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赛人:如何做一名职业的观众

2016-11-17 赛人 虹膜
文 | 赛人本文是赛人在北大博雅讲坛的讲座全文实录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的讲座。在正式进入讲座之前,我首先说一下关于我的这本书——《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的情况。这本书看起来是一本电影史方面的书,其实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要把它仅仅当作一部电影史来看,因为跟严谨的史料性、理论性的著作相比还是有区别的。它还是比较私人化的,像我的电影笔记一样,就是我看电影时对电影的一些感触、感怀。


我希望大家在看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当你面对电影时,也许只有中国电影才能跟你的呼吸、你的脉搏一同跳动,一同韵律。


关于书的部分我就简单说这么多,下面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如何成为一名职业的观众。看电影这件事情,什么人都可以看,什么人都可以评。但是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职业观众,职业观众跟影迷是不一样的,跟随机看电影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他一定会有一个态度、一个标准,甚至会有一个选择。


很多人都讲,只要看电影就行了,我来看,我来判断它的价值,但实际上电影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我们拿唐诗来举例,假如有人说孟浩然的诗写得比李白还要好,听到这种话我们就没必要和他谈唐诗了,因为谈的基础就没有了。说到电影,如果有人说吴亦凡的表演比梁朝伟还要强,那我们就不要继续谈了。




审美是有标准的,只是说没有那么清晰,它是模糊的,是由个人的学养或是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决定的。


看电影是有方法的,甚至任何一门艺术,不只是电影,也包括文学、音乐等,都是有门槛、有方法的,而不是茫茫然在那儿看。


比如说交响乐,如果你没有受过相关的审美训练的话,第一次听曲子你会发蒙,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真正的美不是简单的、单纯的,它是深邃的,需要鉴赏者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我所说的职业观众也是这样的。


所谓的职业观众,具体到电影而言,包括一些电影学的教授、学者,也包括影评人和电影从业人员。这些人可算是职业观众,如果你愿意跟他们一样成为一名职业观众,跟他们一样拥有一双看电影的新眼光的话,那么也要跟他们一样,去积累,去训练,这就是我对职业观众的一个简单的定义。



《幼儿园》



《看上去很美》


我们常说电影跟人是一样的,我举两部电影,一个是一部叫做《幼儿园》的比较早的纪录片,一个是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讲的都是小孩子的故事。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他只有两岁、三岁或是五岁,通过这两部电影我们能够发现,他也是很复杂的,很微妙的,很琢磨不透的,不是「简单」两个字就可以形容的,大人就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好的电影都不是可以一眼看穿的,好的人也是一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我想先用电影《致命魔术》中的一个片段来说明,对于看电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态度。


这部电影是美国现在最重要的商业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代表作。其中有一个片段,一个小男孩在看魔术,魔术师把一只鸟变没了,别的人都在喝彩,这个小男孩却哭了。这个片段是在讲什么是魔术,也是在讲什么是电影。看魔术的人很多,可能就是看看热闹,看看蹊跷,但这个小男孩是具备职业观众的素养的。


他看的是魔术当中的悲伤,看出了魔术的真相,很多人看电影可能都做不到这一点。



《致命魔术》


大部分人第一次看这一场景时,包括我自己,也做不到像小男孩一样,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个魔术中的小鸟实际上已经死了。因为他尊重逻辑,不在乎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鸟儿去哪儿了,只有死路一条。其他人在鼓掌,他们在为一个生命的消亡鼓掌,而这个小男孩没有,他流泪了,他悲伤了。


我们所有看电影的人都要向这个电影中的小男孩学习,要看到真相,而不要被电影的假象迷惑。


不管一部电影的目的何在,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是玄奥的还是质朴的,我们要努力揭开这个电影的真相,就像这个小男孩一样敏锐、勇敢。


还有一点是要富有感情,没有感情的话是看不懂这场魔术的。电影也是这样,这个算是我的一个开场白。


要害怕剧透


关于「如何成为一名职业观众」这个话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讲,可能每一个观点会跟大家的常识、通识有一些差异,会不太一样。


我想讲的第一点是,不要害怕剧透。我们在网上,比如「豆瓣」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言论,一说起电影就有人说你不要跟我讲剧情。尤其是那种特别有悬念的、最后的包袱特别漂亮的,你不要跟我讲。这就是典型的被故事牵着走。


很多人都说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我也很早就听人说过,好莱坞电影,第一是讲故事,第二是讲故事,第三是讲故事。我们看好莱坞电影,它是讲故事的,但它并不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其实故事性并不强。


《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或者是《变形金刚》,我们仔细看这些电影,它的故事性强吗?复杂、曲折吗?它的故事是不是立体?其实都谈不上。



