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6年8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广东地级市太多要合并?别忘了当年“四小虎”之痛

2016-01-06 孙不熟 城市战争

2014年的关于广东行政区划调整的一个提议


文|孙不熟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热传文章说,致公党广东省委提议优化广东行政区划设置,建议是这样说的:


目前广东省共有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排名全国第一,这导致广东地级城市过多和规模过小,各地级市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与所辖区域严重不匹配,普遍出现“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问题。


提案建议将广、佛合并;深、莞、惠合并;汕头、揭阳、潮州三市合并成潮汕市;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合并成珠江市,“只有这样,广东才能在未来10年缩短区域差距,激发新一轮改革活力。”



我查了一下信息的初始来源,原来是2014年的一则旧闻了,但是没关系,这类声音一直很流行,趁此机会简单聊一聊城市战争的观点。


1、地级市太多的弊端

各自为政、以邻为壑


相比其他省份,广东的地级市数量的确偏多,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巴掌大一块地方可能就是一个地级市的建制,比如深圳东莞中山珠海几个城市,若是放在内陆省份,估计也就一个县那么大。


行政区划太细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各个行政区之间容易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例如不少城市接壤的地方都存在断头路、拉链路现象。


第二个弊端可能是专门为深圳“量身定制”的。深圳以2000公里的土地,却撑起与北上广等超大城市比肩的人口总量与经济总量——如此“小马拉大车”,早已不堪重负,很多人说深圳应该拥有更多的土地,辐射更大的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个弊端纯粹搞笑,在诸如“百强县排行榜”这样的榜单上,广东常常被黑出翔——原因就在于广东的县只要变强,就很有可能被提拔,要么提升为市,比如东莞、中山,要么被改成区,比如顺德、南海、番禺。“百强县排行榜”当然就没广东什么事了。


2、合并能解决问题吗?

别忘了顺德与南海之痛


很多人一说到消除行政隔阂、建立统一市场,就条件反射地想到合并,通过权力的手段吞并谁谁谁。这个办法管用吗?


“合并”的事儿,广东干过。“大佛山”就是一例,上世纪90年代,广东四小虎之二的顺德与南海设县级市,并由佛山代管,并于本世纪初光荣地成为“大佛山”的两个区。20多年过去了,合并让三者更美好了吗?


让我们先重温一下当年“广东四小虎”的的光芒。1987年,一位叫王志纲的新华社记者到珠三角跑了一圈,慧眼识珠地发现了顺德、南海、东莞、中山四个明星市镇,并高屋建瓴地写了一篇文章《广东跃起四小虎》。一时间,“广东四小虎”成为一个与“亚洲四小龙”并称的明星概念。不得不感叹新华社与王先生当年的话语权。


彼时的四小虎,均是县级行政区,顺德、南海是佛山下辖的两个县,中山是佛山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东莞是隶属于惠阳地区的县级市。我们已经很难查询到当年确切的经济数据,只能从后来的碎片化信息中获悉,当年的四小虎齐头并进、难分高下,顺德南海可能略好,顺德甚至还有四小虎之首的美誉。


也许是“四小虎”的概念光芒太过耀眼,影响到他们的命运。一年后,中山与东莞两兄弟被升格为地级市,整整提升了一个台阶。也许是出于客观情况考虑(二者均为县,城镇化水平低,不具备设立市辖区的条件),也许是追求制度创新,中央还特事特办,在两个地级市不设市辖区。至今,“没有市辖区”都是东莞与中山声明在外的一个标签。


相比之下,顺德与南海的际遇则要暗淡得多,直到1992年,两县升格为县级市,仍由佛山代管,又过十年,正式成为大佛山的两个区。


让我们简单粗暴地来比较一下今天广东四小虎的GDP:东莞5881亿、中山2823亿、顺德2764亿、南海2373亿(2014年数据)。


其中,东莞的人口最多,大概是顺德与南海的3.5倍,是中山的2.7倍,经济总量也比后者高了几倍。比人均GDP,顺德与南海仍然排在前面。但城市的总量数据,包括人口聚集能力与整体经济规模,本身也是一种发展水平的体现。


如果说顺德与南海代表的是“合并模式”,中山与东莞代表的是“分治模式”,仅仅从经济数据上,我们很难说哪个模式更优,更不能说“合并之路”一定能让城市发展得更好。


吃下顺德与南海的大佛山,吃下番禺、花都与增城的大广州,究竟有没有消化成功、有没有解决各自为政的区域整合困局、有没有实现预期中做大做强的目标,我不好评价,只能说冷暖自知。


