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2017-01-19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上集说到第一集议婚之 一《择婚》


二、央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人间无媒不成亲。


旧时,男婚女嫁中,媒人起着极关键、极重要的作用。男婚女嫁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私订终身结为伉俪,即被视为“非法”、“非礼”行为,将为世人所鄙视,有的因之而断绝了父子、父女关系,有的甚至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媒人就是婚姻介绍人,男的称“冰人”、“冰公”、“秉公”、“月老”、“伐柯人”等,俗称“媒人汉”;女的称“媒婆”、“红娘”等。旧时有职业性的媒人,但多数媒人是熟知双方情况巧言令色,善于看风使舵的亲戚朋友或街坊邻里。




旧时央媒人,都要写《央媒帖》,这样显得郑重其事。保德地区则以口述,但必须带个“请”字,媒人只要有请,即便许诺,没有一个谢绝的。

媒人被请知后,主家便款待酒饭,当接了家长与儿子的满酒以后便重任在肩了,从此便跑跑跳跳,吹吹谝谝,主观上想撮合成亲,一是成人之美,二是显示自己的能力,客观上不乏言过其实、弄虚作假之处。因此而产生了不少骂媒人的民歌:

 

大大妈妈耳根子软,

没头鬼媒人两头扇。

 

羊肚子毛巾两头花,

    黑心的媒人两门上夸。

 

不怨亲来不怨邻,

单怨媒婆子不是人。

 

没头鬼媒人爱吃糕,

一出大门叫狼拉倒。

 

荞面圪坨儿肉臊子,

媒人吃上害痘子。

 

媒人责任重大,如“许话”、“交财礼”、“探话”等每一道“大手续”都离不开媒人。


在订婚和结婚时,媒人要坐正席。


婚礼告成后,男女双方都要以大礼酬谢媒人。


旧时婚姻讲究三媒六证,才算“合法”、“合理”的婚姻。而且三媒六证齐备,两家谁也不得反悔了。




关于三媒六证,民间有个传说。


从前,某县有四个出名人物。一个是乐善好施的罗员外,号称“小孟尝”;另三位是弟兄仨秀才,足智多谋,号称“赛诸葛”。有一天三秀才存心要捉弄罗员外,一起到他府上,要求捐借几样东西,拿去解救灾民:谷子要像海水一样多,布匹要像彩虹一样长,馍馍要像高山一样重,罗员外有心维护“小孟尝”的名头,可又自省填不满这无底洞,正在为难之际,他的小儿子出头说话了:“这事不难,有请三位先生把海水的体积、彩虹的长度、高山的重量计算出来,家父自然如数奉捐。”


三秀才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小后生说:“我也问你们捐借点东西,就以三天为期。借来了万事皆休,借不来,你们自己把‘赛诸葛’的名头废了吧。”


秀才们问:“小相公欲借何物?”小后生说:“这东西家家都有,名曰‘六证’。”“赛诸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倒没听说过“六证”为何物。三天内,跑完方圆十里人家,问遍大小杂货店铺,竟没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六证”。


眼看期限将到,三秀才方寸大乱。正巧,邻居姑奶奶带着小甥女从保定府回娘家探亲来了,三秀才忙去问她:“保定府可有‘六证’?”姑奶奶一时摸不着头脑。那小姑娘在一边笑了:“啥‘六证’呀,不就是尺子升斗这些东西嘛,那小相公在耍你们呢,你问他父亲借的东西,没法衡度计量,他也出这个难题回敬你们。”


太阳落山之后,三个秀才又来到“小孟尝”家,带来一个木升、一把尺子,一杆秤,一个算盘,一把剪刀,一面镜子。罗员外说:“这叫啥‘六证’?”三个秀才说:“粮食多少,有米升和算盘作证;馍馍轻重,有秤杆作证;布匹长短,有尺子和剪刀作证;相貌丑俊,有镜子作证。”罗员外听了哈哈大笑,说:“真难不倒你们‘赛诸葛’。”三秀才不好意思,只好把邻居小姑娘点拨他们的真相说了出来。


“小孟尝”一听这个小姑娘如此聪明,忙请求三个秀才做媒,要把她说给自己的小儿子做媳妇,三秀才也觉得挺般配的,便答应帮忙。三秀才到姑奶奶那儿提亲,姑奶奶也一口应允。罗员外满心欢喜,托三秀才下了聘礼,便正式讨要对方信物确定亲事。三秀才说:“人家是来探亲的,又没个准备,立时三刻哪来信物啊?就拿‘六证’作信物吧,加上我们三个媒人还有啥不放心的。”罗员外直打哈哈:“三媒六证,三媒六证,好,好,放心,放心!”从那以后,这一带的订婚仪式,都要请三个媒人,还须摆上升、尺、秤、剪、镜子和算盘共六件信物。其后又流传到别的地方,相沿成俗。




据考据家称,所谓三媒,是指男方请去女方提亲的媒人,女方请去男方相亲的媒人,最后是男女双方共请在订婚仪式做证的媒人。在保德则另有一说:“是媒不是媒,至少跑三回。”“三媒”是指媒人跑腿的次数,而不是三个媒人,媒人由男方请,一般请两个,意思是成双配对。


关于“六证”在旧时婚姻仪式中广泛使用,今已不见。


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