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强奸者向强奸者道歉,学者:西方圣母心态为何演变成贱民心态?

2017-06-02 余东海 青春儒学


西方人道主义和圣母心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演变成贱民心态。

2016年德国左翼党青年组织负责人瑟琳·格伦被三位难民性侵,事后在给难民的公开信中声称“最让我伤心的是我受到性侵的事件,使得你们遭到更多的种族歧视”,“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种族主义分子把你们视作问题”云。

受害者向加害者示好,被强奸者向强奸者道歉,西方政界误以为这是高贵的人道情怀,其实是自暴自弃自甘下贱,也是对恶行最好的鼓励。普通民众也罢了,政治圈流行这种心态,问题非常严重。

关于好仁而恶不仁,孔子在《论语》《礼记》中都有教导。《论语里仁篇》记载: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东海原译为,不让不仁的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意思是看见他人不仁之处,既检查、警惕自己不要有相同的过失。拟改为:厌恶不仁的人,在践履仁德的时候,不让自己受到不仁的东西的影响。

不仁的东西,包括不仁的人物、事物、势力和思想。流行过一句名言:“我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努力消除身上的狼奶味或狼性,就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最好表现。《里仁篇》又记载: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谓只有仁者,才能喜爱人和憎恨人,爱所当爱,恶所当恶。仁者所喜爱的,是仁人善人;所憎恨的,是不仁、不善之人。

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般人或为情绪所控,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公道之心,或抱嫉妒之意,或偏听偏信人云亦云,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容易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爱了不值得喜爱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

唯有仁者才能好恶各得其宜。“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司马迁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太史公自序》)王道之大者,必须爱所当爱,恶所当恶,贤所当贤。

《礼记·表记》记载: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意思是说:无私欲而好仁的,无畏惧而恶不仁的,天下只有极少数罢了。因此君子议论道理,要自己先能施行,设置法度要依据民情。

综上所述可见,孔子主张,好人与恶人,好仁与恶不仁,即善善与恶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一就非君子,非仁者。正如张载所说: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这段话出自张载《正蒙》,为朱熹所编《近思录》收录。恶不仁,憎恶不仁,包括不仁的人物、事物和思想。恶不仁,所以对于不善的东西都知道,很敏感。如果只知好仁,不能恶不仁,结果就会“习不察,行不著。”这是孟子的话。

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上》)实行着仁道却不明白为什么,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一辈子沿着这条道走却不知这是什么道,这是民众。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知而不能行,其知必不足或不真;行而不能知,虽然能行,必不到位,不中正,出偏出错都是难免的。行不著,习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就是能行而不能知,缺乏正确的道德知识。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此。君子能够学而时习之,掌握正知正见,故能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好仁恶不仁统一。故张载说,仅仅满足于善,未必符合义德;仅仅行为正确,未必合乎仁道。只有既能好仁又能恶不仁,然后才能完全行于仁义之道。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太史公自序》)这就是孔子恶不仁的表现,所恶者包括包括不仁的人物、事物、势力和思想。

《论语·阳货篇》记载: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孔子厌恶的人有:宣扬别人坏处的人,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勇敢而无礼的人,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子贡厌恶的人有:剽窃而自以为聪明的人,不逊让而自以为勇敢的人,揭人之短而自以为正直的人。朱熹说:

“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勇无礼,则为乱。果而窒,则妄作。故夫子恶之。恶徼以下,子贡之言也。徼,伺察也。讦,谓攻发人之阴私。杨氏曰:仁者无不爱,则君子疑若无恶矣。子贡之有是心也,故问焉以质其是非。侯氏曰:圣贤之所恶如此,所谓唯仁者能恶人也。”(《孟子集注》)

正因为仁者爱人,希望人人向上趋善,才厌恶丑恶下流的行为。孔子又说:“乡愿,德之贼也。”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厌恶不仁的言行,正是源于仁爱,源于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儒家主张,对于不良行为,若属道德范畴,则诉诸于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若触犯法律,则依法惩处。不论是文教还是法治,都是仁爱的体现。

