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博士回应《中国妇女报》:今天要讲“女德”,并非不要讲“男德”

2017-05-24 曾维术 青春儒学


近日,先有丁璇女士在九江学院的讲座上宣传“传统女德”,后有高富强先生在《中国妇女报》(5月21日)上发文《某些人宣扬的所谓“女德”,已经触碰性别平等的文明底线》(文末有原文)声讨,认为丁璇女士复兴“封建糟粕”,有违“性别平等”的现代文明底线。

对此事件,愚以为高先生的忧虑有理,丁女士的观点确有偏颇之处,与圣人的教诲不类,推广起来会有严重社会后果。丁女士认为,“女子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此一观点虽然无误,但有其片面性。

诚如网友指出的,“贞操是个好东西,女人应该重视,男人也应该重视,如果只谈女人的贞操不谈男人的,那就是封建歧视”。儒家的正统观念认为,夫妇有平等之义,所谓“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白虎通·嫁娶》)。”既然是夫妇齐体,妇女要守贞操,丈夫亦要守贞操。

何况,在夫妇平等的基础上,儒家会更为强调丈夫在家庭中的责任,无论是经济上的责任还是道义上的责任,所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思斋》)”。所以,最正统的儒家贞操观念会是,“女子要守贞操,男子更要守贞操,而且要带头守贞操。”

《列女传》载,“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荀子·解蔽》篇解释了孟子“不悦”的原因:“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孟子出妻的原因是“恶败”,要守住精气神,男女之事就要有节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保持身体健康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孝行。

古代君子守贞操,不仅针对外面的异性,甚至对家中的“寡妻”,也要求“与天地同节”,不得“触情纵欲,反施乱化(《韩诗外传一》)”。不仅是行为上不得越礼,思想上也要求干净,《大学》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中庸》讲“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论语》言“思无邪”,守贞操守到心里去,方是真守贞操。古代君子守节之严如此。

今天要讲“女德”,必须先把“男德”讲清楚。要求女子婚前守贞,首先要强调男子婚前守贞;要求女子婚后不出轨,首先要强调男子婚后不出轨;要求女子不穿暴露衣服,首先要强调男子改变恶俗的审美习惯。如果没有这些铺垫,其后果必然像鲁昭公欲攻三桓而遭反诘一样:“你自己僭越天子也久矣,凭什么要求大夫不僭越你?”

再者,即便是男子身正,女子柔顺到何种程度,还是要分辨的。坤卦体柔,用六却“利永贞”;《孝经》载“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臣道、妻道、子道均是坤道,均是体柔而用刚,一味的顺从并非儒家的正统伦理。与子道相比,妻道的劝谏甚至可以更为直率,《诗经·相鼠》所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就是先秦女子对失礼丈夫的耿直批评。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由此可见,丁女士被爆出的“受家暴了一定要忍,因为挨揍的人,身体好,不容易得病”的言论,显然不是来自儒家正统,须知曾子被其父一棍打晕,孔子生气得连见也不想见他:“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孔子家语·六本》)”

丁女士未熟读儒家经义,片面理解儒家的妻道、子道、臣道,可明矣。然而缘其初心,亦一片赤诚,意在挽救脆弱的现代家庭伦理,消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而已。在此,《中国妇女报》所刊高先生此文,对丁女士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高先生自己亦承认,“女德班”的盛行,源于“女性面对家庭和婚姻遭遇危机的现实,没有能力改变对方,没有勇气与之对抗,只能寄希望通过所谓的‘女德’进行自我救赎”。

如今的大学教育是“工人教育、公民教育”,从中学不到切实的修身齐家方法,女性在遭遇婚姻家庭危机时,被迫在体制教育之外寻求解救的出路,种种“女德班”应运而生。这是切切实实的民意,是切切实实的人民需求,与其去围堵,不如去疏通,去反思、改进我们当今的体制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是一个选项,外国的、当代的思想资源也可以是其中的选项,只要能切实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轻率地扣帽子、站立场,并无助于解决问题。如果事实诚如高先生所言,体制大学灌输的女性“性别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拒做附庸意识”就足以让大部分女性得到基本的婚姻家庭幸福,各种“女德班”当然应该偃旗息鼓。

