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男女老幼都赞不绝口,这部中二电影绝对是暑期最大黑马

2017-07-17 唐令 虹膜

文 | 唐令


还有三天就要全面公映的《闪光少女》,最近在若干城市陆续点映,我去看了,看完立刻就有一个判断:这可能会是暑期档最大的一匹黑马,它绝对不只是「又一部青春片」而已!


点映释放出的超高前期口碑,男女老幼看完都赞不绝口,也在印证我的判断。


《闪光少女》(2017)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鲍鲸鲸,你应该知道这个名字。


不同于导演和演员这样需要长期专业训练的职位,在编剧这个领域里面,总是会有一些比较「野路子」的人出来。


比如《催眠大师》《重返20岁》的编剧任鹏,原来是在天涯上写悬疑小说的写手,因为被朋友推荐给陈正道而成了编剧。像娄烨的《浮城谜事》,也是改编自自天涯热帖。在这批从网络出身的人中,第一个现象级的就是在豆瓣写直播贴,最后改编成《失恋33天》的鲍鲸鲸。


《失恋33天》(2011)


不过,你可知道鲍鲸鲸其实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正经的科班毕业生,只不过网络成了她爆发的第一个平台。当年我就追过她写的直播贴,她对语言的自然流畅的掌握,在情节中嵌入的画面感,一看就是有专业训练的功底,一般人决难掌握。


鲍鲸鲸


在《失恋33天》的票房奇迹过后,鲍鲸鲸又和滕华涛合作了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闪光少女》是她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不过导演不再是滕华涛了,而是她的亲老公王冉。


是的,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部青春片。鲍鲸鲸之前编剧的电影《等风来》和《失恋33天》,都属于所谓的「小妞电影」,电视剧《浮生》则走的是都市情感题材,连青春片在内,都有一个共同点,主打年轻人的情感。


《等风来》(2013)


鲍鲸鲸这次可能想找回一些自己的回忆,因为她和《闪光少女》中的女主角陈惊一样,都学过扬琴。


《闪光少女》讲了一个发生在音乐附中里的故事。附中里所有人分两派,西洋乐和民乐。女主角陈惊是民乐系里学扬琴的学生,喜欢上了西洋乐系扛把子的钢琴首席校草师哥,但是师哥却和大多数西洋乐系的人一样看不起民乐。



于是一场民乐和西洋乐之间的大战就开始了。



陈惊找来学校里最不靠谱的几个女生,组了一支民乐乐队。陈惊学鼓的男闺蜜「油渣」,则一直在身边支持着她。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和初恋有关的故事,陈惊为了吸引自己的暗恋对象,为了证明自己,而做了一系列的改变,很像类似《初恋那件小事》这种类型的电影中,为了喜欢的人而「变身」的设定。喜欢一个人,就是整个叙事的起点。


《初恋那件小事》(2010)


但看下来却发现,《闪光少女》并没有使用这种初恋类青春片的惯常套路,它的确使用了「喜欢」来作为起点,但却把重点落在了怎么样证明民乐的魅力上。陈惊在最开始,只是想用「组乐队」来作为一个证明自己的手段和过程,但是在后面,这个「手段」,反倒变成了她最为看重的「结果」。


而影片的重点,就落在了,学习民乐的学生,怎么样和学习西洋乐的学生,「尬琴」上面。



看二胡、琵琶、扬琴怎么和钢琴、小提琴比赛手速弹《野蜂飞舞》,确实还蛮「热血」的。这大概是属于艺术生间的一种竞争,要是类比的话,就有点像普通文化考生,每次考完试以后对答案,和死对头比排名的感觉吧。



在这样的「热血」之下,初恋里面的那些狗血桥段,反而是退后了,成了《闪光少女》中笑料式的点缀。被推到前面来的,是对青春的热血,一种摒除「包装」后的「还原」。



这样的设定,还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华语青春片,开始慢慢地构建起了自己的第三种叙事类型。


第一种,想必大家度都很熟悉,就是纯爱+狗血的套路,一定要有分手劈腿堕胎,怎么惨怎么来,具体的例子我就不举了。


第二类呢,则是偏向于自我追寻的一类青春片,爱情在其中,成为了辅助主角成长的阵痛,代表作就是《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2016)