有一副集《四书》句子的联语曰:“仁者无不爱也,君子亦有恶乎。”正好把儒家的爱和憎统一在一起了。

辟杨墨,体现了孟子的恶不仁,这是对不仁的思想学说的憎恶。韩愈称赞孟子辟杨墨,“功不在禹下”,孟子也以大禹治水、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和孔子作春秋比喻自己。他说: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于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北狄西戎受到打击,荆舒两国遭到重创,它们不再敢与我们相抗。“膺”和“惩”都是攻击义)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恶不仁,是仁道义德的逻辑必然,也是仁者仁心义气责任感的体现。只有好仁,才能弘道扬仁;只有恶不仁,才能批判、驱逐、消除不仁。弘道扬仁是立,批判、驱逐、消除不仁是破。仁者和仁政,都应该大破大立,双管齐下。

恶不仁,需要一定的智慧,较为理智公正地判别是非善恶。朱熹说:“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引游氏语说:“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四书集注》)

仁者的智慧,表现为相当的知人之明和择法之眼。正确分辨人物势力的高低优劣正邪华夷,这是知人之明;正确分辨思想学术的高低优劣正邪善恶,这是择法之眼。唯有圣贤君子,才能真正拥有这两只眼。

缺乏这两只眼,就会妄誉妄毁,苟誉苟毁。妄誉,不切实际的赞誉;苟誉,苟言虚美。两词近义。妄毁苟毁,指非理非实的诋毁,任性恣意的毁谤。孔子说:“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苟言,指不实、不认真之言。韩愈说:“古之道,不苟誉毁于人。”(《题欧阳生哀辞后》)慎之哉。

正人君子一般不至于妄毁,但有时情面难却,难免妄誉苟誉之嫌。或将清华四大导师与孔孟相提并论,对四导师是虚誉,对孔孟是实贬。虽非故意贬低,眼光不行是肯定的。

又如,将孙中山与周公、孔子并称为圣,既是对孙中山的苟誉,也是对周公、孔子和圣人概念的贬低。圣人,必能允执厥中,遵循中道;圣人在位,便为圣王,必有圣贤集团,必能实践王道,建设礼制,必有盛世继之而来。岂有抛弃中道、信仰耶教、赞美邪教(洪杨帮)、导出百年混乱忧患之圣人哉。

妄毁妄誉,都是妄语;苟誉苟毁,都是苟言。

民国和港台儒家过度推崇孙中山们,是慧眼不足;他们拥有言论自由,对大陆和台湾盛行的异端外道歪理邪说,却未能进行广泛深入的批判,是法眼有差。他们或不无所见,但往往看不真切。

用《易经》的话,叫“童观”和“窥观”。易经观卦初六爻辞:“童观,小人无疚,君子吝。”童子视力稚弱,看不清事物。小人如此没关系,君子童观则鄙吝。窥观也同样,女子如此很正常,君子窥观则可丑。

相比儒家,佛道两家论人论事的时候,更缺乏公道心和准确性,眼光更不行。他们对于不良之人物势力,容易抬举过度,甚至曲意逢迎,曲为之辩;对于圣贤君子,反而排斥贬低,或者冷嘲热讽,吹毛求疵。老庄就是典型,以寓言的名义对孔子极尽讥笑、呵斥、羞辱之能事。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好仁恶不仁,是是非非,善善恶恶。这些话泛泛而言容易,真正做到很难,需要仁智勇三达德兼备。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落实到具体人物、势力和思想的身上,很多人就不能“恶恶”、“恶人”和“恶不仁”了,甚至对于恶人恶势力、邪说大谬论表示宽容或肯定。

这也是中华圣贤精神和西方圣母心态的一大区别。圣贤精神,既能是是又能非非,既能善善又能恶恶,既能贤贤又能贱不肖,既能好仁又能恶不仁。圣母心态于后者大不足,颇为妇人之仁。

