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头没有文化的鲸鱼?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庆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抓了,它在圈养中度过了它的发展期和成年早期,它从未习得那些对在冰岛附近海域生存和作为当地虎鲸社会成员有效运作而至关重要的文化性知识的“复杂整体”。在庆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它错失了关键的社会输入,而且永远无法将其弥补上了。相比之下,斯普林格在被捕获时已经学会了它的氏族的方言,这足以使研究人员甚至也许是其他鲸鱼都能认出它是A4氏族的一员。这两个虎鲸相互对比的故事代表了一个不经意间进行(也不是完全受控制)的实验,即当虎鲸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接触到它们文化的机会时会发生什么。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新知大会第五季

三联·新知大会第五季

智慧之镜:

生命、智能与人类的“近未来”

4.21(周五)19:30-22:0001  动物·人类·大脑: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嘉宾:张劲硕(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李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葛鉴桥(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地球46亿年的生命史中,绝大部分时间与人类无关。鱼诞生于5亿年之前,最早的鸟在1亿多年前就出现了,马在地球上生活了5600万年,就连大熊猫都已经可爱了八九百万年……而人类的直系祖先出现在这个星球不过十几万年的时光。但人类自认拥有最高级的智慧和最丰富的情感,以能够学习、传承和共情为荣;人类以独有的工具和技术按下了发展的加速键,自觉跑赢了地球上其他所有物种。


人类可以忘记,自己作为智人的后代,也是在与其他人种的不断竞争厮杀中、在生命演化的每一个岔路口,或侥幸或者明智地选对了路才能走到今天;人类也可以忽略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动物们——它们或许拥有和人类相当甚至更高级的智能;但人类不该放松警惕,警惕狂飙突进的发展会不会彻底改变地球的生命形态,创造出碳基生命之外的全新智能物种,成为地球下一届主人。
今天已是昨天,人类亲手设计出的未来新型智能,带着期待和焦虑即将到来。因此,我们邀请动物学、人类学和脑科学领域的年轻学者,带来动物智识、人类演化、人工智能三方面的新知,揭示人类的过去,了解人类的周边,预测人类的未来,从一个长时间的尺度去了解生命。


*文章节选自《鲸鱼海豚有文化:探索海洋哺乳动物的社会与行为》(三联书店2023-4)

社会性学习。进行浮冰捕猎的成年南极虎鲸和幼崽在评估潜在的猎物

图片由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man)提供

一头没有文化的鲸鱼?

