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配以陈平原简洁优美的文字,在专业化大潮汹涌的今天,让普通读者能够快速领略中国古典艺术之美。本书意蕴丰富,流风徘徊,既高度凝练了艺术史知识,也有一种亲民、温情的趣味,便于读者接受与掌握。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著作奖(2016)、第四届思勉原创奖(2017)、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2019)、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21)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著作三十余种。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近期出版的随笔集包括《故乡潮州》《大圣遗音》《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增订版)《怀想中大》(增订版)《花开叶落中文系》(增订版)等。

【目录】

小引
大圣遗音——文明的碎片以及阅读的乐趣
美玉与彩陶——史前考古艺术(前30—前21世纪)
青铜礼法——夏商周艺术(前2070—前256年)
铠甲武士与仙人奔马——战国秦汉艺术(前770—220年)
帝后礼佛与兰亭兴集——三国至隋唐艺术(220—907年)
天青月白与关山行旅——五代宋辽金艺术(907—1279年)
幽涧寒松与青花斗彩——元明清艺术(1271—1911年)
参考文献

【选摘】

小引

此书缘于我15年前的一次冒险,至今想来,仍觉不可思议。

包括阅读、酝酿、写作与修订,三个月交出三万多字,听起来好像不太难。可实际上,这是一本大书的导论,需概述5000年的中国艺术。如此大题小做,与我平日风格迥异,属于命题作文。此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书稿,由文物出版社具体负责,以中、英文形式对外发行,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高中二年级学生或非专业读者。

该大书最初题为《中国瑰宝》,要我写的是导论《中国艺术五千年》,具体作品赏析由郑岩、孟晖、扬之水等负责,工作同时展开。谈“中国艺术”,他们三位哪个都比我内行,让我打头阵,自然战战兢兢。明知艺术史不是我的专攻,为何非要赶鸭子上架?当初一听我就说不对,转而推荐了好几位优秀的学者及作家,可都被国新办及文物社否定了。理由是,专家容易把事情说得太复杂,很难吸引国外热爱中国艺术的青少年;作家文笔优美,但专业性不够,又怕出纰缪。选择我的原因是:半懂不懂,略知一二,文笔清通,句子不太绕,译成外文刚好。反正说来说去就一句话:非你不可。

我并不轻视通俗读物,而且承认外宣工作很重要,但我最多只是个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的读书人,怎么会天上掉馅饼呢?开始以为是责编张小舟的主意,她是我妻子夏晓虹的好朋友;后来知道非也,是因为我此前在《文物天地》上的连载,被文物社同人盯上了。《大英博物馆日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台北:二鱼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是我业余撰写的一册小书,部分章节连载于《文物天地》2001年第6—11期;书出版后大获好评,央视读书节目还专门制作了50分钟的专题片。约略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举办大英博物馆专题展,三个讲座中,据说我的最受欢迎——因为最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最不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博物馆事业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无远弗届,年轻一辈欣赏艺术的能力,以及对中外艺术史的了解,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既然已水涨船高,我的小书还值得出版吗?

毫无疑问,这是普及读物,学术上乏善可陈。文章是我写的,但思路及学识应归功于我参考的诸多书籍。除注明出处的,还有好些属于学界共识,我只是阅读、消化、吸收、编写,说好听点,就是“提要钩玄”。学术上没有任何贡献,只是表达上颇为可取。能把复杂深邃的东西讲得简单、浅俗、有趣,而且不太走样,这当然也是一种本事。

当初这三万多字的长篇导言《大圣遗音——文明的碎片以及阅读的乐趣》交到文物出版社,据说是一片叫好声。只校正了个别细节,马上进入翻译与排版。而且,受我文章的启发,书名干脆改为《大圣遗音——中国古代最美的艺术品》,2006年3月刊行中文版及英文版;2009年7月第二次印刷。书做得很讲究,字体小,烫金,有美感,但不太好阅读。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但据说作为外交礼品赠送,很受欢迎。

国新办及文物社对此书非常满意,并因此误认为我能写这类雅俗共赏、中外通吃的文章(书籍)。接下来的委以重任,实在让我手足无措。

原本就熟悉的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俞晓群,转任国家外文局旗下的海豚出版社社长,很想有所作为,从国新办那边了解到我的“业绩”,于是让沈昌文先生出面,请我们夫妇吃了好几次饭。最后“图穷匕首见”,说是要签合同,让我写一本《中国人》,以多种外文刊行,挑战林语堂的英文畅销书《吾国吾民》。我酒量本就很差,加上沈先生插科打诨,一不小心就答应了。俞兄马上送来出版合约及一大摞参考书,不久又介绍好几位翻译家见面,弄得我非常紧张。先是思路有分歧,我对从三皇五帝说起不感兴趣,希望集中讲述晚清以降这一百多年中国人走过来的道路。那种触底反弹、悲欣交集,其实更励志,也更有可读性。人家斟酌了一阵子,同意我这别具一格的“外宣”。后来,我又嫌历史叙述太沉重,想做成类似《大圣遗音》的图文书,比如叫《刻在脸上的历史——160年来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或《中国人的面孔——160年来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人家觉得这主意也不错。再后来,我终于举手投降了,因为重读中英文本《吾国吾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林语堂的长处在双语写作,像我们这么操作,无论如何努力,也出不来那种浑然天成的效果。

5年前,“一带一路”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国新办又要文物出版社推出相关图书,初步定名为《“一带一路”沿线文物及艺术》。我记得很清楚,2015年5月22日文物出版社会议上,领导把此书的意义吹上了天,专家们也纷纷出谋划策,他们竟然一致认定我会接手,没想到我一口回绝了。不是不愿意,而是没能力。如此出格且冒险的事,一回就够了。后来听说,此事不了了之,因这确实不是好干的活儿。

15年过去了,承蒙三联书店慧眼,愿意将那篇长文做成一册小书,呈献给非专业的读者。如此粗枝大叶的叙述,不可能入方家眼;但若大致不差,且有若干闪光的点,那就谢天谢地了。我以前写过一则随笔,题为《怀念小书》,感叹的正是专业化大潮汹涌,难得再见亲民、温情且有趣的小书。那是一种写作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20年12月28日于海南陵水客舍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2年11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