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说世界经典雕塑与建筑 | 荐书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图说世界经典雕塑与建筑

陈绳正 冼宁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8

ISBN:9787108076465定价:148.00元

【内容简介】

撷取世界各文明区域、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还原雕塑与建筑的历史场景,并以雕塑家的专业视角,对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特定手法、艺术效果进行深度解析,带领我们“读懂”这些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作者简介】

陈绳正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著名雕塑家。1935年生于浙江温州。1952年从上海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1956年毕业留校。1984—1993年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曾参与全国农业展览馆群像、沈阳中山广场群像、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等创作,另有《铁人王进喜》《为了和平》等多件雕塑作品,《城市雕塑艺术》等多部专著。

冼  宁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国家高级环境艺术师。1970年生于辽宁沈阳。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长期从事室内外装饰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

【目录】

序一 雕塑与建筑,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盛杨 
序二 建筑师与雕塑家的互动 刘克良

前言 相依相伴 相辅相成 

1 尼罗河畔的不朽丰碑
最古老的建筑浮雕
大狮身人面像:为建筑而生的圆雕
古埃及浮雕语言的成熟
哈特舍普苏女王陵庙:古埃及最宏伟的石窟式陵庙
卡纳克阿蒙—瑞神庙:惊人的艺术交织
古埃及雕塑的建筑化
卢克索神庙:雕塑与建筑的严谨结合
阿部辛贝神庙:以雕塑为主体
古埃及建筑浮雕的最后绝唱

结语 

2 昔日伊甸园的落日余晖
五腿人首翼牛像:建筑雕塑的典范
水平极高的亚述浮雕
新巴比伦的伊斯塔门
独立的大型雕塑纪念碑
波斯宫殿里的装饰浮雕
纪念性山崖浮雕
善于营造气势的长卷浮雕

结语 

3 地中海升起的灿烂朝霞
地中海现存最早的装饰浮雕
狮子门:纪念性浮雕的最早实例
开创新格局的柱式建筑
雅典卫城:建筑与雕塑交织的范例
依势而建的圣地德尔菲
宙斯像:永存于记忆中的巨作
阿耳忒弥斯神庙与众不同的雕塑布置
莫索尔斯陵墓:融合不同的文明
帕加姆宙斯祭坛:突破传统的局限
独立的纪念性雕塑

结语 

4 强大帝国的辉煌印痕 
罗马广场群:建筑与雕塑的组合序列
纪功柱与凯旋门:古罗马的独特创造
和平祭坛的写实浮雕
角斗场与万神庙:建筑雕塑的布置手法影响深远
城市中的雕塑风尚

结语 

5 神灵光影下的别样异彩
雕塑在欧洲中世纪的曲折道路 
另类崛起的罗曼式建筑雕塑
哥特式建筑雕塑的发展变化

结语 

6 现世人性的复兴觉醒
《天堂之门》:回归古典又勇于突破 
大卫像:与环境完美交融
历尽坎坷的教皇陵墓工程 
《昼》《夜》《晨》《暮》 
以雕塑为主体的卡比托里广场
富有雕塑感的建筑设计

结语 

7 勇于突破的“畸形珍珠”
大师伯尼尼:虚化建筑与雕塑的界限
“混搭”的意境
巴洛克建筑的雕塑化

结语 

8 独树一帜的天竺遗存
阿育王的石柱:雕塑与建筑融为一体 
神圣又亲切的印度佛塔
雕塑史上的重大事件:石窟的出现
五车神庙:印度建筑雕塑化的起始
巨型浮雕《恒河天降》
凯拉萨神庙:印度岩凿神庙的顶峰之作
建筑雕塑化的多种型制
海滩上的雕塑神车
耆那教神庙:巴洛克的极致

结语 

9 密林深处的文明花朵
吴哥建筑雕塑的起点
吴哥寺:吴哥艺术的最强音
吴哥城:建筑与雕塑之城
戈布思滨:布满雕塑的山间林泉
爪哇岛上的波罗浮屠

结语 

10 照耀三大洲的一弯新月
被限制的伊斯兰雕塑
阿尔罕伯拉宫的狮子喷泉
另辟蹊径的雕塑装饰
建筑重点部位的雕塑装饰 
“米海拉布”与“穆克纳斯”