问题是,稍有观察能力的人都能够发现,女性的现代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不是减弱,而婚姻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而不是升高。面对中国这场史无前例的婚姻家庭危机,清醒者一定不会乱扣帽子,而是温和地允许各方进行有益的探索,允许试错、允许自我纠正,在取得一定成效、总结一定经验之后,再严格准入机制。

倘若死守现代教条,继续对中国基层单位的溃烂视而不见,对人民的疾苦听而不闻,人民到最后一定会自寻出路,各种比中国传统文化危险得多的东西一定会纷涌而出,到时候,局面恐怕就真的堪忧了。

作者简介

曾维术,男,西历1984年生,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山西农业大学,主攻西方政治哲学、儒家经学。



原文标题:回应《中国妇女报》:今天要讲“女德”,并非不要讲“男德”


后续报道


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5月23日发布:【本报记者赴九江调查“高校女德讲座”事件:妇联在第一时间介入 原本安排的讲座已取消】近几天,一个有关丁璇在江西九江学院等场所给女大学生做女德讲座的舆情在网上持续发酵,“女德”一词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位。

5月23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专程赶赴舆情发生的源头江西省九江市了解相关情况。据介绍,九江学院已要求今后将更加严格学院各类讲座的审批程序和内容把关;讲座的主办方,九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则被业务主管部门九江市社联责令停止半年的活动。

作为事发地妇联组织,九江市妇联在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另据记者了解,在九江学院之后原本安排了同样讲座的九江某学校已经取消了讲座。


背景新闻


  • 某些人宣扬的所谓“女德”,已经触碰性别平等的文明底线

来源:《中国妇女报》 文/高富强  

或许,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丁璇女士永远都想不明白,作为一名经常活跃在不同场合的“女德文化研究学者”,作为一名受邀“巡回演讲几百余场”的“女德与礼仪资深专家”,自己怎么一夜之间就突然变成了过街的老鼠,喊打之声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

据报道,在江西九江学院日前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上,丁璇做了“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丁璇公然宣称,“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穿着暴露是非常低俗的表现,不仅口舌是非多,还招病、招灾,易破财、易失身”。


当网友带着嘲讽的口吻将丁璇演讲的幻灯片上传网络后,舆论一下子沸腾起来,除普通网友通过微博微信表达自己的观点外,多家媒体毫不留情地发表了批评性文章。大家没有想到,在倡导性别平等的今天,在追求人格独立的今天,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今天,有人居然能够堂而皇之地走进高等院校,理直气壮地宣扬男尊女卑的封建遗毒。

有网友挖出了丁璇之前的讲座视频,结果更是触目惊心,言辞之雷人,足以令人半晌合不拢嘴巴:例如“男人谈大事,女人不能插嘴”,例如“女性被人强奸属于辱没自家祖先”,例如“受家暴了一定要忍,因为挨揍的人,身体好,不容易得病”,等等。

这样的言论已经触碰到社会文明底线,既不符合男女平等的基本要义,又与一般的生活常识相悖,丁璇口中所谓的“女德”无非就是束缚女性、奴役女性、压迫女性的歪理邪说。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曾沉痛地指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稍微读一读中国妇女史就会知道,丁璇这样的说辞一点都不新鲜,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先贤们批了个体无完肤。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偃旗息鼓多年的男尊女卑思想近些年来又开始有所抬头,一些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把封建的糟粕又改头换面端了出来。例如,前几年就有媒体报道,广东东莞一家国学馆就开设有“女德班”,且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推崇为女德的“四项基本原则”。


虽然,主流媒体对诸如此类的“女德”教育一直就持批判否定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女德班”却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力,隔三岔五出来刷存在感。据媒体报道,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都有类似的培训。丁璇号称自己受邀巡回演讲了几百场,而广东东莞那家国学馆的“女德班”,每年举办12期,且需要提前报名。

除此之外,与“女德班”性质相同的针对女性的“淑女班”“名媛班”“读经班”也都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招牌粉墨登场了。

有媒体探究,“女德班”之所以得到蓬勃发展,背后不乏商业机构的影子,是有人希望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在舆论的广泛质疑声中,有关部门对东莞那家国学馆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女德班”存在打着公益慈善的旗号进行牟利的嫌疑。然而,在我看来,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女德班”依然有其生存土壤。

