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的他乡幻梦 | 驻留艺术家Benoît Billotte项目开幕
艺术家:Benoît Billotte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馆
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展览地点:MoCA艺术亭台展期:6月17日至25日
今晚,瑞士艺术家Benoît Billotte为艺术亭台空间特别创作设计的项目“记忆幻觉:此乡可是异乡?”开幕,展期为6月17日至25日。此展览是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与上海当代艺术馆合作策划的“艺术家驻留项目”的第二期。艺术家将“建筑”作为关键的中介,并使用现成物进行艺术改造,在艺术亭台空间内创作了三部多媒介的作品。
Benoît Billotte初次来到上海,在这座从未踏足的城市中,他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受。艺术家从记忆幻觉(déjà vu)中获取灵感,将在艺术亭台中呈现他行走时发现的上海,编织一场十里洋场的他乡幻梦。
«When the Earth meets the Sky»
set of silkscreen print on silk, bamboo, rope
silk printed by SHANG ARTELIER creative art studio
在中国参与驻留项目期间,Benoit Billotte意外发现中西建筑形态的相似之处,有趣的是,这种相似性却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自古以来,中国建造家们以“天圆地方”的概念为原则奠定了世界对华夏建筑的印象;同时在遥远的西方,建筑师们以天文学与星象学为学术依据大兴土木,留下大量建筑遗产,而在当时,这些学科都被认为是伪科学。然而无论这种由圆形、方形、三角形组成的建筑图案由来何处,现代人看来已是殊途同归,这也是艺术家首次来中国却产生似曾相识感受的原因。
«Floating city»
set of 3d print, aquarium, send and fish
with equipement of XINFAB
上海,海上之城。庞大的地标建筑被微缩成3D雕塑放置于一个鱼缸之中。这些小型雕塑被水缸中氧气泵产生的气泡左右,漂浮不定。这有趣的变动对于艺术家来说,恰巧成为了城市变化的映射,也颇具意味地反应着它深藏的脆弱属性。城市的匆忙从未停歇,鱼缸外真实地景建筑的影像投射在玻璃上,与水中的漂浮城市相交织。那么过路的行人是否也意味着水中穿梭的金鱼。艺术家将窗外的世界复制缩小,从而虚实交错。
《格栅窗-小心个人财物》激光切割
«Moucharabieh - keep an eye on your belongings»
set of plastic bag, laser cut
with equipement of UNILAB
艺术家在中国城市行走时,留意到大量务工人员的“中国特色”包袋——三色编织袋,随即将其转化为作品的重要载体,将他在中国感受到的似曾相识的实体结合起来。格栅窗,于东方文明,讲究将窗外景色与窗户本身融为一体,体现主人风雅与格调。于西方文明,则多用于宗教用途,常位于教堂高处,体现其神性。格栅与编织袋通过激光切割的方式结合,艺术家在现成物上模拟透视效果,试图体现窥探私人物品的意图。
瑞士驻留艺术家讲座
作为艺术亭台新项目的开幕活动,Benoît Billotte将携手他的艺术家朋友——同样是在中国参与“艺术家驻留项目”的驻留艺术家Nicolas Delaroche,于6月18日进行一场艺术家对谈。除了介绍他们在上海与杭州驻留期间所创作的艺术项目之外,两位艺术家还将与观众分享、交流更多当他们行走在这个对他们而言遥远神秘的东方国度时的新奇与感触。此次艺术家对谈将不仅仅关于作品概念的解说,更与艺术创作和生活环境、身份认同、个人感受之间的联系相关。
可直接回复“瑞士文化基金会”或“上海当代艺术馆”微信公众号,注明“对谈+姓名+手机号+人数”,提前预约Benoît的讲座。
Benoît Billotte
Nicolas Delaroche
法国当代艺术家,现居于瑞士洛桑。他曾参加诸多美术馆的40多个展览,包括洛桑爱丽舍美术馆、纽约光圈基金会、比尔当代艺术中心、阿尔勒摄影节等。作品形式多样,涉及摄影、绘画、雕塑、影像和装置等,主张“每个摄影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语言和形式,同时也要寻找一群口味特殊的观众”。Nicolas Delaroche与Benoît Billotte同期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参与“艺术家驻留项目”,创作了《西湖杂话》,通过绘画与摄影的结合,表现外来者在中国的历险和考察。
注:图文鸣谢上海当代艺术馆。精彩照片来自朱欣茹、王嘉悦。
<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 >
MoCA 艺术亭台是上海当代艺术馆于2015年筹备开放的全新艺术空间。旨在通过展示一系列的艺术项目来支持年轻的艺术家;关注新的艺术潮流,并鼓励当代艺术中的各种实验与创新。同时,努力营造一个独特而开放的环境,让观众们可以自由地观看和了解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