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湖泊的“变形记”——新华社聚焦青山戴家湖
位于武广高铁与三环线高架下的戴家湖公园,目前是武汉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如今被称为武汉东大门的一块“绿肺”。
新华社武汉6月5日电(记者罗鑫 冯国栋)“大风天粉煤灰随风飞扬,有时甚至‘遮天蔽日’,刮风时只好门窗紧闭。尽管如此,粉煤灰还是无孔不入,一些人因此患上了尘肺病。”回忆起50多年前居住在戴家湖附近的经历,71岁的武汉市青山区居民胡昇心有余悸。
“如今不一样了,这里湖畔绿树成荫,绿道绵延,鸟语花香。”胡昇说。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156个重大工业项目,其中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武钢选址武汉青山。
戴家湖贮灰场资料图。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支援武钢的需要中,戴家湖成为了青山热电厂的生产用地。
为建设武钢、一冶等企业,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多名产业工人聚集到青山区,在工地周边搭建起的工棚里安身。这些工棚分布于工人村、青山镇、厂前、红钢城4个街道,占地面积6千多亩,共有居民13709户,常住人口4万多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
1955年,胡昇跟随父辈从广西来到青山,生活在与戴家湖一街之隔的工人村。“家门口有一个近千亩的大湖,是小时候我和邻居小伙伴们的乐园。我们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尽情地在清澈的湖水里嬉戏,捞虾、捉鱼、采莲蓬。”
随着工业生产不断发展,与武钢配套的重大项目青山热电厂1957年投产。60年代初建立的武汉水泥厂等,只能消化热电厂全年排渣量的三分之一,工业废弃物煤灰渣逐年增加,直接排向了戴家湖。
“当时的科技水平,尚无法将煤灰渣加以利用。受到‘先生产、后生活’观念的影响,距离电厂2公里的戴家湖被规划为厂中湖,作为电厂排放粉煤灰渣的沉淀池和储存池。”华中电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戴家湖天然贮灰容积约为498万立方米,可供贮灰13至15年。1980年初,灰场已超过设计使用容量和年限。粉煤灰越堆越高,成为名副其实的煤灰山,青山人开始把戴家湖戏称为“戴家山”。
尽管灰场贮灰量已过于饱和,但电厂排灰量仍然不断加大。据测算,武汉市当时多年粉尘污染70%来自青山,而“戴家山”粉煤灰堆场是“主要贡献者”。
环境治理前的戴家湖。
90年代末,戴家湖灰场关停。武汉新出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禁令,给粉煤灰墙材、砌块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戴家山的粉煤灰成为大小煤灰厂哄抢的对象,10多米高的煤灰山短短几年被挖成几个大坑。”胡昇说。然而,2005年以后,随着戴家湖周边成为青山棚户区主要还建区域,这里又变成了渣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消纳场,蚊蝇孳生。
64岁的棚户区老居民李红梅2010年住上了十几层的还建高楼,“幸福感大幅提升。”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棚户区时候有粉煤灰的困扰,几十年后又饱受垃圾的困扰。
“立体开发戴家湖、建立生态公园的方案在2013年底开始启动,历时一年半,在弱碱性土壤上种植梧桐等耐贫瘠、耐碱性土壤的树木,投入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总投资4.26亿,修复改造面积达到50.67万平方米。”戴家湖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涂承杰说。
据介绍,公园内种树木3万余株,绿化率高达91.8%,每年可吸纳二氧化碳1.8万吨,粉尘200余吨,释放氧气1.2万吨。垃圾裸露、粉尘污染、土壤贫瘠、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低下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武汉曾拥有一百多个湖泊。然而随着人类活动扩展,围湖造田、填湖建城、拦湖养殖,许多湖泊消失了。戴家湖是武汉消失的湖泊中第一个被“复活”的。
2015年5月,占地50公顷的戴家湖公园开放,成为武汉第三大的城市公园。历时60年,上世纪50年代武汉城市规划对戴家湖公园绿地的蓝图终于实现。
戴家湖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因此于去年10月获得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公园内大量利用废旧红砖、耐火砖、工业废弃物等做铺地材料、雕塑及坐凳。节约资源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工业记忆氛围。”涂承杰说。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地形整理因地就势,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规划到建设,项目比原计划节约了近1亿元费用。
青山棚户改造还建小区青宜居的年轻居民董怡民,每天从小区步行五六分钟到戴家湖公园跑步。“50分钟,跑三圈,约7.5公里,非常好的休憩方式。”
“我的父辈当年差点离开青山。现在环境和生活越来越好,还好我们都赶上了。”董怡民说。
出品: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媒体传播发展中心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朱可馨
投稿:qsmtzx@126.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表明来源】
2018对话长江荆楚行| 这个叫“青山绿水红钢城”的地方,缘何赢得习总书记点赞?
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媒体传播发展中心
这里有最接地气的时政解读
这里有最为新鲜的青山资讯
一起认识美丽青山吧!
▼
青山绿水红钢城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