针对丁璇荒谬的“女德”言论,有媒体刊发了评论文章。然而,在该文的留言区,就有网友留言,“现在真有很多女人不守妇道了,女德问题真该谈谈……一个好女人幸福三代还是有道理的。”还有人说,“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大学本来就是各种思想碰撞交流的地方。”

这样的留言虽然并没有形成主流,但同样代表着一种声音,那就是,当女性开始崛起时,少数固守着男尊女卑思想、惧怕女性人生出彩的人,希望有一种理论说教,能够诱迫女性回到以前的轨道,继续做没有自我、任人摆布的附庸。

当然,也有少数感染陈腐观念的女性,不知性别平等为何物,自身缺乏独立意识,面对家庭和婚姻遭遇危机的现实,没有能力改变对方,没有勇气与之对抗,只能寄希望通过所谓的“女德”进行自我救赎。这样的救赎虽然必定无效,但很多女人却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前去参加培训学习,这也助长了“女德班”在社会上颇有市场的假象。

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才会群魔乱舞妖孽丛生,遏制封建的“女德”在21世纪的今天大行其道,除了要予以迎头痛击,更重要的是在广度、深度上强化性别平等教育。拿本次引发质疑的江西九江学院来说,如果邀请丁璇的老师稍微有一点辨别能力,是绝不会被她所谓的女德专家学者身份所蒙蔽,更不会把她请到自己的学校来演讲。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已经觉醒,她们有基本的性别平等知识,学会了独立思考,她们开始质疑,不愿再被“女德”洗脑,而是把所谓“专家学者”的言论放在网上,与广大网友一起讨伐这种奴役女性的思想与言论。在我看来,这就是巨大的进步,是我们这些年来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成果。

虽然,短时间来看,“女德班”会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继续等待下一次的舆论声讨,但我相信,新旧观念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碰撞之后,所谓“女德”的封建余孽本质,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识别和抵制。


  • 青年学者强势回应:今天提倡女德尤为必要,谁都没有诱惑别人的自由

来源:儒家网  文/齐义虎



儒家网:近日,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上,主讲人丁璇提及的“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引起争议。您怎么看?

齐义虎:我觉得这两个说法都很好,没有问题,我都很赞同。

我们先说说贞操。

什么是贞操?贞操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自觉、自尊自爱。就人类而言,不论古今中外,贞操都是一种高贵的美德,是人在两性关系上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动物在发情期对自己的性冲动是没有控制力的。

但人类不同,我们没有固定的发情期,理论上每一天都可以。对动物而言,对性冲动的节制靠的是自然周期;对人类而言,对性冲动的节制靠的是道德理性。正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

从人类历史来看,对于情感和欲望的放纵往往是一个时代堕落毁灭的前奏;反之,对于情感和欲望的必要节制是一个时代兴旺发达的条件之一。所以不论男人、女人,已婚、未婚,都应该守住自己的贞操,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我们的父母、祖先负责,更是对我们未来的孩子负责。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里面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羞先人”,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冲动的年纪,即便中年以后,面对诱惑也还可能把持不住。这就需要我们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千万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纵欲留万世羞。

人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我们来自于祖先的生命传递,结婚生子后也会为人父母。所以做任何事不能一时冲动,光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要想想如何面对家庭和亲人。只有在两性关系上守住道德底线,我们才能俯仰无愧于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不等于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同样没有绝对的性自由。性自由只存在于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之内,也即婚姻之内。任何婚姻之外的性关系都是耍流氓,不管你们为自己戴上多么神圣的高帽。


电视剧《欢乐颂2》剧照

一时的放纵也许会带来短期的快感和刺激,但却为你的人生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让你胆战心惊,实在是得不偿失。在今天这个盛行约炮的荒唐时代,提倡贞操显得尤为必要。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衣着暴露的问题。

有了前面对贞操的解读,我想对这个问题也就很好理解了。自尊自爱在衣着上的体现就是干净、整洁、得体、端庄。可现实却是,流行女装越来越暴露,该露的不该露的都露出来了,比男人穿的还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审美上的恶趣味。

