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农历小年,和“环保专业”村支书面对面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现在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如何?本报记者在春节前夕来到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在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东彰仪村,感受到了“领头羊”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看到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新希望。
农历腊月二十三,正逢传统的小年,空中飘散着星星点点的雪花。天气寒冷,村里略显冷清,但房屋路面却格外整洁干净。路边停着一辆标有“环卫”字样的黄色垃圾车。
村里建有一处略高于地面的水泥四方平台,看起来像是村民锻炼或者跳广场舞的场地。东彰仪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新告诉记者,村里原来也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满地,而这里原来就是村里人丢垃圾的垃圾坑。
村委会旁边有一个月亮门小院,是村里垃圾集中分类处。每周日上午,村民们都会把自家存储起来的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拿到这里,换取牙刷、毛巾,以及学生用得到的本和笔等用品。而厨余垃圾,村里每天都有专人上午下午两次去收集。村里的生活垃圾实现了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做到日产日清。
东彰仪村有一处水塘,水面之下清晰可见黑色的荷花茎叶。水塘之上建有一段曲折的木栈道,中间有一个六角凉亭。王光新说,这里就是村里的污水处理站,也是一个小型人工湿地。污水经过三个池子的处理可以基本达标,通过小瀑布景观进行曝氧,可能还有一点气味。再经过水生植物小湿地的沉淀,味道就基本没有了。最后流到水塘里就很干净了,水里有鱼有虾有荷花。水塘既能给村民提供休闲的场所,又能灌溉周边的树木。这里也是育苗场,种的紫荆、白蜡等树木,既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又能给村集体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判断水质的标准很简单,如果鱼死了虾没了,就是水质有问题了。”说起污水处理这样的专业过程和专业用语,王光新如数家珍。看得出作为村支部书记,他对于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的收集与分类处理,全都认真研究过部署过。
王光新指着不远处一段柏油路切开的土路面告诉记者,那段就是刚刚铺设好的污水管网,也是村里最后建成的一段管网。村里污水管网建设分了三期,总投资近70万元。除了争取的专项资金以外,村里还投入了约14万元。现在,污水处理每天运行成本大概5元左右,基本用于电费支出,村里完全能够担负得起。此外,村里还全部完成了煤改电、煤改气。不过,虽然村里安装了燃气,但实际用燃气取暖的人家并不多。因为燃气一天要20多元,而用电取暖一天只要10多元,并且用电政府有补贴。
“把钱投在建设上,村民支持吗?”记者问。
“为村子改善环境,村民也高兴。”王光新带领记者随手敲开了旁边一户人家。一位70多岁的阿姨应声开门出来,记者与她进行了简单对话:
“村里整治环境,花这个钱你们乐意吗?家里用的是气还是电?冷不冷?能不能用得起?”记者问。
“当然乐意,大家受益嘛。我们家里有小孩,用的是电,不冷。电费我不操心,有孩子们呢!”
“有外地打工的家人回来过年吗?买年货了吗?今年的春节是不是特别高兴?”
“他们都回来啦,现在去镇上玩啦!新衣服都买了!要过年了,高兴!”阿姨声音清脆,满面笑容。
村里刚刚完工的第三期污水管网建设,也是县里一个多月之前安排部署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一项重点工作。大会战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腾退集体空间等工作紧密结合,旨在为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会战,村里已经依法清退出了道路、河道、沟渠等目标地块,并规划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廊道绿化等。在被问及今年村里计划开展的工作时,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人居环境、恢复生态空间,王光新侃侃而谈,眼里有光,尽是期待。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