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抗疫有我们——记青山区疫情防控退役军人应急突击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时代纪实文学 Author 纪实文学编辑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pring comes
穿上军装,他们是军人。
以服从命令,保家卫国为天职。
脱下军装,他们仍是军人。
即便退役,也时刻准备着,
国有战,召必回。
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军人的风采与本色,书写了一张高分答卷。
他们,就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武汉市青山区应急突击队队员。
“我们快一点,病人就能早一点住进来”
严峻的疫情扑面而来。1月23日,武汉封城。以往熙攘拥堵的大街小巷很快变得空旷沉寂了,只有医院里的人数激增。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对,1月24日大年三十,青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面向区属机关事业单位退役军人紧急抽调70名党员干部组建应急突击队,参与辖区内的各项应急救援任务。不到两天时间,70人的名额很快被踊跃的人群报名到位。
此时,位于白玉山的武钢二医院被指定为新冠病人收治定点医院之一,需要立即清理修缮后,投入使用。
1月26日,正月初二。接到指令后,应急突击队的队员们迅速集结。这是突击队执行的第一项任务。
彼时,队员们的防护用品只有医用外科口罩,这还是青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雷雄林四处紧急筹集到的。尽管心怀忐忑,队员们依然迅速进入现场。此次的任务是要铺设180个床位,为病人提供救治所用。
久已无人的医院走廊、房间里,弥漫着一股若隐若无的霉味和灰尘味。寂静的楼道里,被一阵阵紧急而杂沓的脚步声打破沉寂。
病房要整理清扫,病床要搬运摆放,还要铺上床品:床垫、床单、被子、枕头、枕套。在奔忙的喘息中,队员们一刻也没有停下来。有人说:“我们快一点,病人就能尽快住进来!”
第二天,天津援鄂医疗队进入武钢二医院,准备救治工作,同时还有20名确诊病人紧急送来治疗。这给队员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冲击。为了保护好大家,减少非战斗性减员,突击队领导紧急筹措到了一批防护服。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层无纺布织就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防护服,但这已是当时最好的装备了。没有更多的要求,也来不及多想,队员们继续奔忙在病房。确诊病人就在咫尺之间,但在忙碌中,他们渐渐忘记了心里的惶恐。
分队队长、信访局副局长向绪勇说,现场刚开始有点忙乱,逐渐摸清了方法后效率明显提高。后来又来了一批增援队伍,前后两拨队伍搅合在一起有点混乱。他大喊一声,我们清楚情况,你们后来的听我们的!于是两拨人开始分工:从电梯到每一个楼层都安排队员,进行流水式作业,协同作战,效率更高。
搬床架,铺床品,擦门窗,拖地,爬架梯,清楼道,正是武汉最冷的季节,室外是零下的气温,寒风阵阵,队员们却浑身湿透,汗水顺着脖子流淌而下,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仅正月初二下午,2个突击分队的17名队员,在武钢二医院专科住院部清理房屋70余间,铺设床位120张,转运物资720余件套。
武汉市九医院是青山区新冠肺炎病人定点收治医院,因病人激增,急需在病房内加增床位,而病房里已经有确诊病人,这意味着将会近距离接触。
每一次任务,突击队队长雷雄林和各个分队长,都主动冲在最危险最艰难的第一线,用行动昭示“向我看齐”的无声指令。这一次,雷雄林依然身先士卒,带领一支9人的突击队,穿好防护用品后,他再次问队员们,这次任务有没有想退出的。回答依然一致:没有!在未知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面前,害怕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确诊患者就在身边,仿佛空气里都充满了致命的病毒。队员们按捺住紧张的心跳,忙碌地在指定的病房内搬床架,铺床品。3个小时后,终于完成了这一次最惊心的突击任务。雷雄林说,待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做的事是请这9个人吃饭!用我们当兵的话说,这是一起共过生死的战友。我问他,这9个人是您特意挑选过的?雷雄林说,不,恰好是他们轮值上了。
原来,这支70人的应急分队,人人都是打怪兽的好手。
竞速“生命方舟”
2月3日,为扩充医疗资源,武汉市准备将体育馆、会展中心改建成方舱医院,用于收治轻症患者。
武钢体育馆被紧急征用为方舱医院。2月4日下午4点,应急突击队收到指令,需立即在体育馆内摆放床铺、铺设床品,数量达400套。第二天就要投入使用。
队员们迅速集结。这一批队伍有27人,唯一的女性是青山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的明爱娇。这位退伍女兵告诉借调到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丈夫,自己要去参加突击任务了。同是退役军人的丈夫鼓励她,做好防护,不要怕,疫情会过去的!
在武钢体育馆,队员们搬床架,抬床板,放床垫,铺床品,一刻不停歇。每一张床都要整齐地铺上床单、被子、枕头等床品。一捆捆的物资扛进来,一件件的物品摆整齐,每个人虽然累得腰酸背疼,却不愿停下手里的动作。明爱娇努力地想搬运更多的物品,队员们关心地对她说,一次别搬那么多!她说,“我们速度越快,病人就能越快住进来!”
