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贴地飞行——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1—2022终期汇报展
“贴地飞行——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1-2022终期汇报展”于2022年6月30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开幕式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主持。参与本次驻留展开幕式的嘉宾有: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苏永刚,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熊莉钧,器·Haus空间联合创办⼈、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倪昆,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田萌、大浦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崔付利等校内外多位青年专家学者和教师。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回顾了川美驻留项目的十年历程,讲述了驻留计划近年来的发展与转变,表达了对本次青年驻留艺术家的肯定。何桂彦认为艺术家们都打破了过去相对成熟的创作方法,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川美青年驻留计划与川美其他青年项目共同营造了川美良好的创作氛围。
策展人张灏阐述策展理念
策展人张灏首先讲述了对驻留计划更为深刻的认识,对青年艺术家更为深入的了解。“贴地飞行”作为展览主题是为阐明一种问题意识,一种行进方向,也是在类比青年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希望艺术家在此后的创作中能够保持严格的自我要求,在过程中不断打开自身创作的边界,找寻创作的方位。
艺术家代表吴雨桐讲话
艺术家代表吴雨桐首先表达了对驻留计划和美术馆工作团队的感谢。在这十个月的驻留中,能够与不同院校、不同知识结构的艺术家们相互交流、共同创作,促进了个人对创作经验和方法上的再思考,提升了彼此对艺术创作的新认识。希望二十位艺术家能带着此中收获,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策展人、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评委田萌致辞
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评委田萌提出当下“艺术家断代”的问题,与之相应的驻留项目,却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创作和思考的选择,革新了他们原先教学思维下的问题表述意识。田萌认为川美驻留项目提供一个的“试错”的空间和平台。最后就“驻留与在地性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评述。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主持开幕式
嘉宾合照
主题:互生迭代:青年艺术的面向与走向
时间:2022年6月30日 14:00—16:00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发言
何桂彦:
这次驻留展是近三年驻留展中最有活力的一次,从最后的展览呈现中我们能感受到多位艺术家的创作面貌都发生了变化。驻留计划正在转型中,本次驻留计划面向全国招募,川美毕业生的比重降低。希望川美驻留计划能与其他青年艺术项目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川美艺术的发展。
驻留艺术家谢静发言
谢静:
我的两件现场表演的作品《没得办法》《明天会更好》邀请了当地的学生和工作者协助作品落地。工人们是这里被称为“棒棒”的群体,在和ta们共事中给了我很多感触。包括谁的命更值钱,劳工安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反思。在新自由主义的语境盛行的今天,对于享有更好资源的我们,可以思考下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些问题。不要俯视,尽管这很基本却很难做到。并且,要始终看到残酷性。
看见,是一种基本的尊重与善好。只有懂得,才能看见。看见,需要被训练,可以被训练。而让他者参与到自我的建构,或许也能为减少自恋,及自省提供一条有效路径。
驻留艺术家石梦霞发言
石梦霞:
我的创作中贯穿着在地性实践,通常是回应特定场所空间的装置或表演,以作品的部分不在场或者跨越空间的方式来邀请观众的想象⼒的主动参与。“切割绘画”是我在川美驻留期间创作的系列作品,延续了我过去几年的关于绘画结合于空间的探索。在这个系列中我更关注绘画的物质形式所能达成的叙事关系,绘画不是空间的附属装饰物,而以动态的方式占有空间。在地性创作要求突显艺术与特定空间场域的连结,注重具身化的体验和感知,我也尝试将创作转向亲身体验的现象学模式,重构艺术家与接收者的主体性。
驻留艺术家吴雨桐发言
吴雨桐:
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被图像塞满,很多无趣、无用的图像充斥在我们的视觉系统中。基于对视觉的思考,我在驻留期间开始尝试探索雕塑实体、图像与现实感之间的关系。我把雕塑实体和现实感进行叠加和重组,采用了3D打印等手段,我想要对雕塑与日常生活及公共空间的关系做出回应。艺术创作应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器·Haus空间联合创办⼈、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倪昆发言
倪昆:
在今天,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进行自我的身份确认,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艺术家不仅要抓住碎片化的个人感受,还要以问题为中心,抓住社会的变化。在流动的文化中找到确定的身份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探寻方式就是不断试错,驻地活动能够给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艺术家在不断尝试中体验身份的流动和确认。
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田萌发言
田萌:
我认为在短期驻留项目中谈论在地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驻地项目,这是一种新的流动方式,能够让艺术家获取各地的经验,我觉得这是驻留项目的意义所在。但如果要在驻留项目中要求在地性,仅仅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当地的工作室是不足的,需要有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意识。艺术家需要在流动性的驻留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搭建自己的创作系统,要在驻留期间研究具体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身份。
大浦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崔付利发言
崔付利:
驻留项目不应该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工作室,而更应该成为一种创作方式。驻留成果展也不应该仅仅是对作品的展示,而应该是对问题的展示。驻留活动是“临时性”的,临时性代表着不稳固和不确定性,它们能够以变动唤起新的感知,以“陌生化”来冲击习惯,这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那么驻留活动中的在地性更在于用当前的感受来突破过去的经验,艺术家要永远保持鲜活的思考。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虹霞发言
董虹霞:
策展人“贴地飞行”这个概念,强调了三点:第一“贴地”这个距离很妙,第二“贴地”需要技术,第三要有方向。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作品和策展人理念仍有一些差距和距离。我希望看到这一批青年艺术家驻留前后的差异,还有,今后是否有可能开展“策展人”驻留计划,与艺术家互动共生。艺术应该承担“提醒”功能,提醒我们所遗忘和忽略的部分,激发新感性。艺术的日常化除去日常题材、现成品等艺术本体元素,还体现在艺术与每一个普通人的靠近。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发言
宁佳:
驻留计划最早的出发点是要培养职业艺术家,自2020年美术馆承接驻留项目,今年两期驻留工作坊都会设定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来筹备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艺术事件。之前驻留项像是毕业生的延续缓冲期,而不是真正面临相对成熟的青年艺术家来实施的艺术项目,会持续进行驻留计划项目转型。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杨彪发言
杨彪:
2020年之后在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疫情与驻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今年的艺术家有明显的提升和转变,他们都具有全球化的视野与身份,在一种新焦虑感中,探索形成自我强大的消化与整合能力,在“一起游牧”的状态中,实现突破与转变,主要表现在:一、媒介表达的突破,声音、运动、心理、过程等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二、参与式的介入,施行艺术邀请观者的参与,艺术家与观众在空间中共同完成作品;三、策展理念与方法论的更新与提升,彼此写作,共同完成。再者,则是学院驻留计划理念的转变,一方面有效弥补学院教学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打破学院固有教学体系的自我循环,形成一种新的不确定性的开放状态,实现“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联动。最后以一句格言与大家共勉——“如果说我们对现今社会仍然没有失望,那只是因为现今社会的这种令人失望的形势,使我们满怀希望。”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符周阳发言
符周阳:
在此我提出关于驻留项目的一些思考:1.在地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立?2.驻留艺术家的身份问题如何形成?流动状态和在地性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所以我们更愿意看到艺术家的流动性和由此生发的创造力。相对于群体间不大的差异,青年驻留艺术家更多的是共同拥有青年这个身份,青年是很有活力且有批判性思维的。川美的驻留计划的优势更多的在于学院资源和学术优势,而在当下的背景中如何继续用好这个优势和资源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讨论的。
复 审:何桂彦、李 芳
初 审:刘 媛、张 灏
编 辑:李新颖
排 版:胡 桔
图 片:张 豪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疫情期间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3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微信公众号:
四川美院美术馆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