蒙娜丽莎为什么美?不是因为她火辣的暴露,而是因为她矜持的微笑。在这个情欲膨胀的时代,现代人似乎已经失去了审美的能力,于是只能追逐重口味的刺激。

也许又会有人拿自由来为这样的衣着辩护。对不起,这不是自由,而是自由落体(又称堕落),是对自由的滥用。因为这种过分暴露的衣着已经影响到了他人,对社会公众造成视觉污染,尤其是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用老话说就是伤风败俗。

在一个正经的社会,谁都没有诱惑别人的自由。ISIS用黑袍把女人从头到脚裹起来是一个极端,露胸露腰露背露屁股也是一个极端,二者虽分处两极,但都属极端主义。

而且,从中医的角度看,在天气寒冷或空调条件下衣着过于暴露对健康非常有害。不管是为了社会风俗还是个人健康,在衣着上都应该回归中道,既不过分保守,也不过分开放,反对走火入魔,回归中庸常道。

儒家网:作为对此事的回应,中国妇女报发表文章《鼓吹封建糟粕的“女德”,必须叫停》,指出,近年来,一些“女德班”“女德教育”贩卖封建糟粕,把女性贬低为生育工具、完全从属于男人,动辄神神叨叨地祭出“冤家投胎”“招来啖精气鬼”,鼓吹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相关学校的负责人,要闻得出香臭、辨得出美丑,不能再让封建糟粕披上“传统文化”的画皮横行校园了。您对这篇文章,有何评论?

齐义虎:这篇文章确实指出了一些问题,对于民间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很多乱象,我们不能忽视。

中国历来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主要是立足经典的精英文化,小传统则是立足民间的大众文化。前者往往理性清明,后者则不乏怪力乱神之说。像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冤家投胎”、“因果报应”这些就是佛教的东西,跟作为大传统的儒学没关系。

21世纪的今天,宗教并没有消亡,迷信现象也还大有市场,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东西不能再被称作“封建迷信”了。迷信就是迷信,它们贯通于所有时代,与社会形态无关。

过去我们常常把这些东西以封建迷信的名义归咎于儒家,实际上这个锅儒家不应该背。

儒家网:批评者质问,为什么只强调“女德”而不强调“男德”,这不符合男女平等之义。您如何回应?

齐义虎:我看网上很多人在贞操问题上把男女对立起来,似乎这里只提倡女性的贞操,男性就可以三妻四妾、胡作非为了。这是极大的误解。

丁璇女士本身是女性,所面对的听众也是女性,讲座的主题更是女德,所以她提出女性贞操的倡议是有场景性和针对性的。你不能要求她对着一群女孩去大谈男性贞操呀,那不是无的放矢么?难道我对着小学生讲道德,中学生和大学生就可以不要道德了吗?这种批评完全是一直思维固化、偏执的体现。

我前面已经说了,不论男女都要守护自己的贞操,这是人德,不分男女。比男女之别更大的分野是人禽之辨。今天的人常常在男权和女权的角斗中不知不觉地堕入到禽兽的地步,这才是最大的危机。男权女权最后都变成了兽权,而不是人权。

相比之下,男德也好女德也好,说到底都是德性,是养人的资粮,不是害人的枷锁。很多人之所以排斥女德,就是因为她们是站在个体自由的立场上,把自我节制看成是坏事,而不是好事;看成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所以她们才会指责:为什么只强调女德不强调男德?

试想,如果我们提出只有女性才有性自由,男性没有,她们还会反对吗?这只能说,现代人迷了心窍,好歹不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所谓的男女平等,不过是一起堕落沉沦的平等,而不是比翼齐飞的平等。

不论自由还是平等,一旦脱离了德性的内涵,都是害人的魔道。


往期精彩推荐

    1、青年学者强势回应:今天提倡女德尤为必要,谁都没有诱惑别人的自由

2、【激辩】王蒙:中国是“礼义之邦”而非“礼仪之邦”。人民大学教授怼“太武断”!

3、知名学者悬赏4000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到底是谁说的?除了猪八戒……

本期主编:雅晴

执行编辑:子虚

投稿邮箱:rujiarz@126.com

主办:儒家网

赞助:敦和基金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