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好,让我对自己的审美产生怀疑

2016-08-15 magasa 虹膜

文 | magasa


其实不想每天连篇累牍讨伐烂片,但这事有点不吐不快。我看了《微微一笑很倾城》,在对这片前因后果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




是的,我认为这就是超级大烂片,不是普通的烂片,即我在「影向标」的10分制评分里会给4-5分左右的影片——而是超级大烂片,评分在3分以下,跟《恶棍天使》《何以笙箫默》《王朝的女人》《封神传奇》之类并驾齐驱。


所以当我后来查阅网络口碑评价时,我有点惊讶。为什么……好像大家都觉得这片还不错?一个是朋友圈的评价,看上去喜欢的还不少,还有猫眼的专业打分,给6分以上的居多。确实有一刹那,我内心动摇了一下,是我对这部电影苛刻得不近人情?还是我判断有问题?它也许没那么烂?




我本来觉得,不同人在好电影上容易有分歧,但在绝世大烂片上的看法上,基本都是统一的呀。比如大家对《何以笙箫默》《封神传奇》的分歧就很小。


我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微微一笑很倾城》是绝世烂片,以及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已经把批量生产绝世烂片做成了一个可以轻易复制的产业流程,只要每一次都赚到钱了,这个流程不会中断。




第一个理由是,我发现片头字幕这几个大字:


监制

张一白




是的,这就是最权威的烂片认证标识。


效果等同于:


监制

黄百鸣




大陆和香港,当下最稳定的两个烂片输出监制。


张一白其实过去是一个还过得去的导演了,就像黄百鸣在新艺城时代还不错一样。


张一白执导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快被视为爱情经典了。



《将爱情进行到底》


当时还有一部贺岁电视剧《开心就好》,李亚鹏、朱茵演的,我也觉得还不错。


后来的《开往春天的地铁》《好奇害死猫》,在爱情和悬疑类型里,至少都是合格的作品。



《好奇害死猫》(2006)


突然有一天,张一白导演趟进了青春爱情片这个池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边导,还一边监制,水准急转直下,几乎达到了无一不是烂片的地步。


列举几个,《越来越好之村晚》《一生一世》《匆匆那年》《奔爱》《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可能还不全。


《奔爱》(2016)


有人送张一白导演一个雅号:产品经理。好像一开始张导还不开心,后来就笑纳了。


他一开始的反应是:「这是在挤对我吗?应该有一点挤对的意思吧?」


其实张一白不是电影界最早的「产品经理」,据说郭敬明才是第一个,什么意思呢?指一个人超越导演的艺术职能,从项目策划开始,整合资源、把控影片品质,并且做好宣发营销。



郭敬明


其实就是「监制中心制」吧?干嘛整一些新词,显得很「互联网思维」?


在接受《时尚先生》的采访时,张一白说了一句挺有意味的话:「从开始做这件事(导演)都不是带着对电影的什么热爱、什么呕心沥血、什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都把话说这份上了,我们再去讲自己热爱电影,要谨守初心,要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好像也挺没意思的吧?



《匆匆那年》(2014)


那我们还是看结果吧……伟大的电影产品经理们,到底拍了什么东西出来?


《小时代》系列,《致青春2》,以及《微微一笑很倾城》。


可能投资人是挣钱了,可那跟我们观众有什么关系?该是绝世烂片还是绝世烂片。


《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什么是绝世烂片,就像张一白监制的几乎所有电影一样,它完全不尊重电影创作的规律,似乎只需要把一些流行的元素拼凑起来,它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说到这里我赶紧查了一下中国最牛逼的产品经理,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产品宝典。他对产品经理的四大要求第一条是了解人性,最后一条是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强调做的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你看啊,做产品的都想把产品做成作品,可做作品的现在想把作品做成产品。


而最流行的元素,说来太简单了,就是网文IP+小鲜肉明星而已,这有那么高深吗?




