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产业链全景深度解析
查行业数据,就用行行查
🕒 www.hanghangcha.com
据Frost&Sullivan分析报告数据,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到1769亿元,增长率为22.2%;2019年中国医美用户1367.2万人,预测2023年医美用户达2548.3万人,并有望在2021年超越美国,成为医美第一大市场,于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3115亿元。
对标美国渗透率约为中国的10倍之多,国内医美市场未来至少还有5倍增长空间。
医疗美容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游-原料生产商、产品/设备制造商、中游-医美机构、下游医疗美容营销平台。
上游:盈利能力最强,壁垒较为稳固
上游医疗美容用品及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造商,负责研发并生产医美用品,按生产产品类别可进一步细分为医疗器械和药物供应与制造商。
严格的审批流程导致上游竞争格局较好,上游厂商投资价值凸显。代表性企业有华熙生物、爱美客、三友医疗等。
纵观整个医美产业链,上游原料生产、耗材和器械商企业相对集中,单个企业反而处于医美产业链利润高地,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环节。
一方面,上游环节盈利能力最强,尤其是药品耗材厂商的毛利率高达70%-90%。以注射用玻尿酸针剂为例,以爱美客为代表的终端产品生产商加价倍率最高,毛利率较其他环节更高。
医美产品生产厂商拥有核心技术,且能够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实现更高的毛利率。
在整个产业链中,医美产品生产厂商拥有核心技术,且能够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实现更高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上游环节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监管政策且研发投入较大,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壁垒较为稳固。
医美产品上游生产商需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其中三类器械从立项准备到审批结束需大约5年的时间,因此上游的参与者相对较少,高昂的时间成本让后来者望而却步。
同时,由于下游医院/医美机构由于高度分散,无法联合起来与产品/器械生产商议价,因此生产商拥有较为强势的议价权。
上游产业同免税行业类似-具备一定“牌照”属性,过硬的拿证能力是致胜的基础,同时兼具需求洞察力+强研发力+完善的渠道力+丰富产品矩阵的企业可获行业红利外的成功。
近年来,玻尿酸和肉毒素主导的非手术类轻医美更受青睐,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008至今,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6个国家、17家厂商的48款III级医疗器械玻尿酸注射产品。其中,已批准9家中国厂商的29款产品,批准8家国外厂商的19款产品,近五年年均准入玻尿酸注射产品数量在5个左右。
近五年玻尿酸注射产品年均审批数量在5个左右。
目前,进口玻尿酸产品占据了近65%的市场份额,其中韩国LG、美国Allergan两家公司在2019年合计占比达到42.3%。
国产品牌中,排名前三的本土企业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从2016年的20.5%扩大至2019年的28.10%,其中爱美客2016年至2019年占比分别为5.7%/7.00%/8.60%/14.00%,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
爱美客的国内竞品主要是华熙生物与昊海生科的玻尿酸产品。
华熙生物建立了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覆盖产业链上中游。而昊海生科依托医用透明质酸钠和医用几丁糖等可吸收生物医用材料,在眼科、整形美容与创面护理、骨科和防粘连及止血四个领域均有布局。
根据沙利文报告分析,玻尿酸2015-2019年CAGR达26.2%,2019年规模已达到47.6亿元,预计未来5年有1.5倍以上增长空间;肉毒素2015-2019年CAGR33.39%, 2019年规模为38亿/+27%,预计2024年中国医美玻尿酸终端产品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亿元。
从市场发展空间来看,玻尿酸、肉毒素均有翻倍以上的空间。
随着国货品质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可度将不断提高,未来国货高性价比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高。
肉毒素注射主要用于瘦脸和除皱,是一种可逆的、反复消费的“快餐美容”产品。
国内获批肉毒毒素产品仅有艾尔建的Botox、兰生所的衡力、益普生的Dysport获批。
国际上肉毒素品种繁多,但是我国监管较严格,长期以来国内获批的肉毒素只有2款,分别是1997年获批的国产兰州所的衡力、1998年获批的英国艾尔建的Botox,肉毒素审批偏紧,直到2020年6月才有第三款肉毒素上市,为英国Ipsen的Dysport,其在欧洲地区销售量位居第一,在韩国市场占有率位居第四,有望改变国内肉毒素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在研的有爱美客和韩国Huons合作的Hutox在临床申请中。
