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牛的娱乐之王,今天所有的营销套路他都玩过了

2018-02-03 talich 虹膜

最近有一部休·杰克曼主演的电影《马戏之王》上映,影片讲的是马戏团鼻祖,19世纪美国最牛逼的大娱乐家P.T.巴纳姆的故事。正好,talich为虹膜电子杂志所写的「娱乐的逻辑」专栏,曾花很多篇幅介绍这位娱乐大师,发出来给大家看。


文 | talich


巴纳姆是19世纪,乃至整个美国史上最重要的娱乐商人。因为他为美国娱乐业,找到了那亘古不变的神奇药方。


在一般人看来,表面上,中产阶级已和上流社会结盟,他们都显得过于矜持,不愿放下面子娱乐,而普通蓝领民众人数众多,又喜欢娱乐消费,那么后者应该是市场追逐的对象?


但是,巴纳姆敏锐地觉察出,中产阶级对文化标准的垄断并非不可克服,相反,还能为己所用。这是因为,中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下,蕴藏着潜力巨大尚未被开发的儿童与家庭市场。


巴纳姆


在殖民地时期,童年是一个短暂到可以忽略的时期。大部分儿童七八岁时就下地帮农,到十二三岁,就外出做工当学徒,早早就进入社会。未成年人结伙甚至以武力闹事,也是屡见不鲜。清教徒的教义,更是认为人有原罪,性本恶,需要从小就用严恪的训教来纠正。


但到了19世纪,社会富足了,中产阶级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质量,希望孩子能和信得过的玩伴交往。在新英格兰地区,尤其以一位论派教会最为激进。他们不认为人性本恶,相反,相信儿童生来是完美的。


曾经是一位论派牧师的爱默生就说:天之骄子是那些「成年后依然能保持初生时的精气」的人。成长应该是保持和发掘这些童贞,防止他们被社会的恶所扭曲。


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不完美等待成熟的成年人,相反,成年人可能是没长好的儿童。结果,儿童反而成了大人的榜样,对待儿童,也就从体罚和对抗,变成了教育,一种长期的训练,要家长无时不刻地关注,不停地投资。



顺着这个思路,巴纳姆意识到,博物馆必须站在中产阶级的道德立场上,去追逐蓝领民众。这样不仅能占据文化制高点,而且,能大大拓展市场。有了大市场,就能把博物馆做大,规模效应带来低价,反过来,还能消减道德困境:用虚假的噱头来骗钱,叫作黑心商人,但如果你不收钱,只能叫开个玩笑。


那怎么能用不要钱的噱头来挣钱呢?这就需要营销的力量。而巴纳姆,正是这天下罕见的营销大师。


1843年8月,巴纳姆搞了个「野牛大狩猎」。他在报纸上做广告说,自己在纽约郊外的一个岛上圈了一批从新墨西哥拉来的凶猛野牛,到8月31日那天,会让牛仔表演猎杀野牛,而且,整个活动免费。


结果,人们峰拥而至,却发现,野牛和牛仔,都懒洋洋的歇在那里,动都不想动,自然知道上当了。等到他们坐船回去,发现河对岸,还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等着来看。


大家冲着等待登船者大呼是骗局,回应他们的,却是「那太好啦」。是啊,既然是免费的,有啥好抱怨的,上当也要眼见为实。而巴纳姆呢?他和轮渡谈好了,船票收入对半分,从两万多观众那里收了三千多美元。


可是,这种一锤子买卖,又怎么能放在博物馆的营销上呢?这也难不倒巴纳姆。


1842年1月,巴纳姆在纽约,开张了自己的「美国博物馆」(其实是他买下了另一人的旧馆)。那一年,他和老搭档,波士顿博物馆的摩西·金保尔(这个博物馆,正是金保尔从格林伍德那里买来的新英格兰博物馆),一起搞了一条斐济美人鱼。


「美国博物馆」


这美人鱼其实是19世纪初,有人从加尔各答花高价买来。据说是很精巧的把鱼和猴子样的动物 36 43157 36 15885 0 0 7453 0 0:00:05 0:00:02 0:00:03 7450在了一起。买者不知拿它如何是好,去世后被家人卖给了金保尔。但金保尔也没什么好法子,就放在那里了。


但巴纳姆却从中想出了挣钱的法子。他让自己的助手装成一个来自英国的自然学家——格里芬博士,把这美人鱼带到纽约。然后,巴纳姆向各大报纸发出「独家」消息,提到自己试图让格里芬展出这个重要的科学标本,却没有成功。于是,纽约三家主要报纸在同一天,都兴高采烈地登出了巴纳姆提供的美人鱼图片。


同时,巴纳姆自己在全城印发了上万本宣传册。一下子,全纽约的人都在谈论这个美人鱼。这时候,格里芬博士「很不情愿」地同意,在音乐厅展出这个标本一个星期。随着各种专家与上流人士纷纷去音乐厅参观鉴定,城里的气氛更被推向高潮。