文 |  [加]哈尔·怀特黑德  [英]卢克·伦德尔

译 | 葛鉴桥
评估文化在动物生活中的重要性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是问出一个相反的问题:当获得文化的机会受到限制时会发生什么?这是可以通过实验来实现的,你只要将任何潜在的社会性学习来源都移除,让个体独自长大。另一个相关的方法是改变可获得的文化的性质,将幼崽或卵转移到一个社会性信息不同于其亲生父母所提供社会性信息的环境中,学名为“交叉抚养”(cross-fostering)。如果独自长大的个体没有发展出所研究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某种社会性学习对于这种行为是必要的。这种独自长大的抚养方式是我们去理解文化传播在鸟鸣发展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部分。类似地,如果被交叉抚养的个体的行为相比于它们的亲生父母所出生的社会群体,与其养父母或社会群体的行为更相似,那么同样似乎说明社会性学习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挪威科学家托雷·斯莱格斯沃德(Tore Slagsvold)曾用这种方法来很好地证明了社会性学习在小型森林鸟类的觅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过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没有被广泛地应用于哺乳动物的研究中。让个体独自长大需要人类亲手来饲养。在某些物种中,这是简单直接的,但在其他物种中,这是众所周知难以实现的。此外,在这种条件下被抚养长大也会剥夺幼崽的一整套学习机会,而不仅仅只是社会性学习的机会——因为要实现真正地独自成长所需要进行的一些限制。交叉抚养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自然选择已经让许多物种具备了种种办法来避免让父母照顾不携带自己基因的幼崽。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可以被颠覆——比如对于鸟类中的印记(imprint),即孵化出来的小鸟通常认为其周围环境中移动的唯一大型物体是其父母,这个对象可以被“移花接木”,让小鸟对人类或者是对我们所选择的立即与之面对的任何其他东西产生“印记”——但是通常很多鸟类都不会被骗到。对于鲸类动物来说,这些问题更是如此严重,以至于从伦理和后勤的角度出发,其失败的可能性和对相关动物的可怕后果几乎完全阻止了我们用这种方式研究鲸类文化。
然而,生活境遇有时会创造出一些我们从未想过要刻意设计的情境,却让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例如,大多数人会认为故意用这种方式研究人类是不道德的,比如用机器人养大婴儿,或者让婴儿完全没有与人类的接触,或者在产房里交换新生儿。尽管如此,有时这些事却会发生,比如双胞胎在一出生时就被分开了——幸运的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那么严重——而这让我们可以从研究他们随后发展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案例,人类的婴孩在他们的生命早期就基本上与人类隔绝了,也就是所谓的野孩子。其中一个是维克托的例子,也就是“阿韦龙的野男孩”:阿韦龙(Aveyron)是法国南部一个地区,1799年被发现时,他正赤身裸体地在林区里寻找橡子。维克托看起来有11或12岁的年龄(只能是看起来,因为不可能确切地知道),他被描述为“一个肮脏的、口齿不清的生物,像田野中的野兽一样小跑和咕噜”。维克托被带走进行国家监护。一名年轻的法国心理学家让·伊塔德(Jean Itard)刚刚完成他的博士课题,在接下来的7年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维克托一起工作和研究,试图教会他如何在人类社会中生活。但他最终放弃了。维克托从来没有学会说出比几个词更多的话,而即使是伊塔德后来也不确定他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维克托直到1828年去世都处于一种我们今天会诊断为患有严重学习障碍的状态。尽管他缺乏语言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人类文化,但他显然有共情能力,在他的主要照顾者的丈夫去世后,他坐在她身边一起哭泣。仅仅是这一项观察就对我们如何看待文化、语言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但真实的故事,是印度米德纳波利(Midnapore)的狼孩子们。两个女孩在大约8岁时被发现与狼崽一起生活,显然是被狼妈妈接纳为是同一窝里的崽。再一次,这些孩子的余生都受到了护理人员的密切关注,而她们却不幸因疾病而过早失去了生命,最大的孩子才活到17岁左右。这次在她们身上显然比在维克托身上所付出过的努力更有成效,因为寿命较长的女孩最终学会了大约30个单词,但狼女们在这方面和其他社会技能方面仍然远远不及在人类社会中正常生活所需的水平。关键的一点是,在以上两个及其他一些案例中,即都是在他们关键性的早年绝对缺乏人类接触的案例中,这样的孩童在人类社会中完全无法独立生活,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曾经接近过诸如共享意义或文化认同之类的概念。他们的故事相当残酷地说明了社会性输入对于人类行为的发展多么至关重要。
在鲸类动物中,有一些例子表明对圈养的鲸豚进行各种地点间的转移无意间也造就了类似的实验。其中一个是我们理解虎鲸如何学习其所在群体叫声的重要见解的来源:如我们在第6章中所描述的,当时一头幼小的虎鲸被移到一个水池中,池子里有其他带有不同方言的年长虎鲸。人类的维克托和狼女的案例对应到虎鲸上是一头名叫“庆子”(Keiko)的圈养虎鲸的故事。他主演了1993年的大片《自由吧威利》(Free Willy,也被翻译为“威鲸闯天关”或 “人鱼童话”),该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把一头虎鲸从囚禁圈养中解救出来的甜蜜故事。在现实中,在电影的杀青宴结束后,庆子回到了他在墨西哥的一个圈养设施里的生活,而他在那里形单影只,只有几头宽吻海豚陪伴。在这个像颗洋葱般层层叠叠充满讽刺意味的故事中有那么一层是,庆子这个名字是日语的,其意思是“幸运”或“受祝福的孩子”。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庆子是1979年在冰岛附近海域被抓获的,当时两岁左右。它先是被养在冰岛的一家水族馆,然后被卖给加拿大的一家水族馆,最后在1985年搬到墨西哥城的一处场所。在冰岛和加拿大显然还有其他虎鲸和它同在一个水池,但在墨西哥城却一个都没有。之后庆子以“威利”的身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电影成功之后,一场解救庆子的运动吸引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其中一些来自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自身。与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在研究整个鲸鱼种群时通常要花费的预算相比,这种和单独一头鲸鱼的命运相关的资金数量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庆子被转移到美国的一个临时的康复场所,最后被空运回冰岛大陆以南的韦斯特曼纳群岛(Vestmannaeyjar)的一个海洋围栏(sea pen)中开始一项训练计划,好让它最终被放归。