结语 

11 荒野丛林中的奇崛瑰宝
奥尔梅克旷野上的巨石头像
特奥蒂华坎的金字塔神庙
玛雅的金字塔神庙
描写俘虏的纪念性雕塑
神秘的“光影蛇形”与恰克摩尔
雨神恰克的面具浮雕被普遍运用
恐怖游戏场的雕塑装饰
玛雅纪念碑:真正的编年史
玛雅雕塑功力深厚
托尔特克雕塑极富建筑感
阿兹特克雕塑奇诡神异
结语 
12 华夏大地的永恒记忆
最初的大型纪念性环境雕塑
全景式的秦始皇陵墓雕塑
出奇制胜的汉代陵墓雕塑
汉代墓室浮雕:画像石与画像砖
转折:南北朝的陵墓雕塑
唐陵雕塑的创新
陵墓雕塑的僵化与衰落
中国石窟:以雕塑为重
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新发展
石窟型制的巨大突破
璀璨的石窟泥塑艺术
古代建筑雕塑装饰的演变
影壁:建筑雕塑的重要舞台
表现具体人物的环境雕塑

结语 

13 重大剧烈的动荡变革
《地狱之门》的探索
两位大师的不同“建筑感”
巨变:从传统到现代
亨利·摩尔的实践
雕塑与环境交织的新尝试
超大型雕塑的环境问题
苏联时代的特殊篇章
主题性的艺术综合体
两种艺术语言的模糊交融
惊世骇俗的安东尼·高迪
现代主义大师的大转弯
当今中国的雕塑性建筑巨构
解构主义建筑:雕塑性建筑的新例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部分插图来源
世界部分著名建筑雕塑历史年代对照表
后记