我绝不是说根据网文IP改编电影,再找小鲜肉明星来演就一定是烂片,但前提是遵守电影创作的规律。我们就把艺术电影排除好了,只限定于商业片,那些规律经过一百多年的检验,它们是对的,也并不神秘,不外乎是打磨剧作、塑造人物、磨炼叙事、精心制作等等,谁会不知道呢?


《微微一笑很倾城》一样都没有啊,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反一切电影规律的。




就像很多人说的,这就是一部「玛丽苏」的电影。我明明记得,曾经大家提起「玛丽苏」,都是嘲笑和鄙视的,现在堂而皇之拍成电影,「玛丽苏」就可以洗白了?


井柏然演的角色在这部电影里简直就是无所不能,游泳、打篮球、打游戏、学习、创业,全是第一名,这样的玛丽苏人设真的有意思?




他们在那个网络游戏里扮演的角色,几乎都和他们在现实中的身份一一对应,而且全部来自一个学校的小圈子人脉,这样不动脑子的人物关系真的有意思?


井柏然和Angelababy的角色随随便便就相爱了,也没经过什么考验就情比金坚,这爱情到底哪里感人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这样拍的啊。




这片里的台词,几乎都不是我们生活中会说的人话,我是指非游戏部分,难道你们听到没有起鸡皮疙瘩吗?


作为一部关于游戏的电影,但不论是网游还是街机,对游戏的描写都欠缺基本的合理性,创作者应该是完全不玩游戏的。


这部电影对创业和商业的描写,和之前那部《梦想合伙人》一样幼稚,都是说团队经过一个很脑残的挫折(在这部电影里是创意被盗),但又不费吹灰之力东山再起,立刻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不要用存在就是合理来辩解好吗?这就是我最讨厌「文化相对主义」的地方,只要存在受众群,那什么都合理,什么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其实不是的,电影有它的优劣标准。在这件事情上,我骗不了自己,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就是垃圾。


但我知道,现在产业里的人,都追捧着这样的项目呢。




中国电影产业现在最大的驱动力,来自非影视行业自有资本,也就是金融资本,这不能说不对,好莱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已经充分利用金融资本了。


金融资本和影视行业自有资本,对待电影的制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加嗜血、非理性,无视这个行业百年来积累的有效规则。


电影终归是一门创意产业,是饱含热爱的,是需要呕心沥血,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现在的问题是,创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失守,电影创作已经让位于金融资本的逻辑了。




金融资本是不懂电影创作规律的,它们不屑于懂,可能也不需要懂。它们的粗暴逻辑就是热门IP加当红明星,再砸大规模宣传,好像电影就可以成功。


而所谓热门IP,又被狭义地局限在一些热门网文上,可是里面真的有很多垃圾啊!


我也不反对小鲜肉明星,没演技是事实,但这种现象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90年代香港电影喜欢找歌星演电影,其实后来也出了不少人,表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黎明、郭富城后来都成了影帝。



《三更》(2002)黎明获金马奖影帝



《三岔口》(2005)郭富城获金马影帝


但我讨厌的是为了迎合粉丝,在电影里不合理地展示所谓明星魅力,让明星压过电影本身的存在,这就需要坚决反对。


今年已经过去大半年了,烂片层出不穷,比去年真的差好远。我还记得去年有不少人说,国产电影的创作水平终于有了好转的苗头,结果今年就被打回原形。


面对一部接一部的旷世烂片,我们可以说这是资本不尊重内容创作,但是否也是因为,我们的内容创作自己投降了,根本就没打算争取过话语权和尊重?


别扯什么产品经理、IP、小鲜肉、大数据、互联网思维了,老老实实回到电影创作自身的规律上来吧。这些规律往短了说有百来年了,往长了说有几千年了,不是你兜里有几千万就能颠覆的。


一句话,请把电影当电影。


1.合作联系邮箱:irisfilm@qq.com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1. 是《无间道》害了香港电影,还是偷懒害了香港电影?

2. 冲着烧脑和越狱两个元素,我罕见地鉴定了一部国产剧

3. 上半年这部国产片,可惜被人低估和忽视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