海绵客,澳大利亚鲨鱼湾的宽吻海豚,其喙上有一块海绵

图片版权归拉尔斯·贝杰德(Lars Bejder),默多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

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庆子在成年后整个生活都是从人类那里接受照顾和获得食物的,而如果它想在野外繁衍生息,就必须在人类这里“断奶”。在2000年至2002年的3个夏天里,人们开始训练庆子跟随它的看护者从它的家(所住的围栏)远行到冰岛附近野生虎鲸经常出没的地方,希望它最终能够——与和人类相处和谐相比——更加融入到这些野生虎鲸中。在2002年,它有两个不同的时期与野生虎鲸交往,但正如看护小组指出的那样,它与它们的互动看起来明显很尴尬。它与野生虎鲸保持着距离而且似乎并没有参与到野生虎鲸的觅食活动中,而野生虎鲸这边显然也不怎么搭理它。在这段时间里,庆子的看护者两次从它的胃里取得样本,但这两次都没有证据显示它能自己摄食。几周后,社交方面的事情似乎有点热络起来了,但后来有一头野生虎鲸迈出了对庆子而言太过火的一步:

有人在7月30日目击到一次短暂的身体互动,当时庆子潜入摄食的鲸鱼中间,它浮出水面时离3头成年雄性虎鲸和至少两头雌性或未成年的雄性虎鲸非常近。其中一头野生虎鲸当时正在水面上,它腹侧朝上游着,头在庆子的下面,它用尾巴拍击起一阵水花。伴随着这阵水花的是庆子做出的“受惊吓”反应,它游向了跟踪船,而当时其中一头雌性或少年虎鲸在它之后浮出了水面。

换言之,其中一头野生虎鲸似乎发起了一次对它们来说相当典型的社交活动,但可怜的庆子被吓坏了,这使得它立刻跑去寻找它所知道的安全感的唯一来源——人类。
在这些互动之后的几天里,庆子游离了冰岛。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里,它游到了1300公里外的挪威。在这段时间里,科学家们用安在它背鳍上的卫星发射器追踪着它,希望这次远行会是一个积极的发展,但同时也担心它的风险,例如北上和被冰困住。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是在其他虎鲸的陪伴下踏上这段旅程的,但当它下一次被见到时,它就在离海岸几米远的一个叫克里斯蒂安松(Kristiansund)的地方,当时它“独自一人”。它在挪威的第一次有记录的行为是跟随一艘小型游船进入了附近的斯克吕维克峡湾(Skålvikfjorden),也是船基地所在之处。庆子当时似乎将斯克吕维克峡湾作为它的新家,这是一个有遮蔽的近岸峡湾,距离开阔水域约10公里,于是基金会在那里又建造了另一个开放的海洋围栏,就像它在冰岛生活时的那个一样。它在这家机构得到了食物和照料,它的看护者决定重新开始为它提供食物,因为反正当地人也开始喂它食物了(到那时为止,它在离开冰岛后是否真的吃过饭也并不清楚)。就像曾经在冰岛那样,它的看护者又开始带它在当地水域进行巡游,但就它的看护者所知,它不再与任何野生虎鲸进行接触。它就用这种方式度过了余生,并在2003年12月因明显的肺炎而去世,当时26岁左右。丹麦科学家马琳·西蒙(Malene Simon)和她的同事们在这段时间里与庆子一起工作,他们得出结论:对庆子的放归尝试是一次失败——它从来没有变得真正独立起来,也从来没有成功地融入任何同类的社会群体,而且到它死时仍然完全依赖人类来获取食物。