【选摘】

雅典卫城:建筑与雕塑交织的范例
公元前449年,希腊在对波斯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雅典成为希腊各城邦的盟主。在伯里克利执政下,雅典实行工薪制,建立公民大会制度,实现了奴隶制民主社会的规范化,激发了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正是在如此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开始了雅典卫城的重建。希腊古典盛期的最高艺术创造就此出现。
卫城所在的阿克罗波利斯山(意为“圣城”),是神话故事中雅典娜和她叔叔海神波塞冬的争战之地。这里在很早时候就建造过一些神庙。公元前8世纪,山顶上出现了第一座雅典娜神庙。从公元前566年开始,每当泛雅典娜节日,雅典的少女们便以整个国家的名义向雅典娜女神奉献她们所织的无袖外衣。但是在后来的战争中,神庙被波斯人破坏殆尽。为了庆祝对波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人们热爱雅典的激情和提供就业机会,伯里克利促成了卫城的重建。他雇用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师,并指派菲迪亚斯全面负责工程建设。从公元前449年开始,到公元前406年竣工,终于完成了这座精美绝伦的雕塑与建筑的纪念性综合体。
在高出城市地面约80米的山顶平台上,先后建起了巴特农神庙、山门(包括图书馆和画廊)、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庙和伊瑞克先翁神庙。雅典娜神庙的位置原本是在阿克罗波利斯山的中间,重建时则往南移,与其他三座建筑构成了周边式的布局。这是从空间视觉效果(包括从山下各个方位仰视的效果)出发,而做出的精心安排。至少有三位伟大的建筑师,伊克提诺斯、卡利克拉特和穆内斯科雷斯参与了卫城的设计;伟大的雕塑家菲迪亚斯主持了雕塑创作,并领导了卫城的施工。
这组古典艺术作品,其重大的成就在于:在海岬的山冈顶端建造奉献给保护神的圣殿,与自然景观联结而形成崇高圣洁的氛围;遵循严格的视觉规律,采用自由非对称,均衡又主次分明的构图布局,创造了一个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另外,大量布置各种类型的雕塑作品与建筑群的有机组合,对位置、题材、尺度、色彩进行精心推敲,从多视点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终于成为雕塑与建筑环境交织融合的典范。
雅典卫城的雕塑作品是众多的,主要有:广场上,对着山门入口的持矛女战神——雅典娜·普罗马荷斯青铜像,它先于卫城其他建筑,于公元前465〜前455年建成;巴特农神庙东山墙上的《雅典娜的诞生》、西山墙上的《雅典娜与波塞冬争夺对雅典的保护权》群像;巴特农神庙围柱柱廊后面,围绕正殿墙垣的长达160米的檐壁浮雕带,题材为向雅典娜献祭的游行队伍;巴特农神庙外墙檐部陇间壁的92块高浮雕,西面的题材为希腊人与亚马戎人之战,北面为特洛伊的陷落,南面为希腊人(勒比底人)与山陀儿之战,东面是众神与巨人之战;巴特农神庙室内圣殿中的处女雅典娜立像,木制,头发和服装贴金叶,脸部、双手和脚趾则镶象牙;伊瑞克先翁神庙南柱廊的6尊女像柱,高2.1米;伊瑞克先翁神庙三面山墙上的群像和檐壁上的浮雕带,后者是埃雷乌西斯的以黑色石材为背景的白色大理石浮雕;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庙檐壁上的浮雕带,题材是普拉蒂亚战役,外围护墙上刻有进行祭祀的少女浮雕。此外,从伊瑞克先翁神庙通往卫城入口的一条石砌的道路,被两座雕像隐蔽着,一座是伯里克利的塑像,另一座是勒姆诺岛居民委托菲迪亚斯创作的雅典娜青铜像。卫城入口处的东南,一条40多米长的柱廊里有一座拉西泰拉创作的丰收女神兼月神阿耳忒弥斯的雕像;柱廊附近有一尊特洛伊木马的青铜像,在马腹中,极小的希腊人从里面眯着眼睛往外看。后来,还陆续摆放和添建了许多较小型的雕塑。这是希腊人的习惯,但都没有喧宾夺主,影响大的格局。
这些卓越的雕塑艺术品,与建筑群一起构成了一座艺术、宗教、历史的露天博物馆,显示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全部荣耀。那么,雕塑与建筑在这里是如何紧密交织,发挥巨大的视觉感染力的呢?
每逢重大节日活动,市民游行队伍便在卫城西北处的制陶区集合,然后绕城一周。到达山门入口处之前,要经过一座长长的柱廊,里面有阿耳忒弥斯女神的雕像,渲染出一种神话的意境。接着,游行的民众将看到一座特洛伊木马的铜像,又是对昔日战斗胜利的追忆。这些都是攀上圣山朝圣前的情绪酝酿。
可以模拟一下,游行队伍经过柱廊和演奏厅,绕到卫城入口处的山下,山路前右侧的峭壁上是优雅秀丽的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庙。它以适度的体量压住了卫城的西南角,并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构图的平衡。在蓝天的背景前,它比卫城中的其他建筑物要低一些,以端庄的形象首先迎接了游行队伍。进入山门,通道天顶的图案是深蓝色夜空点缀着金色的星星。这使人联想起古埃及神庙的天顶,著名的卡纳克阿蒙—瑞神庙的圣堂天顶即是一例。
