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晓:绿道、绿网、绿城
绿道,是源于“Greenway”的舶来词,指的是一种供人步行、骑行、游憩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生活区。但绿道本身却并非舶来品,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乡间小路、丛林幽径、公园步道、上班上学路上的单车道都属于绿道的范畴。也许是它太过寻常,也许是它掩映在丛林之中、绿树之下,我们常常忽略了它。广东省和深圳市建设绿道,并将绿道编织成网,链接城市与自然,串联都市与乡村,意义非凡。
人类文明的发展催生了城市,人们在城市中聚集、创造、生活,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城市发展史。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时刻都在关注城市的变化。大家都会注意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在我们的街道越来越宽阔、建筑越来越漂亮的同时,城市拥堵却日益严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户外休闲空间越来越匮乏,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们认识到,是对待城市的价值观有问题。城市不是建筑与街道等构成的物质空间,她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她有躯体、有思想、有灵魂,她会呼吸、会成长、会生病。所以,我们应该透过物质空间,更多地思考城市的生命机能问题,这包括了城市的活力、成长性、是否健康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从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
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恩格斯也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回顾改革开放的这30年,珠三角纵然取得了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但反思一下,我们的城市病是不是更严重了?我们的天空是不是更灰暗了?我们的绿地是不是更少了?我们能否探索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虽然我们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目标,但目标的落脚点在哪里?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已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交通的问题,研究了许多课题,深圳市还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编制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深圳特区步行系统规划》、《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等等。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能更好地融合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虽然建立起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但人与自然的隔膜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城市中高污染高消耗的生活方式还在延续。绿道的规划建设却能很好地起到链接城市与自然的作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便利,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为低碳交通出行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我们认识到,绿道建设并非平常的建设工程,而是打破人与自然隔膜、调理我们的城市机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契机!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愿望参与了广东省和深圳市绿道网规划与建设。
为了更好发挥绿道网改善生态环境、提供观赏休憩、建立低碳交通路径的作用,深圳市绿道网规划首先制订了“因地制宜,系统协调,特色凸显,以人为本”四个基本原则。规划详细调查了现有的村道、山道、游径、单车道,通过巧妙挖掘各种现状空间潜力,将其串联完整,形成 “区域、城市、社区”三个绿道层级,建立起总长2000km、“四横八环”结构的网络覆盖全市,并通过区域绿道与广东省其它城市实现无缝衔接。通过串联全市1000多个历史人文、滨海风情、城市活力、滨河休闲、山海风光等特色鲜明的兴趣点,实现生态保育、游憩健身、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科研教育、发展休闲经济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结合。考虑到绿道使用的便利性和吸引力,沿途还因地制宜地设置了50个驿站,为人们提供休憩、租赁单车、医疗救护服务。绿道规划时,不仅要连接成网,还要彰显深圳的优美的山海环境,因此深圳市绿道还规划为“山海风情、滨海风光、城市活力”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有特色的设施配置和景观塑造。
全省和深圳市的绿道即将建成,不少建成的路段已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户外活动爱好者来徒步和骑行,我们的美好愿望将很快变成现实。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随着广东省与深圳市绿道网的建成,希望我们的城市能让人们读出她建设发展绿色城市的不懈追求,能读懂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
红树林滨海休闲带
鉴于昨晚新闻联播向全国人民推荐了珠三角绿道,特此提示:关注“UPDISCC”,点击“搜我们”,搜索“绿道”,即可看到关于珠三角绿道的规划实践和总结。
UPDISCC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并请在文首放置下图:
诸位,请搜索微信号“UPDISCC”关注。
投稿与建议请发至vinbox@upr.cn。选刊之后,薄酒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