正在东南阿拉斯加摄食鲱鱼的座头鲸进行同步猛冲
图片由弗利普·尼克林/明登图片提供
并非所有对虎鲸的放归尝试都以这种失败告终。2002年,在美国西雅图市附近的普吉特湾,一头当时两岁左右的幼年虎鲸被发现正独自游来游去。这头鲸被拍了下来,并且它的叫声也被录了下来。随后它被识别出是一头被命名为A73的虎鲸幼崽,绰号为“斯普林格”(Springer),于2000年出生在北部居留虎鲸社群A4氏族中的A24母系中26。整个2001年的夏天人们都没有在北方居留虎鲸活动区域的核心部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约翰斯顿海峡(Johnstone Strait)中见到过斯普林格和它的母亲,当时一直担心它们已经死了。它的母亲A45从此也再没有被见到过,所以很可能是2001年的某个时候,斯普林格成了孤儿。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U. S. National Marine Fishery Service)决定介入干预、支持一项使斯普林格和它的群体重聚并且让它回到约翰斯顿海峡的努力,而这个海峡距离斯普林格被发现的地方以北大约400公里。斯普林格被成功地捕获,并在普吉特湾的一个海洋围栏设施里待了大约4个星期。它与人类的接触受到了限制,而且人们发射降落伞对它投喂活鲑鱼(为了避免使其看到喂食人)。随后,当研究人员用水听器确认了A4虎鲸氏族的成员正在约翰斯顿海峡北部区域时,它被向北运送到另一个在该区域的海洋围栏中。到达之后,斯普林格肉眼可见地兴奋起来,当A4氏族的叫声能被听到时,它用自己的叫声回应了它们;然后它被释放并重新加入了氏族。之后它一直持续地被看到和A4氏族在一起。2013年7月,13岁左右的斯普林格被看到与它产下的第一头幼崽在一起。斯普林格成功地重新融入了虎鲸社群。

那么为什么庆子有所不同呢?西蒙总结了几年前美国海豚专家兰迪·威尔斯(Randy Wells)在佛罗里达指导了对两头宽吻海豚的成功放归后所陈述的一系列鲸类动物放归指南。放归庆子的尝试未能满足该指南中前三项具体要求:即动物应以某种功能性社会单元的形式一起被放归,被放归的动物应该是年轻的,而且它们首先应该只被短期圈养过。简言之,庆子从来就不是成功放归的良好候选者。与斯普林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庆子被圈养的时间要长得多,而冰岛虎鲸对于它或是对科学家来说,都从来没有被充分地熟悉到能够将它放归到一个适当的社会环境中。但为什么尤其是这些因素如此重要呢?对我们来说,如果我们把庆子理解为一头没有文化的鲸,或者至少是缺失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那么这就说得通了。庆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抓了,它在圈养中度过了它的发展期和成年早期,它从未习得那些对在冰岛附近海域生存和作为当地虎鲸社会成员有效运作而至关重要的文化性知识的“复杂整体”(或者它在漫长的圈养中可能丢掉了它曾经习得的东西)。就像维克托和狼女一样,在庆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它错失了关键的社会输入,而且永远无法将其弥补上了。相比之下,斯普林格在被捕获时已经学会了它的氏族的方言,这足以使研究人员甚至也许是其他鲸鱼都能认出它是A4氏族的一员。它还学到了关于鲑鱼的东西,因为它热情地以活鲑鱼为食,这些活鲑鱼是由当地种族群体中的“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渔民所提供,并在它被圈养在海洋围栏中时引入给它。这两个虎鲸相互对比的故事代表了一个不经意间进行(也不是完全受控制)的实验,即当虎鲸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接触到它们文化的机会时会发生什么。其后果对于虎鲸来说就像对人类一样是灾难性的,而对我们来说,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对两者的重要性。