《变形金刚》


并不是说好莱坞就不讲故事,只是说它给大家提供的首先还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另外两种东西,一个是普世价值,也就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生存欲望;一个是它能提供某种奇观。


奇观有很多种,一个星球爆炸了是奇观,一男一女站在桥头也是奇观。所以说故事对于好莱坞电影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哪个国家的电影最爱讲故事呢?在我个人的认知里是日本电影。日本电影非常有故事性,但日本电影不是世界电影的主流,原因可能正是因为它太会讲故事,太爱讲故事了。


有人说中国电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剧作不行,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们看一部很烂的中国电影,仅仅是在抱怨电影的剧作很烂吗?不是,我们抱怨电影的技术太差,抱怨演员的表演太差。面瘫的脸,刚好配上一个俗烂、没有生气的故事。


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在讲故事,讲了几千年,从在壁画上开始讲故事,通过音乐、戏剧、小说讲故事,一直讲到今天。讲到今天说明什么,说明讲故事这个事根本不难。


作为一名职业观众,他在看电影的时候应该不怕剧透。如果一部电影仅仅是因为某个反转才成立的话,这个电影对我来讲不看也罢。


我们看电影要看整体,就像我们看人一样,我们喜欢一个人,不会只是因为她的眼睛漂亮就真正喜欢上她,一定是透过她的整体,包括她的思想、她的行为做派,我们才会真正喜欢上一个人。


电影和人是一样的。对于电影中的故事,其实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谁在讲,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讲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们听传统相声《大保镖》,最经典的版本应该是马志明说的。如果你没听过马志明的版本而是听了郭德纲的版本,其实也不错,但听过马志明的话就会觉得郭德纲说得有一点慌张。


这个时候故事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是在听谁在讲,我们听相声或是评书,可以听一百遍、两百遍;听一首歌可以听一千遍、一万遍,这时歌曲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听的是这个人唱歌时的腔调,声音中的停顿、强弱以及对情感的处理。



《战争与和平》


电影也是一样的,大家要学会看电影不只是看故事,而是看电影的节奏。什么时候松,什么时候紧;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要看的是这些,故事并不重要。


很多电影被翻拍过很多遍,但我们会选出最好的版本,只要是这个版本,大家都会觉得是最好的。比如《战争与和平》,最好的肯定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自编、自导、自演的那版世界电影史上耗资最巨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成本是难以计算的。故事我们其实早就熟悉了,但大家还是去看,看了一遍又一遍,而看的肯定不只是故事本身。


英国最有名的大胖子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说过,讲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去讲。他的一些经典名片都是由小说改编的,这些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很有限,但是他知道怎样通过改编来成就电影的节奏。


说这些就是希望大家看电影的时候不要只盯在故事上,因为电影所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故事。电影有另外的东西,有建筑的东西,有音乐的东西,有绘画的东西,最终它有一个属于电影的东西。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第一个问题,不要害怕剧透。


要有童心


第二点我想要表达的是,看电影不要有童心,不要有孩子气。



《暗色天堂》


今年初有一部香港电影叫《暗色天堂》,是张学友和林嘉欣主演的。其中有一段两个人的对话特别有意思,其中讲到人生是什么,张学友借助《圣经》里的话说,人生就是去掉孩子气的过程。


孩子气并不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东西,我一直都不认为有童心是件多么好的事。一个人要保留童心,要有童年的梦,好像那个人就很干净,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幼儿园》《看上去很美》中所讲到的,儿时更有可能是一个很可怕的时期。


有一句话我个人深恶痛绝,叫不忘初心。我的初心是什么,是想把这个同学打倒,是冰箱里的雪糕我都要吃光。我的初心都是很自私的,我长大了以后才变得无私,才知道钱要大家一起花,请客的时候要抢着买单。现在我的初心变了,长大了,那个初心我要它干嘛,早扔掉早好。


著名作家史铁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童心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东西,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东西,人应该勇敢地去成长。这也是中国的青春片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地方,就是害怕长大。


长大有那么可怕吗?我们都长大了我们可怕吗?不可怕。长大不是说有多美好,美好是因人而异的,但它肯定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它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一个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么抗拒,在我看来就是神经病。


比起不忘初心,我认为认清归路更重要。归路只有一个,赵本山说过,最后就是一个骨灰盒,或者如曹雪芹所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们最后都是要死的,你什么都不会带走,什么也不会留下。当你有了这样的觉悟,我觉得要比不忘初心让你的人生变得更通透、更明亮。


初心是混沌的,我在《与光同尘》这本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王朔有一部小说叫《看上去很美》,它讲了一帮坏孩子的故事,从小就不着调,调戏老师,调戏女同学。


