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发现,也只有杭州能冒出阿里巴巴

孙不熟 城市战争 2020-02-27


文/孙不熟


阿里巴巴在成立20年之际,给它出生的城市杭州,写了一封深情款款的感谢信,主题是《谢谢你,杭州》。



可以说,这封信的笔力沉稳、情感充沛,凸显一家企业对出生地浓厚的感恩之情。


01.

 

在我看来,阿里感恩杭州绝非客套话。放眼全国,很少看到一座城和一个企业能建立如此相互成就的骨肉联系。倘若百度给北京、腾讯给深圳也写一封感谢信,估计都不会比阿里感恩杭州更让人觉得情词恳切。


今天的阿里,员工虽超过十万人,业务虽遍布全国乃至全球,但杭州仍然是其岿然不动的全球总部。甚至可以说,没有杭州就没有马云,没有杭州就没有阿里巴巴。

 

为什么这么说?马云创业之初,曾多次“搬家”,先后两次逃离北京、一次逃离上海,最后之所以选择杭州托付终身,是经历过满身伤痕、痛定思痛才做出的决定。

 

1995年,马云在美国见识了互联网,回国后便开始创办了一个叫做“中国黄页”的网站。仅仅过了一年,马云就满怀憧憬地来到北京,因为这里是中国互联网信息和人才的中心。

 

但在当时的眼光来看,马云有点“不像好人”,很多人说他是骗子。


图片来源:阿里纪录片《扬子江中的大鳄》截屏

 

最终,在北京屡屡碰壁的马云,潸然离开北京。在央视纪录片《书生马云》里,马云望着窗外的灯火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过了两年,马云在杭州把中国黄页搞得红红火火,又为被外经贸部邀请到北京开发官网,马云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北漂。

 

这一次来到北京,马云总算做出了一点成绩,由他主导开发的“中国商品网上交易市场”,一年内就赚了287万。但很快,马云便认识到这门生意的局限性,再加上当时新浪、搜狐的强势袭来,马云决定再次告别北京回到杭州。

 

看起来,北京的确不是适合马云的城市,那上海呢?

 

二次离京回杭之后,马云很快创办了阿里巴巴,仅10个月之后,马云就融到了2500万美金。1999年底,马云踌躇满志地到美国设立了国际总部,2000年初,又到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

 

在上海淮海路上,阿里巴巴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装修得颇为阔气。但在上海的时候,公司基本招不到什么人。那时的上海,还是高大上外企的天下,上海人一听阿里巴巴,都不知道干嘛的。

 

刚好这一年还是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刻,上海高昂的运营成本,让刚刚出生的阿里不堪重负。不到一年,马云便决定挥别上海、打道回杭。

 

这一次回到杭州,马云终于认识杭州才是最适合阿里的城市,再也没有动过搬家的念头。也正是在杭州,阿里巴巴组建了“十八罗汉”的创始团队,招纳到蔡崇信这样的顶级人才,并创造了它传奇般的故事。


02.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杭州?

 

要知道,当年的杭州,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靠西湖吃饭的旅游城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毫不起眼,不要说和北上广深比,就是在长三角内部,南京和苏州也能压他一头。

 

然而,杭州有一个优势是其他城市都不具备的,那就是拥有海量的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

 

1998年,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行自由的对外贸易,大量中小企业历史上第一次直接走向国际市场。然而,这些小老板们99%是不懂英语的,而那些要来中国采购商品的国外企业,绝大多数也是不懂中文的。这时就需要一个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就顺势出现了。

 

所以,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是为这些草根企业服务的,他们的口号叫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也是这个原因。相比而言,大企业有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有上海这样的门户城市导流,老实说,对阿里巴巴的兴趣不大。

 

杭州所在的浙江,是中国民营企业、草根企业最繁荣的地区,而且这些企业的国际化意识很强,很早就想和外国人做贸易。阿里巴巴只有待在浙江,才能找到自己的客户,捕捉到第一手的市场讯息。

 

马云后来说:


阿里巴巴为什么不把总部选在北京、上海,而选在杭州?我创业那会儿诺基亚很棒,它的总部在芬兰一个小岛上,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

 

北京喜欢国有企业,上海喜欢外资企业,在北京上海我们什么都不是,要是回杭州,我们就是当地的“独生子女”。


可见,作为一个服务于草根企业的草根创业公司,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北京、上海,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只有杭州才是阿里巴巴真正的家。

 

03.