一头雄性座头鲸在夏威夷附近唱歌
图片由弗利普·尼克林(Flip Nicklin)/明登图片(Minden Pictures)提供
我们将以北太平洋“52赫兹的幽灵鲸”这一有趣的案例作为本节的结尾。美国海军在世界各地遍布水听器阵列,科学家们曾被授权获得这些录音资料,并利用它们取得了一些我们在第4章中总结过的惊人发现——百慕大座头鲸歌声的原始录音和蓝鲸歌声频率在全球有所下降是其中两个最突出的例子。这些科学家已经学会将海军水听器上听到的各种鲸鱼声音分为不同的物种和种群。而他们听到的几乎每一种声音都可以被归入其中的某一类。但从1989年开始,他们听到了一种不寻常的歌声,频率约为52赫兹。这头唱歌的鲸鱼的活动从1992年到2004年每年的8月到2月之间都被跟踪着:这头鲸一边在墨西哥和阿拉斯加水域之间的东北太平洋上移动一边唱歌。这么多年来,这首歌似乎只由这一头鲸唱出,而且与已知的任何须鲸的歌声都不同。并且它的踪迹与科学家们用海军水听器监测的其他须鲸物种的活动或者存在毫无关联。他们不知道也猜不出它的物种。它可能是头“混血”鲸。它似乎是个既没有学到歌曲文化也没有学到迁徙文化的个体。不像庆子那样,幽灵鲸至少在2004年之前都还活着。它有它自己的歌,有它自己的移动模式,但这些不是文化。而没有文化,它就只是“52赫兹的幽灵鲸”。


鲸鱼海豚有文化:探索海洋哺乳动物的社会与行为

[加]哈尔·怀特黑德 [英]卢克·伦德尔 著  葛鉴桥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4

ISBN:9787108073709 定价:78.00元

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人类才有文化吗?

诚然,我们智人的文化及其产物影响着整个地球,几乎无处不在,但当我们跟随本书两位海洋哺乳动物学者一起扬帆远航,去往加勒比海、阿拉斯加、南极、北极……去追寻海洋里的哺乳动物,你会发现虎鲸社群也有流行的玩具,抹香鲸族群也有不同的语言,座头鲸之歌也有创作主题,宽吻海豚的捕食策略五花八门,它们甚至能和人类一起跨物种合作捕鱼,而且世代传承!

本书两位作者试图定义什么是鲸类动物文化,它如何存在,它对鲸鱼和海豚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以及最终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在剖析鲸类的文化、行为、基因、生态、保育之外,本书还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潜藏于鲸鱼海豚社会与行为里的知识和趣事。人类常有错觉以为我们孤独地站在物种智能的顶峰,但其实我们还有深洋大海,以及在海洋里的朋友。它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社会生活与行为,展现了生物智能的其他可能表达形式,是以鲸之为鲸,人之为人。

欢迎来到海洋世界。>>>鲸鱼海豚有文化:探索海洋哺乳动物的社会与行为


人类史前史
 [法] 马克•阿泽玛 洛朗•布拉维耶 著 李英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12
ISBN:9787108066510 定价:148.00元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史前史的图文书,从直立行走到文字诞生,年代跨度从距今700万年到距今2500年。两位作者选取人类史前史中的吉光片羽,对史前文明中最亮眼的考古发现,进行了解读。我们在书中了解到,最早的直立行走的人属成员,最早的石器以及最早的抽象思维的证据,还可以了解到斯科拉、肖韦、佩什梅尔、夸尔塔等著名洞穴的壁画艺术,以及“小鹿与鸟”、霍勒菲尔德的“维纳斯”、霍伦斯泰因-斯塔德尔的“狮子人”雕像等不可移动艺术品。两位法国作者不仅仅对欧洲的史前发现进行了拣选,还兼顾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和美洲的考古发现和史前人类艺术成就。本书图文对照,科普性强,以年代为序的讲述很清晰,读者可以通过这一本书,对人类史前史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高星:700万年的演化史浓缩在这部书中


万有感官:听觉塑造心智

[美]塞思·霍罗威茨 著 蒋雨蒙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3

ISBN:9787108070180 定价:48.00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和听觉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却极其重要的影响。作者从生理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阐释了声音和听觉是如何影响大脑的进化、发展和日常功能的。书中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觉现象入手:为什么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让人极其不适?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火车上或汽车上睡着?真的有什么音乐会让人觉得恶心吗?为什么城里人在乡下睡不好觉,反之亦然?为什么充满游客的威尼斯城如此安静?在这些有趣的探索中,作者逐步揭示出听觉这一普遍存在却又常被忽视的感觉是如何操纵我们的思考、消费、睡眠和感觉方式,进而发挥出塑造心智的强大力量。


识别二维码选购“新知大会书单”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3年3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