而第三类,就是《闪光少女》这样的,带着中二、热血、励志色彩的故事,讲的是青春时代的追求。例子不算太多,勉强只有香港那部《狂舞派》可以算,讲颜卓灵努力用舞蹈证明自己。


《狂舞派》(2013)


还有一处年轻观众可能会很感兴趣,《闪光少女》大量引入了二次元ACG文化,甚至还直接拍了漫展现场的戏。



前面说过,陈惊找了几个不靠谱的同学来组乐队。怎么个不靠谱法呢?她们是沉溺于二次元中不可自拔的一群姑娘,日常的装扮都是cosplay漫展风格,带着粉色紫色银色的假发,浑身透散一种「不想和你们三次元的人类说话」的气场。


里面的小霾(这个名字就特别中二),因为自己帅T风的穿着打扮被父母训斥。樱仔因为被同学霸凌,从来不说话,交流只用手机打字。塔塔酱和贝贝酱,则一看名字就是少女漫粉红风的走向。



先不说这些我光是打字都觉得很中二的名字,这几个角色,其实很明显地有一个功能上的划分,她们代表了青春期当中相当有指向性的几类人,有着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被主流接受。


而这几个二次元设定的角色,在装扮上还真的全程贯彻了cosplay风格,一开始看到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有违和感,但只要接受了夸张中二漫画的设定,也就能理解了。



作为一部喜剧片,《闪光少女》的笑点意外的还都不错,比如学生们在琴房用饮水机的烧水功能来涮火锅。而陈奕迅的客串,大概是片中大家都会「啊」一声的搞怪笑点,具体就不剧透了。


他在歌坛的神级地位,使得他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既是一个剧情的转折点,也代表着老一辈音乐人,对新一辈音乐人的认可,达到了一种现实和剧情,微妙融合的双重效果。



最后想来说一说的,是影片这个「民乐」与「西洋乐」之争的主题,我不否认这是一个非常主旋律的设定,但是它也的确会勾起你的认同感。当你听到古筝的声音排山倒海奏着《权御天下》压过来的时候,真的会被那种音乐本身的力量震撼,在这之外,民族性的东西反而是次要的了。


而影片这种在青春背景下,艺术类派别斗争的设定,或许也从国外的某些前作中,吸收了不少养分。一部接一部拍了不少续集的《歌舞青春》《舞出我人生》,不就是这样的故事吗?


《舞出我人生》(2006)


艺术比赛,总还是比考试做题更有表现力,拍起来也好看得多的。不过,在这种外层上的艺术比拼之外,《闪光少女》倒是和《舞出我人生》,还有另外一个共通之处。


在《舞出我人生》的故事里,接受过严格芭蕾舞训练的诺拉,和混迹街头跳街舞的泰勒,在结尾奉献出了一场古典和嘻哈完美结合的舞蹈,虽然在《舞出我人生》的故事里没有什么派别之争,但是两种不同风格舞蹈,在刚开始时候的相斥和不相容,也是与《闪光少女》中,民乐和西洋乐之间紧张的关系类似的。



这两个故事的共通点在于,看起来,讲的是两种力量的对抗,最终,却还是走向了两种力量的融合。没有哪一种艺术门类,生来就有阶级,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应该盖过另一门艺术。


青春时候的我们,可能太过争强好胜,之所以想要拔得头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能够正视自己,以及自己手中所执有的那门艺术的真正力量,把它放到,和其他艺术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就好像《舞出我人生》的最后,诺拉和泰勒跳了一场风格混搭的舞一样;在《闪光少女》的结尾,你也能在民乐的演奏中看到摇滚的插电乐器。


这是我们在青春时代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艺术应当海纳百川,平等包容。而这部电影异想天开的混搭脑洞,也像是在践行这种理念。



作为一个也曾中二过的90后老太婆,我从影片里看到了过去的自我!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被批评,被怀疑,被边缘,但我依然怀念那段时光,感谢这部电影把我这种人的青春拍了出来。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就冲他们十二年前拍过最牛逼的国产爱情片,这次我还得支持

上海电影节金爵奖完整名单!黄渤斩获影帝

你同意冯小刚说的「垃圾观众」导致「垃圾电影」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