而且,孕育出阿里巴巴的杭州,自始至终都和北上广深不是同一类城市,它既没有深圳、珠海的特殊政策,也没有北上广的门户城市地位,还缺乏重庆、成都大量的中央转移支付待遇,这座城市的蜕变,完全是靠自我成长,不走寻常路。

 

这种不走寻常路、不按套路出牌的玩法,按今天的时髦话,可以称之为“互联网思维”,换句话说,浙江商人很早就有一种“流量意识”

 

马云曾在一次浙商论坛上,有过一个精彩的阐述,他说: 


粤商更为低调,闷声发财。浙商很高调,自带网红色彩,很懂得搞爆款。粤商更善于引来外部资源,而我们浙商善于寻找外部资源。


浙江人的这种流量思维、网红意识,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西湖的开放

 

本世纪初,旅游经济兴起,各大旅游景区纷纷上涨门票,赚得盆满钵满,但杭州居然逆势而为,拆掉西湖的围墙,让其成为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

 

杭州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意图是什么?不以门票收入作为直接赢利点,而是以旅游业作为导流的入口,发展其他产业。2003年,西湖全景区对游客免费。

 

事实证明杭州的选择是正确的。西湖免门票十年间,游客数量增加2.1倍,旅游总收入增长3.7倍,达到上千亿元,这还不包括因为西湖免费而引起的城市宣传效应。

 

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按理来说,门票收入来钱快又稳定,但“天花板效应”明显。免掉门票之后,门票收入虽然减少了,但客流量增加了,创造了大量的间接性旅游收入,比如餐饮酒店、旅行社、出租车公司的收入大幅增加,这些收入加起来远远超过单一的门票收益。

 

不过,这种互联网思维,也不是谁都愿意学的,毕竟门票收入确定性好,便于政府支配。相比而言,间接性的旅游收入虽多,但都被民营企业赚走了,政府能够支配的收入反而少了。

 

所以,主动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也是浙江非常独特的一种发展模式。

 

举个例子,去过长三角的人都能感觉到,包括杭州、温州在内的浙江城市,在地铁里程数、高楼大厦等城市面貌方面,普遍不如南京、苏州等江苏城市,但说到福布斯富豪榜,江苏城市又完全不是浙江城市的对手。

 

这种流量意识、藏富于民的思维,让浙江走出了一条弯道超车的独特模式。在缺乏一线城市、缺乏政策支持的条件下,浙江孕育出非常多的巨无霸企业。


今天的杭州城,除了阿里巴巴,还拥有吉利汽车、海康威视、娃哈哈、网易(杭州)、万向等数不胜数的大企业。

 

数据显示,无论是看世界500强企业,还是看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福布斯富豪榜,杭州都是仅次于北上深的城市。而在财政收入、本外币存款等指标上,杭州也是省会城市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在很多反映经济活力的指标上,杭州虽无一线城市之名,却有一线城市之实,阿里巴巴只是杭州“藏富于民”战略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

 

04.


龙头企业和城市的关系,往往是相互成就的,正如亚马逊所在的西雅图,华为所在的深圳,摩根士丹利所在的纽约,这些城市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城市精神,都被它的龙头企业打上深刻的烙印。

 

在杭州,阿里巴巴同样对城市有着再塑之功。在阿里巴巴崛起之前,杭州虽然也有娃哈哈、万向这些非常厉害的民营企业,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同样位居全国前列,但从城市地位这个纬度上,杭州始终缺乏存在感,因为杭州既没有北上广那种作为门户城市特有的高度服务业聚集,也缺乏深圳那种高精尖的科技产业集群。

 

正是因为这个短板,杭州曾在人才吸引力、城市话语权、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完全不是一线城市的对手。但是阿里崛起之后,这一切开始改变,凭借阿里巴巴巨大的招牌效应,全国乃至硅谷的顶级人才都愿意到杭州来,这种人才上的虹吸效应,就连隔壁的上海都有些羡慕。

 

而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把业务重心放在杭州,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方便从阿里挖人,甚至还有不少创业公司待在杭州,就是等着被阿里收购,变成阿里生态的一部分。

 

有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的工号已经到了20多万个,但在职员工数只有10万左右,这说明至少已经有10多万的阿里人开枝散叶,散落在社会各行业,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沉淀在杭州,并在杭州建构出一个巨大的数字经济产业链。


而这个产业链对杭州来说,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杭州从一个传统的民营经济之城,变身为一个新锐的数字经济之城,有机会和世界一流城市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杭州孕育了阿里,没有杭州就没有阿里。反过来,阿里也重塑了杭州,没有阿里,杭州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出彩。

 

这大概是企业和城市互相滋养、互相成就的最佳中国故事。



延伸阅读:

统计了4310个淘宝村,发现城镇化的秘笈

买房跟着盒马走:中国城市“盒区房”排名

这一次,京沪穗蓉作出了一致选择!

耳朵经济来了,广州惊现一只独角兽!

重庆喜提腾讯,互联网的世界不分一二线

说说广深关系:祝贺深圳,广州别慌

大数据告诉你:谁是酒吧第一城?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