医美设备制造
医美设备制造以外资为主,并以光电类设备为主流。
目前,第一梯队优势企业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定位中高端,主要目标客户包括公立医院、大型民营医疗美容机构。
约8万家的非法医美机构难以通过正规渠道买入设备,根据艾瑞咨询调研,非法医美机构中“假货设备”占比达到90%,另外“水货设备”占比10%。
国内医美设备制造、代理的厂家不下百家。国内医美设备制造起步较晚,治疗技术相对落后,中国医美设备企业正在通过参购并购(复星医药、华东医药)及自主研发进军医美设备市场。
随着医美消费下沉,自主品牌替代进口是大势所趋。
中游:医美机构高度分散
医美产业链中游为医疗美容服务的提供方,即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整形科、专科医疗美容医院、诊所等。
医美服务机构监管较为混乱,正规医疗机构和非正规医疗机构数量众多,超过13000家,致使实际上企业能够分得“一杯羹”的体量较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公立医院为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专科医美服务机构有美莱整形、华韩整形、朗姿医美等。
高终端价形势下,中游服务机构利润空间处于整个产业链高位,但由于中游服务市场分散,单体获利能力层次不齐。
传统医美机构获客营销成本为30%-50%,药品器械成本占20%-30%,人力成本(主要为医生成本)15-25%,咨询服务成本3-7%,除以上成本外,还包含运营管理成本等。
成本构成中营销获客成本居高难下,极大地压缩了医美机构的利润空间,小型医美机构入不敷出,面临倒闭的困境。据统计,2019年有30%左右的医美机构因亏损严重倒闭。
传统医美机构成本结构:
医美产业链中游美容专科医院和医美机构对医生依赖度较高,难以实现标准化。而且医美机构高度分散,营销成本高,行业仍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经营的机构,资质缺乏保证,很多医生仅学习数月就上岗操作,给行业发展带来隐患。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当前,医美行业内合规合法的医疗机构、医生缺口巨大,合法合规医生(指取得国家认可医师资格证,且在实际操作中未违规进行专业以外操作的医生)占比仅24%,合法合规医美机构(指取得医美资质且未违规开展经营范围以外业务的机构)占比仅12%。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医美行业的安全性、规范性,医美机构资质及医生素质有望得到明显改善,消费者的信任度将提高,医美产品使用频次将提升。
中游虽格局分散,但随着行业规范化提升,消费者将逐渐流向合规医美机构。从长期来看,具有核心竞争力(强医生资源+运营团队)的机构将持续受益。
下游:医疗美容营销平台
下游为医疗美容营销平台,主要为线上信息服务与营销平台。
医美线上广告规模2019年约230亿,其中医美O2O平台市场规模为20亿,占比线上广告规模不足10%。其中医美O2O平台具有投放精准度高、地域覆盖广泛、投入产出比高等优势,有望持续保持高增长。
医美平台的崛起将线下医美服务与线上信息服务融为一体,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商家提供了精准有效的获客渠道,垂直类医美平台已经成为中小型医美机构广告投放的重点。
医美APP等线上平台,能降低医美机构获客成本,形成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新氧、更美等线上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透明度,给予消费者更大信心和自主选择权,构成了行业发展重要推动力。
从需求端来看,颜值经济盛行,市场需求提升。我国人均GDP已达7.09万元,医美对于部分人群不再是高昂的费用;从供给端来看:医美产品技术革新、手术方式的改进,使得项目安全性提高、恢复期逐渐缩短,患者可接受度提升;此外,医美平台的兴起,构筑了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提升信息透明度,促进医美市场的良性发展。
从城市分布来看,我国医美消费在各线城市渗透率相差较大,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美消费渗透率甚至接近韩国、美国等发达地区水平,而在低线城市渗透率相对较低。
从人群分布看:我国医疗美容消费仍处于导入期,消费人群总体较为年轻,预计出生于90年及以后的新时代医美消费者,将逐渐为医美消费注入长期驱动力。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我国医美市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随着行业监管趋严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品质要求提升,具备品牌知名度与规模效应的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戳这里,快速了解本周热门行业
👉🏻 氢能产业链全景梳理
👉🏻 国内免税产业全景解析👉🏻 电解液产业深度解析👉🏻 钢铁产业链深度解析
👉🏻 区块链产业结构全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