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是环杭州湾大湾区!
文|刘晓博(本文选自公众号“刘晓博”)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即将瓜熟蒂落,这将是中国第一个“湾区经济发展规划”。
老大还没有降生,老二就已经急不可待了。早在几个月前,浙江就提出了“环杭州湾大湾区”的理念,并在最近获得了上海方面的初步认可。11月初,杭州举办“2017杭州湾论坛”,显示杭州在主导中国第二个湾区经济带上的雄心壮志。
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
在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明确涵盖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珠海、江门、中山、肇庆等11个城市(9+2)。而这11个城市划进来之后,区域内“野无遗贤”,没有其他经济发达城市被遗漏了。
“环杭州湾大湾区”(又被成为“浙江省大湾区”)就不同,这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便这个大湾区获得上海的支持,也只是“1+6”,另外6个城市是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很明显,江苏的苏州、无锡、南通,甚至南京、常州、镇江、扬州被遗忘了。
换句话说,珠三角城市群可以用“粤港澳大湾区”替代;长三角城市群则不太合适用“环杭州湾大湾区”来表述。
所以有专家都认为,如果在长三角建设“大湾区”,不能无视江苏的存在。即便南京、镇江、扬州不进来,至少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几个城市应该列入湾区。那么这个湾区叫做“上海大湾区”好像更合适一些。
浙江方面为什么对“大湾区”概念这样积极?当然是谋发展的动力在起作用。此外,或许跟2016年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有关。在这个规划里,浙江方面受到的重视显然不够。
上图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里关于“城市规模等级”的描述,让人费解的是,浙江城市普遍“低江苏一档”。
上海被定位为区内唯一的“超大城市”;
南京被定位为区内唯一的“特大城市”;
杭州、合肥、苏州被定位为第三等级的“Ⅰ型大城市”;
至于宁波,也跟盐城、泰州沦为一个层级。
上述规划是如何通过的,我不得而知。可以想见,这对于正在冲击“一线城市”地位的杭州来说,可谓“当头一棒”——原来你在这个规划里是“跟合肥为伍”的城市。
作为五大计划单列市之一、心高气傲的宁波,竟然跟盐城、泰州混到了一起,估计也会不适应。
也许有人会说:所谓规划,就是挂在墙上的,该怎么干不还是怎么干吗?说是这样说,其实规划还是有用的,它毕竟代表着官方的认可。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进入新时代了,自由港都要出来了,无论是浙江省还是长三角都需要一份升级版的新规划。
从上面这幅“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初步设想图看,一个宏大的项目已经呈现在地图上了——连接上海本土和洋山港的“东海大桥”将向舟山延伸,最终把“上海—舟山—宁波”完全联通。这个海上的“外环线”将长达150公里左右,对标的就是目前的港珠澳大桥。
所以“环杭州湾大湾区”的设想,显示的是浙江尤其是杭州的万丈雄心。首先,在“长三角”区域内,杭州绝对不能低南京一等,因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资金总量”、上市公司总市值,杭州都是区内仅次于上海的,它急需要一份国家级的规划予以认可。
此外,作为拥有3.5万资金(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城市,杭州的综合实力已经位居内地第五,仅次于北上深广。而它在科研上的投入强度,上市公司家数、上市公司总市值,都已经超过了广州。
事实上,杭州的综合实力距离广州还有“一个大连”的差距。但对于杭州来说,这不是问题。因为杭州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仅次于北京深圳与上海,只要紧紧握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激活民间投资,杭州有信心实现最终的超越。
跟武汉、成都这些城市相比,杭州的弱点是距离上海太近,缺乏足够的“流域面积”。但反过来,有上海在旁边也是一种资源。只要做好错位发展,劣势可以变成优势。而这,正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提出的原因。
我个人的看法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有可能被国家变更为“上海大湾区”,即便如此,杭州在规划中的地位也会被大大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三流城市”的地位会被改变。
咄咄逼人的杭州,将对区域内的南京,以及珠三角的广州,产生巨大的竞争压力。不过,这种压力将变成竞争的动力,让所有的城市共同进步。(本文选自公众号“刘晓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