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万年县委书记毛奇案,又有新消息!
不生娃不买房,李健自曝消失3年真相:永远不要和人性较劲
三联,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六大火药桶:世界种种动荡背后的历史逻辑
官媒消息!94.6元充100元话费,电费96.9充100元!招团长~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12月4日 上午 8:00
12月9日 下午 1:09
12月9日 下午 3:13
12月9日 下午 10:11
12月10日 上午 2:06
12月10日 下午 6:03
12月10日 下午 9:07
12月11日 下午 6:07
12月11日 下午 10:14
12月12日 上午 8:04
12月12日 下午 3:04
12月12日 下午 5:14
12月12日 下午 7:05
12月12日 下午 10:10
12月13日 上午 3:05
12月13日 上午 11:07
12月14日 上午 12:04
12月14日 下午 4:10
12月14日 下午 7:09
12月15日 上午 3:03
12月15日 上午 5:04
12月15日 下午 4:05
查看原文
其他
人到晚年才知道,别和兄弟姐妹走得太近,这不是心机,是远见!
新老人
2024年12月04日 05:00
人生如尺,必须有度。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 (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文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 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 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 ……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 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 波罗蜜,名八解脱。” 二、禅门的禅 (一)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 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人性》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扎心:
“
人到中年,不要和兄弟姐妹走得太近,否则只会给自己添堵。
”
乍一听这句话似乎有些不近人情,难道人到中年就不能和兄弟姐妹频繁地来往吗?
其实我们仔细地琢磨一下,这句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因为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有时候走得太近就是一场灾难。
1
交往太频繁,难免触及利益
老话常讲:“
兄弟姐妹不共财,共财断往来。
”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快餐店,每次我去这个快餐店吃饭时,都能听见快餐店的老板娘咕咕叨叨吐槽自己的妹妹。
说妹妹一家人来店里吃饭,从来没有付过钱,白吃白喝好几年。
后来这话传到了她妹妹的耳朵里,自此她妹妹再也没有在快餐店里吃过一顿饭。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妹妹的做法确实有失妥当。
要知道,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家庭,万不能只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是令他们感到为难;更不能因为自己生活窘迫,就想着处处占人便宜。
有人总结,兄弟姐妹之间断绝来往,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直吃亏的,不想再吃亏了;而一直占便宜的,占不到便宜了,渐渐地,也就不再来往了。
很多时候,人性都经不起利益的考验,很多感情是很难迈过金钱的关卡的。
金钱面前,太多的感情一磕就碎,与其牵扯不清,倒不如一开始就各算各的。
所以说人到中年,兄弟姐妹走得太近,一旦涉及利益,往往会给自己添堵。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定的分寸和距离,更要在钱财方面拎得清。
没有金钱上的纠葛,兄弟姐妹之间相处才会更加舒服,也会更加和谐长久。
手机拍照,简单三招立刻出大片,朋友圈都赞爆了!快点进视频学起来吧,还有一份摄影好礼送给你哦!
2
物质条件悬殊,产生攀比心理
“生活的烦恼一半来源于生存,一半来源于攀比嫉妒。”
小时候,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生活无忧无虑,都挺好的。
但是等长大了,有了各自的家庭之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好像会越来越远。
有时候,因为生活条件的差距和攀比心理作祟,兄弟姐妹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也不少见。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特别多,根本就不稀奇。
我曾经的邻居林老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家庭条件非常好。
每次大儿子来看望林老太的时候,都开着豪车,孝敬林老太的吃的喝的都是最好的。
反观小儿子,不思进取,在这打打工,在那帮帮忙,一直稳定不下来,生活条件更是跟大哥家没法比。
手心手背都是肉,林老太很心疼小儿子,就经常跟大儿子说多帮帮弟弟。
可是弟弟不知足,总是嫌哥哥对自己的帮助太少,常说些风凉话来讽刺哥哥和嫂子。
虽然哥俩小时候感情特别好,一起长大,一起上学。
但是之后的人生际遇大不相同,导致弟弟心理不平衡,嫉妒哥哥比自己过得好。最终,两个人形同陌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
“我是真心希望你过得好,但是不要比我过得好。”
“希望你过得好”代表的是善意;“不要比我好”,则是一种嫉妒,或者说是一种意难平。
这种“意难平”,有个学名叫作“同辈压力”。
简单来讲,就是如果曾经和自己在同一个圈子、背景相似的人在我们特别在意的领域里取得成就,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追赶时,就很容易产生嫉妒心或者自卑感。
所以,人到中年,与兄弟姐妹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有亲近感,特别是当你们之间的物质条件悬殊太大的时候,尽量不要频繁来往。
3
相处不自觉,没有分寸感
作家周国平说:
“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
电视剧《心居》里面,顾清俞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自己和弟弟的关系,最终酿成了悲剧。
在顾清俞的认知里,自己是顾磊的亲姐姐,看管教育弟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她忘了,顾磊早已成婚,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总是插手别人的家事就是一种越界。
她时常叮嘱弟弟要提防他弟媳,甚至还不知分寸地在他人面前说弟媳的闲话。
久而久之,弟媳冯晓琴积攒了满腔怨气,和顾磊的婚姻也是一地鸡毛。
在冯晓琴又一次听到顾清俞的“里挑外撅”之后,一怒之下摔门而出,顾磊急忙追出来,却不幸意外摔倒身亡。
顾磊的离世,让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冯晓琴对着顾清俞怒吼道:
“我们夫妻之间的事用不着你在这里指指点点,顾磊的死就是因为你!”
听过这样一句话: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人生如尺,必须有度。”
要想与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笃厚,切忌仗着血缘关系一味过于亲近,更不要肆无忌惮地侵入到对方的生活中。
要知道最好的关系其实就是亲疏有度,相看不厌,久处不累,如此才能彼此牵挂。
作家宁静说:
“
花儿凋零忘不了春的温馨,叶儿飘落带不走同根的亲。
”
是啊,半世父母恩,一生手足情,年纪越大越明白,兄弟姐妹是父母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无论走得多远,年岁多少,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是很难抹去的,它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浓烈和深厚。
今生能做兄弟姐妹是多深的缘分,人生苦短,对于和睦的手足关系要好好把握;
对于不知珍惜、没有分寸的兄弟姐妹,就保持适当的距离。
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便是万全,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便足矣,不要为难自己。
重要提示
,,,,,,,,,,,,,,,,,,,,,
各位粉丝朋友!
微信又改版啦!
想要每天及时看到新老人文章?
快给“新老人”设个
星标
吧!
,
,,,,,,,,,,,,,,,,,,,,,,,,
①点击下方名片↓
②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③点击“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商务合作请联系荣经理: 15581600247(微信同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新老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