我说何为纯真,就是在什么都好奇的情况下什么都相信,就是毫无顾忌地自私自利,就是喜怒形于色兼胡思乱想,这就是我们最初的现实。」


一个人太孩子气,一是不利于成长,一是会拒绝很多东西。就拿我自己的观影经历来说,我小时候只看一种电影,就是打仗的电影,其他的电影一概不看。


为什么不看?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两个电影,一部叫《好事多磨》,一部叫《爱情与遗产》,一看是谈恋爱的题材我就拒绝,因为我那时候还没有发育,对男女之事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对它讲的这些东西也不感兴趣。


当我长大以后,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那个曾经说永远不要跟女孩子牵手的我,开始整天想着怎么牵女孩子的手。这时你长大了,你看那类电影才有感受。



《丑八怪》


关于童年有这样一部电影,是苏联著名导演罗兰·贝科夫执导的,上映后很多人说应该把导演关进牢房。


这个电影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丑八怪》,还有一个叫《稻草人》。讲的是一个女孩到外公家去生活,然后在当地的学校读书。她是一个特别善良、美好的女孩。班主任说这学期如果每个同学都没有犯错误的话,会自己掏钱组织他们到莫斯科旅行。


大家都非常开心,不久有些学生逃课去看电影,被老师知道后取消了旅行计划。学生们开始查谁是出卖大家的内奸,这个女孩就替一个真正的告密者顶了罪,于是学生们对这个女孩进行了极其残忍的伤害。


从中我们看不到童年的丝毫美好,但却是非常真实的,就像是我们很多人在童年时经历过的一样。


曾有人跟我说过,长大以后比十五岁以前好太多了,再也不会有人欺负他了,再也不会有人随意给他起外号了。人就应该越活越好,怀念童年的人可能现在很糟糕,这种生活态度在我看来是不积极的。




影片的末尾,在女孩受尽欺凌后,学生们知晓了真相,并表达了深切的歉疚和对她的原谅,但就在这个时候女孩选择了离开。


她觉得即使你们今天原谅了我,那你们以后呢,这个事情发生了就难以更改。这就是她的同学们的可耻、可悲、可怜的初心,一种非常恐怖,不只让我们的心紧一紧,更让我们的心惊一惊的东西。


德国的大师级导演法斯宾德曾说过,这部电影是他看过的关于儿童的电影中最真实的一部,他说这部电影其实很真实地反映了他的童年。


电影的最后一段很有意思,镜头里是一帮「坏」孩子送一个好孩子离开,其实也暗含着这帮「坏」孩子努力跟自己告别。但是他们告别不了,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又戴上,摘下来又戴上,便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永远无法抹去的束缚。


我强烈地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部电影,学会无所畏惧、轻松自如地跟童年告别。


人生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真理也从来不是朴素的,童年是必须要告别的,这是成为一名职业观众的重要前提。


要追求共鸣


我想要说的第三点,是不要急着去跟电影共鸣,不要急着去跟电影交换。



《星空》


台湾导演林书宇拍过一部电影叫《星空》,里面有一段徐娇和刘若英在饭馆里跳舞的戏。


林书宇是一个影迷,特别热爱电影,这段跳舞的戏,实际上是在向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法外之徒》致敬,其中有一段三个主人公(两男一女)在饭馆中跳舞的场面极其经典。


《法外之徒》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讲的是一个看起来有点古怪的爱情故事。欧洲尤其是法国的一些导演特别爱拍两男一女的情事,而三个人又正好是同时出现。


无论是对于一个女人还是爱她的两个男人而言,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这种观念在中国是完全无法被接受的,我们在经济上很开放,但在精神生活上其实极其保守。



《法外之徒》


两部电影的跳舞片段有两个区别,形式上,一个是两个人在跳舞,一个是三个人在跳舞,这个区别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星空》中的情感是直接的、明确的,音乐一进入刘若英就哭了,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在忧伤,我很痛苦,我很焦虑,我的婚姻遇到的危机,也就是说非常不含蓄。


我们再看戈达尔的处理,《法外之徒》的片段好在什么地方呢?它没有一种明确的情绪,你说不清楚它是忧伤还是幸福,是共享还是独享。


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副共享的情景,一个女孩跟一个男孩再加入一个男孩跳舞是共享,最后女孩一个人跳舞是独享。共享也罢,独享也罢,这个女孩子忧伤吗?烦恼吗?彷徨吗?我们都看不出来。


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处的,一个女孩可以同时跟两个男孩拥有心灵或肉体上的渐进的、亲密的行为。




很明显,戈达尔的这个段落要比林书宇更空灵、更缥缈,他走得更远,他告诉我们,即使两个男孩都向女孩求爱,不管她是一个一个地拒绝或是一个一个地接受,这段群舞或是独舞她都会跳下去。


这个女孩是一个在生活中没有重点的人,一个「去中心化」的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戈达尔想要表述的女性形象。


