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从馆藏出发: 文脉传薪——2023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展览名称:从馆藏出发:文脉传薪——2023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总顾问:唐青阳、庞茂琨、张杰、焦兴涛
总策划:何桂彦、李 芳
项目策划:陈 刚
策展执行:胥伟师、谢承珊
展览设计:俞婷婷、林 宁
媒体统筹:刘 媛、李新颖
公教策划:王文娟
执行团队:刘虎、杨彪、符周阳、陈思宇、赵谷靖、杜文雯、冯志伟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3年3月18日至2024年7月10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厅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阿鸽、白德松、曹敬平、陈安健、陈曦、程丛林、范迪安、冯星平、傅中望、傅舟、何多苓、何孔德、侯宝川、侯薇薇、黄惟一、黄越、江碧波、江敉、焦兴涛、康宁、梁治华、李宝琴、李景方、李少言、李文信、牛文、力群、林军、林文洁、刘艺斯、刘国枢、刘明明、罗中立、吕树中、吕林、吕品昌、孟禄丁、庞茂琨、彭汉钦、其加达瓦、仁真朗加、尚天潇、舒莎、汤志义、唐允明、王朝刚、王大同、王海明、王华祥、王小松、魏传义、翁凯旋、吴凡、翔秋志玛、谢梓文、夏培耀、熊莉钧、徐匡、许江、杨北辰、杨麟翼、杨千、杨世斌、杨述、叶毓山、叶正昌、佚名、尹琼、油画教研室集体、袁吉中、臧亮、张方震、张杰、张敏杰、张声显、赵卿、赵晓东、钟飙、朱毅勇、AES+F
典藏,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收藏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作品收藏来自“四川美院陈列室”,也是美术馆的前身,计划经济时代作品主要是通过调拨、移交、捐赠、交流等形式获得。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事业步入了发展快、成果多的黄金时代,收藏工作获得政策倾斜的支持机遇。
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又身兼公共文化责任与使命,在全国同类美术馆中率先制定《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制定实施和收藏委员会的相应成立,不仅有益促进了本馆持续、有效、规范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对全国学院美术馆的收藏管理工作发挥了标杆与示范作用。
得益于收藏专项工作持续向好的契机,全国各地域性流派中有代表性且艺术成就突出的美术家作品收藏有了显著提升。川美特色收藏几乎囊括了四川美术学院建校以来历代有影响力的师生与校友,其中李有行、沈福文、庞薰琹、李少言、吕林、叶正昌、刘艺斯、刘国枢、江敉、谢梓文、冯建吴、李文信、何孔德等建校初期的名师名作尽在其中。1980年代以后四川美院校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名作、历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也逐步进入了我们的收藏序列。目前,川美美术馆的收藏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川美学缘史图像的叙事基础。
今天,对藏品的研究与展示已经成为美术馆研究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文脉传薪——2023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是对美术馆学术品牌“从馆藏出发”项目的推进,展览主要将我馆收藏的20世纪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历代师生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藏品以历史阶段进行板块划分,将作品与文献相结合,以点带面勾勒学院学科发展乃至社会变迁的脉络,对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揭示与提炼,力图更好地呈现与时代的关联。
当今美术馆界共识认为对藏品最好的尊重与爱惜就是让藏品“活起来”,满足广大观众“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当下美术馆(博物馆)界的热点和趋势,以实现典藏作品社会、文化功能的最大化。馆藏展览不仅是接续传统、回顾历史的方式,更是今天美术馆发挥藏品的文化功能,使之与时代并进、缔造当代文化图景的常态化实践。
我们期许馆藏展览经典永驻且常设常新,学院的学统谱系因展览和研究更加清晰厚重!最后,衷心感谢为我馆藏品建设做出贡献的老师和家属!感谢为典藏工作做出贡献的历任美术馆工作人员!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3年3月11日
展厅照片左右滑动观看
抗日战争期间,正在兴起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遭遇严重挑战。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美术界的同仁们举起抗战救国的旗帜坚持办学。这不仅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战火中弦歌不辍,而且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显示出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强大生命力。1938年,李有行、沈福文、庞薰琹、雷圭元等一批著名工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之一)。他们以“美化人生”为理念,坚持“设计服务民生、用艺术唤起民众”的初心,将艺术与生产结合,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强调工艺美术对民族振兴、为大众服务的现实意义,这是对中国传统形态的工艺美术向现代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化的首次尝试。
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远在1000公里以外的晋绥边区和延安革命根据地,李少言、吕林等青年艺术家满怀一腔热血投身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他们在战火硝烟中学习和成长,在前线血与火的较量中锤炼艺术,他们的作品在宣传抗战、鼓舞士气、团结群众、凝聚抗战力量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革命文艺的创造者,随后新中国诞生,他们先后成为了四川美术学院发展历程最重要的领导者和创建者之一。