馆外,另一批队员在搭帐篷,用于值守人员的临时办公点。因为帐篷是拼装的,基本不需要工具。可是总有意外发生,有几个支撑杆变形了,可是没有工具,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任职城建局、担任突击队二分队队长的朱洪涛手一指:“那边有共享单车,我们用脚架部位试试,或许可以当扳手。”一试,果然解决了问题。
露天的帐篷需要固定住,避免被大风掀翻。但是水泥地面并没有螺栓等固定物。大家想到施工用的围挡下部有水泥“石槽”可以做加固用,于是开车四处找寻,终于在一个废弃的地方找到了十几个,又解决了一个难题。动手动脑,这些困难就在队员们的急智中各个击破。
方舱医院就像患者的“生命方舟”,病毒就像升级的怪兽。那儿就是战场,跑得过时间,就能打得赢怪兽。一个通宵的战斗,400套床铺整齐有序布置在各个指定的区域,等待着急需救治的病人。
第二天凌晨四点余,队员们完成任务后,浑身汗湿,筋疲力尽。当他们走出体育馆,寒风依然凛冽,正是天色将明未明之时,那是黎明前的曙光。
司法局58岁的杨治发和检察院56岁的吕建滨两位老转,两人相约一起干活,和年轻人比赛,凌晨又约好一起回家。在几乎空无一人的路上,路灯的光亮带来一丝暖意,只零星地看到几个环卫工在清扫路面。他俩说,加起来100多岁了,从未见过这样的武汉。但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为这场战役而拼杀,像队友们一样,像这些环卫工,像医护人员、警察等一样。这座江城里的人,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支青山区退役军人应急突击队,不仅承担了辖区内医院的病房清理、医疗物资转运等应急保障任务,还承担了多项物资运送、社区保供、清理隔离点等任务。用雷雄林的话说:“我们参加了青山区的各种防疫任务!”
在多项任务中,尽管各个突击队员来自不同单位,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年龄呈“老中青”分布,在接受任务之初,甚至来不及进行详细的分工,但是短暂的忙乱之后,就会井然有序,队员们齐心协力、相互合作、相互补位,军人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
今年37岁的景松是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应急突击队中担任联络员,不仅参与执行任务,还要完成对接协调和信息上报工作。景松说,父亲是一名军医,1998年抗洪期间,他看到父亲为一名营长上药治疗。营长在抗洪中,两只胳膊被磨得血肉模糊。那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什么时候也能这样,为国家做出贡献!”2008年汶川地震,他和战友们打好了背包,结果上级突然下令撤销任务,令他失望不已。他说,“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一定要参加!”在中部战区医院工作的妻子也很支持他,夫妻将孩子交给了老人,各自坚守在岗位上。
“抗疫一线,党员干部要冲在前!”青山区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万军与队友们争分夺秒,用一下午时间,在武钢二医院“抢出”一栋楼作为隔离病房,为天津医疗队进驻及收治病患创造了条件。他还参与组建了青山区“医护人员爱心车队”,成为医护人员出行的“守护神”。
元月17日已经休假中的李利华,果断终止假期,报名参加突击队。他说,“人民和组织需要,就没有推诿的!”在公安战线工作的儿子给他打气:老爸去吧,没啥可怕的!这对父子兵瞬间同为抗疫的战友。
巾帼不因年龄而退却。老退役军人、青山区财政局的李霞本应在今年2月退休,但在了解到区里繁重的应急保障任务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在年轻人扎堆的团队里,搬运物资,参与保障服务。
二分队队长朱洪涛在组队之初,就主动请战“有任务叫我!”当得知局里只有三个办理车辆通行证的指标时,他说,给我办一个,我要当志愿者!队员们接到任务指令,规定要在20分钟内集结到位,朱洪涛常常开着自己的车接送队员。车子的后备箱里,也常常装满了需要运送的各类物资。
无论是清理隔离点,还是在社区下沉服务,或是运送救援物资,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根据需求,他们不断“变身”,工作内容不同,初心不变——退伍不褪色,抗疫有我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退役后的他们,尽管单位不同,岗位有别,但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就是共同抗疫的战友!这支突击队中的你、我、他,已经汇聚成了一个共同的称谓——我们!
明爱娇说,在突击方舱任务时,她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关问她的情况。她环视了一眼身边忙碌的队友,难掩骄傲地说:我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并非尾声
他们没有立生死状,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一笔一划,写出了“英雄”两个大字。
直到采访结束,我都不知道他们的模样。因为疫情的防护要求,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保持一定距离交谈。这是我第一次经历如此特殊的采访。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能从他们的讲述中,听出抗击疫情的坚定与决心,听出不惧危难不辱使命的豪情。
在讲述中,没有一个人提到那是春节期间。对这个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他们呈现出集体的无意识状态。疫情还未结束,他们的状态仍是枕戈待旦,随时待命。
我也没有与所有的队员都进行交流,我知道,还有许多的故事没有写出来。如接到通知时,因为车辆限行,有的队员从汉口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赶来参战;有的队员家中老人病重,但从不叫苦叫难,毅然决勇地投入到突击任务中,如此多的事迹数不胜数……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生活中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在岁月静好的年代里,他们就是一群极其普通的人,在人群中甚至很难找到他们。但在大灾大难来临时,他们挺身而出,义无返顾地在最前线拼杀,用血肉之躯守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安危。他们是不发光的物体,那么朴实无华。脱下军装后,换上便服,也挡不住他们散发出的光华。那光华的定义,他们说,是军人的本色!哪怕退役也永不褪色!
精彩推荐
创建无疫情小区|青城阳光:封控不封爱 事事总关情
微视频|谢谢武汉
【人民战“疫”文艺作品】诗词朗诵:感谢有你
“可以肯定的是,武汉爱你!”重庆援汉女医生写了《一封给武汉的情书》,武汉市民回信了
一份爱心菜的旅途
出品: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文章作者:汤晖
编辑:毕可 熊然然
投稿:qsmtzx@126.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