值得一说的是,近两年出现了一股与“撤县设区”竞赛的反向风潮,叫做“省直管县”、“省直管区”,顺德、昆山几个本来由县改制而来的市辖区,在经济管理权限上被升格为“省管区”,这算不算是对当年“合并潮”的一次纠偏?算不算是对大拼盘城市消化不良的一种失望?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大佛山消化不良的同时,东莞与中山却似乎传递出一种被合并的愿望。相邻城市的关系,有点像围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里面的羡慕外面的,外面的也羡慕里面的。


当年的广东四小虎今天多多少少都遇到了发展瓶颈,但很难说这一定是由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也许,合并、分治都不是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治大国如烹小鲜,本该顺应自然、不宜变来变去。


国际上成功的大都市,其行政区划很少像中国城市这样频繁变动,其辖区面积也普遍小得让人可怜,纽约、伦敦、东京在行政概念上的面积,比之深圳都要小,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的自由生长,以及经济腹地的扩张。


按行政区面积排名,只计算陆地面积,不包括海域或水域面积。本排行榜没有罗列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但有深圳作为参考,大家自行脑补。



2014年数据,均按GDP总量/行政区面积计算。与纽约东京不同,中国城市的行政区面积往往包含了大量郊区,所以平均下来经济密度很低。


3、城市之间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国与国之间,尚且能做到“和而不同”,兄弟城市为什么一定要搞“吞并战”?


解决城市之间的行政隔阂难题,如果靠行政合并,势必会遭到财政税收、社保、教育等地方利益的全盘调整,阻力之大可象而知。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有更高水平的智慧和办法。


让我们重温一下大英帝国,以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帝国的辉煌历史。在那个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帝国主义者们发现狭小的国土面积已经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他们急需新的更大的经济腹地。


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就需要占领更多的土地,打下更多的殖民地。


一开始,这个办法是管用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他们的商品也可以畅达全球,不必为贸易壁垒而犯愁。问题是热兵器时代很快就来临了,尤其是核武器出现了,战争成本徒增,开拓殖民地的成本高到令帝国主义者们无法承受。


怎么办?美国人相对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然开拓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统一市场、方便做生意,为什么不直接奔着目的去,而要走战争这条弯路呢?以雄厚的军事实力做后盾,以及各种历史机缘,美国人几乎没有开拓一块殖民地,就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市场。


不靠战争、不靠合并,也能把行政隔阂给消除了、把生意给做了?这是我认为美国比之大英帝国更伟大的地方。那么今天,广州佛山、深圳东莞要消除彼此之间的行政隔阂和拉链路,一定要靠“谁吃谁”来解决问题吗?


国与国之间,尚且能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做到“和而不同”,一国之内的兄弟城市,为什么一定要搞“吞并战”?


在“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之间,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




最后,请允许我为昨天的“众筹活动”做一个硬广:我想众筹1000元,写一篇关于香港衰落的文章,文章风格不是挥舞“感性大棒”,而是高举“数据武器”。详情请点击这里:一个众筹试验:你赞助5元钱,我来写一篇文章


众筹标的是《至少从数据上看,说香港衰落是严重不负责任的》

2015年,“深圳崛起”与“香港衰落”两个话题一直牵动人心,但是关于香港衰落,至今仍是一种感性判断,我不是说感性判断就一定错,但如果有通俗、翔实的数据作为支撑,岂不更好?那么,香港最近几年的各项经济数据以及与内地的经贸联系,是否出现某种拐点呢?作为一个常年往返于广深港三城的城市研究者,我将在这篇文章里与大家分享我掌握的数据和心得。


参与方式:如果您对本次众筹标的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赞赏5元钱(您当然也可以赞助更多👍),并到后台留言“赞助者”,我们将把您的微信号列入“赞助者特别小组”,为本次文章的推送做好准备。

赞助完成后,切记到后台留言“赞助者”


向大家汇报一下:截止今天晚上11点30点,已经有126位朋友参与众筹,共筹集资金919元,虽然离目标值还差一点,但我们已经创造了互联网上“文章众筹”的一个奇迹,这是非一般的感觉!


还是那句话,非常荣幸为赞助者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