例如,轻刑废死,重罪轻判,过于强调平等自由尤其是宗教自由,导致宗教恐怖主义猖獗,对于宗教恐怖主义、政治恐怖主义和各种恶势力,制裁力度不够,都是源于圣母心态。

能“好仁”而不能“恶不仁”,仁而不义,其实还是仁爱不足,责任感不强。西方白左当道已久,贪图虚名、不负责任的政客甚多,各国国民深受其害。

对邪恶从严防范和惩处,霹雳手段,铁腕灭罪,符合刑罚世轻世重、乱世宜用重典之王道原则。对付恐怖主义,更应该霹雳手段、严刑峻法和义杀义战。这个世界需要儒家,需要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王阳明曾国藩那样的大人。大恶时代大恶社会,除恶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最好的扬善。

论文化品格,西方人道主义及自由主义不算低,但又不够高。故西方知识分子,既有一定的明辨功夫,又颇有限,于优劣是非正邪善恶,能有所辨,又辨不太明白、明确。就像阴天,比黑夜明亮得多,比艳阳高照又差得远。唯我中华仁者,才能明辨仁与不仁,仿佛阳光普照。

背景

德女性隐瞒性侵为同情难民:

不愿败坏难民的名声

【环球时报2016年07月05日综合报道】“不愿败坏难民的名声”,德国《新奥斯纳布吕克报》4日报道,来自曼海姆的左翼党女政客以及来自卡塞尔的3名女中学生,疑都被难民性侵。然而,她们却都首先选择了沉默。

今年24岁的瑟琳·格伦是德国左翼党青年组织负责人。今年1月份的一个晚上,她在曼海姆离自家公寓不远的一个体育场附近,遭到3个疑有难民背景的人性侵。


(照片:德国左翼党青年组织负责人瑟琳·格伦)

案发后,格伦跑到警察局报警。不过,她并没有讲述自己被性侵的经过,而是说遭到几个德国人抢劫。她还“证实”,这伙人说的是德语。后来,格伦的男友得知此事,告诉她附近也有其他妇女有过类似遭遇,并劝其向警察说实话。她这才向警察交代了实情:对她施暴的歹徒是几个疑似难民的人,说的是库尔德语或波斯语。

格伦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透露,自从科隆性侵事件曝光后,德国人反难民的情绪高涨。她不希望自己被性侵的事使人们对难民的偏见进一步加深。

事件曝光后,她还在脸谱发表一封给难民的公开信,声称“最让我伤心的是我受到性侵的事件,使得你们遭到更多的种族歧视”,“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种族主义分子把你们视作问题”。她说大多数难民是“美好的人”。

无独有偶,卡塞尔市的3名16到18岁的女中学生,在上学和放学路上,长期遭到疑似难民的人性骚扰。3名女生隐瞒不说,直到家人发现问题——一名女生的父亲看到了跟踪到家的歹徒,把跟踪者踢出家门。

其中一名女生后来承认:“我们不想泛泛地指责某些人,也不想煽动对难民的仇恨。我们不想让难民遭到歧视。”卡塞尔警方表示,除了这3名女生外,当地还有6名女性报警称遭到疑似难民的人性侵。(昭东)


作者简介

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现居广西。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出版有学术著作:《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



原文标题:“好仁”还要“恶不仁”——兼论圣人精神和圣母心态

 来源:作者授权

 作者:余东海



往期精彩推荐

    1、欧洲与中国,到底谁影响了谁?一个中国女留学生引爆“国际会议”冲突纪实

2、【号外】台湾被掰弯,大陆尚且直——大陆儒学博士就同性婚姻致台湾同胞书

3、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吗?

4、互联网大咖撰文:一带一路的实质,只是两个人的双簧 ?

本期主编:雅晴

执行编辑:子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rujiarz@126.com

主办:儒家网

赞助:敦和基金会

苹果用户欢迎使用二维码打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即可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