这就涉及我想说的第三点,《法外之徒》中的这种情感、态度跟我们的常态,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会发生冲突的。


很多人看电影是希望受到感动的,「我」能不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这个电影是不是在讲「我」的故事,所以「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被打动了,并产生共鸣。


遗憾的是,这种个体与电影的关系,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并不能让自己的审美上一个台阶。




第一遍看《法外之徒》的时候会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故事上大体可以理解,但在观看时会产生很多陌生感与古怪感。人怎么可以这样相爱,做这样反常的行为呢?但这也是一种人生。


看电影是要看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个更敞开的世界,如果只求共鸣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只能是封闭的。你只是被自己感动,而不是被电影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感动,所以说共鸣这个东西要少一点。


我们再回到《法外之徒》本身,这个女孩想跟那两个男孩产生共鸣吗?她不想,你爱来不来,爱走不走,你来了我也跳,不来我也跳,她的世界是自由的。


如果只是扮可怜状求共鸣,你触动我一下我就给你磕个头,便说这个电影拍得好,因为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这样一点意义都没有。普通观众可以这样去看电影,他可以放松,可以消遣,但是作为一名职业观众,这样的电影根本满足不了他,他一定要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才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方式。




假如所有的电影只是遵从普通观众的心理需求、审美需求,电影不可能走到今天。我们永远也不会有布列松这样的电影大师,也不会看到《阿凡达》这样的电影,因为当年我们看无声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很感动了,已经找到我们的心声了。


但电影人不满足,他要发明声音,声音出来以后还不满足,他又发明了颜色,然后发明了3D,等等。


如果电影只是为了满足大家聊聊天,表达一些「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诉求,只是诉说各自的消化不良的感动、忧伤,那么电影工业早就完蛋了。


正是因为电影创作者、电影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满足大众的表层愿望,才使得电影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得到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你想成为一名职业观众的时候,你就得克服自己的小感动、小忧伤,超越追求共鸣的层面。


要自欺欺人


接下来我要说的最后一点,是在看电影的时候不要自欺欺人。



《2001太空漫游》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电影《2001太空漫游》,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有很多人把它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科幻电影,导演是美国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


在说这部电影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这部电影的时长是三个小时,有一次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这部片子我去看了。放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要换胶片,于是电影停下来,让大家休息一下。在开场前的半小时里,观众陆陆续续进入影院,几乎到了满座的程度。可是等中场休息的时候,无数的观众冲出影院。他们以为这部电影结束了,太高兴了,终于不用再忍受这个枯燥、漫长的电影了。


其实电影还没有结束,只有真正看懂了电影的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电影还早得很,主题还没有抒发,但那些人已经受不了了。看完电影后打开微博或是微信,发现有好多人在中场后便发表高论,说电影的结尾太牛逼了。其实那不是结尾。



《2001太空漫游》


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呢?刚刚我们说过了,看电影首先不要怕剧透,不要被故事捆绑;再有不要有童心,要学会成长;还有就是不要追求共鸣,要努力挑战自己。


我要说的最后一点,就是对于看电影这件事,还有比上述三点更要重要的,那就是不要自欺欺人。看电影千万不要骗自己,这是一件让人觉得很糟糕的事情。


没有感动就是没有感动,看不懂就是看不懂,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曾经跟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策展人沙丹开玩笑说,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片子的人大部分都是自欺欺人,当一名文艺青年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干什么事情都要源自内心,不源自内心怎么看电影?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很好,对自我的忠实就是快乐之源。如果总是自欺欺人的话,你永远不会拥有一个真正的看世界的方法,也不会拥有一个真正的看电影的方法。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的开篇有一组画面,从一个黑猩猩向空中抛骨头的镜头跳接到下一个宇宙飞船的镜头。这是两个时空的跨越,从一个原始的、几千万年前的情境一下子跨到2001年的科幻场景。


《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在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有一组这样的镜头,几个小孩子向空中扔书包,而下一个镜头中接住书包的是已经长大的马小军。通过这两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实际上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


这两部电影的片名里都有时间,一个是「2001」,这个时间早就过去了,但电影中的现实我们现在还没有实现。一个是「日子」,只是前面有一个修饰语。


音乐和电影很像,它不是文学也不是戏剧,而是都要用时间来衡量,我们说一首曲子五分钟、六分钟可以用钟表掐算出来,电影也是一样的。


同样,我们的人生也可以用时间来演算;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




1.合作联系邮箱:irisfilm@qq.com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1. 罗纳德·里根为何从民主党转投共和党?

2. 美剧狂人希拉里,她最喜欢看的剧竟然是这些啊

3. 白宫的管家也是重要角色,以至于有电影专门讲这人


156本书 156部经典电影全面专业的解读电影书中的“CC收藏”《BFI经典电影细读》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二维码进入虹膜专供七五折购买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