人们登上山门陡峭的台阶,透过山门入口通道的列柱框架,抬头就可看到被称为胜利者雅典娜的女战神的高大铜像。它的高度为9米(也有说是7米或11米的),距入口有40多米。这座菲迪亚斯创作的青铜像,是用马拉松竞赛中所得的资金订购的,以纪念雅典人在马拉松的胜利。令人悲哀的是,它后来被移到君士坦丁堡,在那里消失了。现仅存雕像基座残片。这座雕像点明了“雅典娜作为城市保护神,保佑希腊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样一个主题。它构成了卫城环境的视觉中心,以高耸的形体统率了总体空间,但又不抢夺宏伟的巴特农神庙的主体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点睛之作。不仅在雅典城内许多地方都能仰望到雅典娜的英姿,据希腊旅行家保萨尼阿斯记载,就是在距离雅典67公里的索宁海岬外的航船上的水手,都能辨认出她头盔的顶部和长矛的尖。这恐怕是夸张之词了,除非用一架高倍望远镜。
游行的队伍登上山门,迎面看到这尊神圣而威武的女神,其心灵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耐人寻味的是,这座雕像并不在山门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而是略为偏北。雕像的正立面也并不正对山门轴线,而是稍向左转约10度角。这种并不绝对保持中轴对称的布置方法,绝非偶然,而是古希腊艺术家精心设计的结果,这也正是整个卫城建筑群设计规划布置的原则。他们的着眼点并非是在图纸上用尺简单机械地划出标点,而是综合考虑各种空间要素,深入计算,加以微调,以保证最佳的视觉效果。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图纸上的机械统一,而是人们视觉上的整体感。雅典娜雕像的姿态是右手持矛,左手持盾,作品略向左转,正可使动作更显舒展。而作品略向北移,正可使它与背景上的伊瑞克先翁神庙的较小体量靠近,而与南侧的巴特农神庙的宏大体量取得视觉上的均衡。如此微妙的调整在人们的现场视觉中绝对不致产生“位置摆歪了”、“作品未放正”的感觉。这种对雕塑的微调处理与建筑群体、个体的视觉校正是如出一辙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此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耸立的雅典娜铜像居中略偏左,其左后方是造型错落的伊瑞克先翁神庙,右后方则是巴特农神庙西北侧的壮丽身影,恰好构成一幅富有变化而又均衡的精彩画面。其中,巴特农神庙的巨大体型和绚丽色彩,极有层次的光影节奏,无疑使它占有突出的位置,显示了它在整体环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雅典娜铜像虽然体量不是特别大,但由于位置靠前,而且居中,色彩深重,又是高耸的具象形体,能牢牢控制着第一景观,揭示环境的主题。而轮廓富有变化的伊瑞克先翁神庙,由于体量较小而且位置较远,自然退居次要,作为补充。这种仿佛于不经意之中,实则经过精心构筑而达到预想的完美艺术效果的手法,在以后两千多年中的欧洲还未曾见到过。
游行队伍接着将沿着雅典娜铜像南侧向东走去,正好完整地看到铜像向左旋转的脸部,同时又可观看巴特农神庙宏伟的西立面和西山墙上的群像《雅典娜与波塞冬争夺对雅典的保护权》。雅典娜创造出橄榄树,奠定了农业丰收的基础,比她叔叔波塞冬以三叉戟敲击岩石涌出能治病的泉水,对人们更有益处,从而获得胜利。人们在此重温这段生动的故事,对女神的功绩增添一份崇敬。而西立面及北立面的陇间壁上的浮雕《勒比底人与亚马戎人之战》及《特洛伊的陷落》,更使人回忆起不久前战胜波斯人的激烈战斗。这些和全副武装、沉着威严地环顾并保卫着这座城市的雅典娜铜像,是互为呼应的。
巴特农神庙具有壮丽的纪念碑性质,整座建筑于公元前447年开始建造,到公元前432年完成。它并不盲目追求过分巨大的体量和尺度,而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主题要求下,与其他建筑和雕塑保持恰如其分的比例关系,既显得壮丽崇高,又不致给人压抑之感。它的面积为30.9米×69.5米,柱高10.44米,总高为20米。
1845年美国建筑师、勘测员兼文物收藏家弗朗西斯·左兰莫·潘罗斯对巴特农神庙进行了精确测量,揭示它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手段,以纠正人们因视觉的错觉而产生的变形。这些手段是:第一,神庙台基略呈拱形,微微突起的中点比边角高出22.8厘米,以校正中部塌陷的错觉;第二,柱身的轮廓轻微鼓出,柱体向上有收分,直径缩短,以使柱体更加饱满挺拔;第三,柱身略微向内倾斜,其轴线向天空延伸,可在距地面约3000米处汇聚,以使建筑更加稳定(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已发现这一点,他认为这一设计予人气势宏伟、坚如磐石的印象);第四,角柱微微加粗,最边上的柱间距略微缩小,以使建筑物的转角部分更加紧凑有力。这些手法摒除了几何化的枯燥,赋予作品以微妙的生机。
然而,这些都是以前一些神庙建筑已经采用过的、行之有效的手法,如奥林比亚的赫拉神庙和宙斯神庙,帕埃斯图姆的赫拉第一神庙,科林斯的阿波罗神庙等等,但巴特农神庙处理得更加精细微妙。这些和卫城的整体布局手法一样,都证明了古希腊艺术家惊人的感知能力和不甘于简单了事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3年8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