江碧波《飞夺泸定桥》彩色木刻 98x68cm 1961
李少言《地雷阵》黑白木刻 74x58cm 20世纪50年代
谢梓文《强渡》黑白木刻 15×10.8cm 1943
张方震《陪都浩劫-1939重庆日机狂炸之后》布面油画 200×136cm 2005
展厅照片左右滑动观看
1949年12月,闪耀着革命光辉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部分骨干南下,在重庆黄桷坪创建西南人民艺术学院。1953年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时名成都艺术专科学院)两校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59年5月26日正式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至此,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艺术传统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四川美术学院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勇于创新的精神。数代川美人开启了与历史同行的新篇章。
与新中国的建立同向同行,川美艺术家们用艺术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以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为初心,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在构建国家意识与民族文化身份,以及在新的艺术思潮与全国艺术院校调整的背景下,秉承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围绕“新中国建设”,以多元的艺术媒介,创作了大量体现时代变革、振奋人心的作品。1950年代以来,在追求文化现代性、艺术民族性的过程中,四川美术学院逐渐探索出一条融汇中西、古今,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创作之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线,深入挖掘西南的地域与文化经验,在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不断为学院的艺术语言注入文化内涵。这种重视本土性、地域性、少数民族文化经验的创作思路,逐渐形成中国美术界独特的“西南经验”,也为1980年代“乡土绘画”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刘国枢《县委书记》布面油画 145x130cm 1964
刘艺斯《后方流汗》纸本水彩 98.5x58.5cm 1940年代
徐匡《大江之源》套色木刻 83X62cm 1979
杨麟翼《大旱之年》纸本水墨 130x96cm 1973
佚名《壮丽诗篇》水粉 76x50cm 20世纪70年代
展厅照片左右滑动观看
1978年以来,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美术学院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一方面,在绘画领域先后出现了“伤痕艺术”“乡土绘画”“生命流”“川美新生代”“中国经验”“都市人格”等艺术思潮与创作现象,在中国当代绘画阵营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另一方面,四川美术学院在各个阶段都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并且,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各领风骚,共同塑造和构筑了四川美术学院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人文传统。
长期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为人民而创作,艺术服务社会”的宗旨,与历史同行,聚焦作品,关注现实,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以艺术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发展潮流。2019年川美美术馆首次同时承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与雕塑两大展区展览,川美师生成果丰硕,焦兴涛教授雕塑作品《烈焰青春》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是全国美展空缺三十年后颁出的第一个雕塑金奖。
新时代话语(1978—2023)增加了我馆近年收藏的非川美籍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均是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和其代表作品,这些作品的加入使得本次展览作品媒介及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多元。文脉传薪,前路正长,本次展览彰显出参展艺术家们紧扣时代脉搏,在不断探索艺术语言新范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范迪安《时代新貌》布面油画 200x120cm 2022
许江《织新昼》布面油画 138x100cm 2021
庞茂琨《含花的小女孩》布面油画 185x100cm 2001
傅中望《榫卯结构.器》木 55X55X54cm 1991
张杰《追梦人》布面油画 150x130cm 2020
焦兴涛《烈焰青春》铸铜 184x98x70cm 2019
吕品昌《阿福No.35母子》瓷 80x56x55cm 2016
孟禄丁《朱砂》综合材料 200×200cm 2019
王小松《春郊游骑图》布面油画 186x178cm 2022
复 审:何桂彦、李 芳
初 审:刘 媛、陈 刚
编 辑:李新颖、谢承珊
排 版:燕金宏
照 片:张 豪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四川美院美术馆
视频号官方账号
四川美院美术馆
官方微博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官方微博
抖音官方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哔哩哔哩官方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小红书官方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3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