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字体论稿 | 荐书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古代字体论稿

启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8

ISBN:9787108075475  定价:59.00元

【内容简介】

《古代字体论稿》是启功先生多年汉字字体研究的杰作,其在1964年首次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日益重要,而这部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修订再版的。

启功先生以谦逊的治学态度,详细剖析了汉字字体的复杂演变过程,清理了种种缠杂不清的说法,提出了科学的结论。他的治学方法和独到观点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

【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字元伯、元白,满族,生于北京。学者,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陈垣弟子。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长期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生教书育人,研究学问,著述甚丰,有《启功丛稿》《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等存世。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考察的起点
三、八体、小篆
四、籀文、大篆
五、古文
六、科斗书
七、鸟虫书、虫书
八、隶书、左书、史书
九、八分
十、草书、章草
十一、余论

后记

一 《急就篇》传本考    
二 《平复帖》说并释文    
三 《兰亭帖》考   
四 《唐摹万岁通天帖》考   
五 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    
六 孙过庭《书谱》考    
七 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    
八 从《戏鸿堂帖》看董其昌对法书的鉴定   
九 从河南碑刻谈古代石刻书法艺术   
十 说《千字文》 


【选摘】

问题的提出

中国汉字的发展,自商代到今天,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绵长,从来未曾中断。它的形状变化,异常复杂多样,尤其文献所载的字体名称和实物中所见到的字体形状,又往往对不上头。于是给后代对于古代文字的辨识,对于古代文字发展的探索,以及对于某些古文物或古书真伪的判断等等方面,都留下许多问题。
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例如说某字是象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看它是属于“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说“欧体”“颜体”等。我们知道一个书家或流派的艺术风格,多是指它们在一种大类型中的小分别。如欧阳询与颜真卿的分别,不是说欧写篆书、颜写隶书,而是对他们在共同写真书的条件下比较而言的。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有些字体风格,从甲一大类型变到乙一大类型时,也常是从一些细微风格变起的。例如篆和隶现在看来是两种大类型,但在秦代,从篆初变隶时的形状,只是艺术风格比较潦草一些、方硬一些而已。这足见字体的演变常是由细微而至显著的。
如果再进一步追究,为什么古代字体有那些变化?例如同属于周代的文字,为什么铜器上的和书籍上的不同?而随着那些形状变化,各命以不同名称,又是什么理由和根据?又如秦代的“正体字”为什么叫“篆”?汉代的“正体字”为什么叫“隶”或“八分”?这些问题,简单说来,即是名与实的关系和体与用的关系。
我们已知汉字在形体发展历史上各个阶段都有大小不同的纠葛,简单归纳,可有三项,而其中第一、第二两项尤其复杂。
第一项:小篆以前的字体名称与实际形状的问题。按小篆的形状是比较明确易见的,在它以前的种种字体的名称与形状,便有歧异。例如《说文解字叙》里所提到的“秦书八体”中,小篆之前,只有“大篆”一种;而《说文解字》书中,小篆之外,却有“古文”“籀文”,而无大篆,那么大篆与古文、籀文,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书中把这三种并列,甚至一齐罗列各种花体字,并不分析它们的关系,这是比较省事的办法。又有的书中把商周铜器上的字概称为“古籀”,这是比较笼统的办法。还有的书中只从文字所在的器物种类来定字体的名称,甲骨上的称为“甲骨文”,铜器上的称为“钟鼎文”或“金文”,陶器上的称为“古陶文”,玺印上的称为“古玺文”,等等。这固然比较客观,但仍未能从中看到古代字体命名的理由,也就是还不能解释《说文解字》中所提的关于古代字体最早命名的问题。
第二项:隶与八分的异同问题。按隶这一体,既然秦代已有,汉至唐也有。我们知道这种同名的情况,并不仅只是后代模仿或沿用前代某种旧字样,而主要是同名异实。那么它们的具体形状分别究竟何在?还有隶和八分究竟谁先谁后?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八分一词究竟怎么讲?如此等等,纠缠的时间既很久远,涉及的古代文献和实物也很众多。
第三项:其他许多比较零星的问题。例如《说文》中的古文与魏《正始石经》中的古文,以至《汗简》等书中的古文,为什么都是两头尖或说蝌蚪形的笔画?它们究竟伪不伪?又如“史书”究竟是一种什么字体?“章草”的“章”字怎么讲?如此等等,也都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至于研究探讨的方法,在前代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偏于文字的组织构造方面的,这包括对文字的形、音、义的研究;二是偏于书写的艺术风格方面的,这包括对各种书法流派的品评、各种碑帖的考订等。前者所据,较多侧重古代文献的记载;后者所据,较多侧重某些著名法书字迹。这两方面的研究,固然在其本范围中都有很大的成果,但由于文献中名称的纠缠既多,而当时地下实物的发现尚少,所以各自受到局限,而常常不易合榫。

自近代考古发掘的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字实物资料,这给研究古代字体带来极大的帮助。从商代以下各个时代的、各个用途的实物资料,大致都可以见到。因此得知,字体名称和形状的变化,因素很多,必须从实物和文献互证,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真象。现在试就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作一次综合考察,看它们有什么现象。希望从这里探索到古代各种字体的名和实、体和用的关系。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3年7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