巴纳姆美人鱼


这时候,巴纳姆正式宣布,格里芬博士同意,在音乐厅展出后,美人鱼将会转入「美国博物馆」,免费展出。


观众不用多花一分钱,只要买普通门票,25美元(儿童半价),就能像那些有钱人一样,近距离地研究这尊巴纳姆在日记里称为「丑陋、干瘪、黑黢黢」的美人鱼标本,当然,还有博物馆里的其它几万件展品。


结果,这一经过中产阶级文化权威认证的大玩笑,让巴纳姆的博物馆观众数量一下子翻了三倍。


这就是巴纳姆的法子。


到1863年,他的美国博物馆五层楼里有7个展厅,设833个景点,85万件展品。而票价是永远的两毛五。巴纳姆也时不时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免费添头来,招揽游客。他第一个把探照灯装在了屋顶上,照亮纽约夜空。


他第一个用整墙大的图片广告,把整个博物馆都包住。他能把自己的博物馆放进城市导游图中,也敢花钱让游客起诉他的「骗人把戏」来造势。


这一切,自然都要包装在中产阶级新教徒的道德理念下。



于是,巴纳姆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通过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来获得成功的纯正美国人(他的努力自不用说,不过,他出身其实不差)。虽然年轻时嗜酒如命,他却在禁酒运动兴起后,主动戒酒,并在整个博物馆里也禁卖酒水。


同时禁止的,还有在公众场所习以为常的性交易。这一切,都是为了整肃游客纪律,以证明他的博物馆安全有序,讲文明守道德,适合单身女性和家庭游客。


为此巴纳姆把博物馆里的剧院改名成更健康的「演讲厅」(lecture room),以便和以男性观众为主,混乱无序的普通剧院区别(类似的,金保尔的波士顿博物馆里的剧院,则美其名为「肖像画廊」)。


在这里,上演的是道德戏剧和童话剧。到1849年,巴纳姆的剧院有了常驻剧团,第二年,更是扩建到可容纳三千观众同时「受教育」。


而博物馆的收藏,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动物园。在中央公园动物园出现前,巴纳姆的美国博物馆,是纽约看稀罕动物的最佳选择。这里不仅有常见的老虎、鳄鱼、灰熊、树獭、羚羊、袋鼠、鬣狗这样的动物,也是第一个展出河马、长颈鹿的动物园。


1857年,巴纳姆更是在博物馆里建造了美国第一个水族馆,养了第一条鲸鱼。除此之外,博物馆里还收藏了大量动物标本,以现在的标准,导游书上的相关介绍已相当准确。



下一步,则是在这道德规范下,尽可能地去增加展出的娱乐性,寓教于乐。


巴纳姆深知,他的主要游客是来自蓝领阶层。这些观众不习惯于被动的学习,更喜欢有戏剧性的展出和互动性的表演。


于是,这些动物标本不是简单的按科学分类如教科书一样排好,而是混在其他如武器、照片、蜡像等展品间,来表现找寻这些动物的过程。而那些活的动物在展出时,每天也都会有人来表演捕获这些动物的过程,让观众就如看戏一般,体验征服世界的感觉。


也因为如此,当巴纳姆的美国博物馆在1865年因失火被烧毁后,巴纳姆只是平静地让人去购买新的展品重建:博物馆的魅力和价值,不在于展品本身,而在于呈现展品的过程。


巴纳姆的道德戏剧,也是这样利用微妙的处理,来增加娱乐的趣味。比如,在《汤姆叔叔的小屋》大热时,巴纳姆选择上演的康威版,就巧妙地迎合了下层工人的口味(见《全民行乐》)。


1858年,巴纳姆又把美国第一部禁酒小说《酒吧里的十个晚上》(Ten Nights in a Barroom)改成了戏剧,但是,却又找了一个喜剧演员扬基·洛克来主演,把教化意义大大冲淡,反而透出一种沮丧的喜感。同时,帷幕落下时,巴纳姆毫不脸红地在幕布上贴满了当地酒家在内的商家广告。



就这样,巴纳姆的美国博物馆,每周从星期一开到周六,早上七点开到晚上十点。从1842年开张,到1865年,一共卖出了3800万张门票。要知道,美国在当时的总人口也只有3500万。美国博物馆,也就成为19世纪的迪士尼乐园。巴纳姆这个名字成了家喻户晓的娱乐品牌。


巴纳姆大获成功之后,不满之声自然开始充斥报纸,认为美国博物馆过于商业化了。


为此,巴纳姆也毫不否认,商业化让他的博物馆「打了折扣」,但是,他针锋相对地回应道:「我不是那种脸皮很薄的人,我知道我的博物馆不像国外的博物馆那样上档次、经典、科学,因为我要养家糊口,而那些东西需要政府每年花上成千上万的钱来支持。」


但对于上流人士来说,他们心中的博物馆,是欧洲式的文明殿堂,没有商业味,也不迎合普通人趣味,博物馆的目的是竖立一个文化审美的标准。于是,在富人的支持下,由公共土地和经费支持的新式博物馆,开始浮出水面。


1869年,大都会博物馆成立。1870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成立。同时,巴纳姆的道德戏剧的套路,也被广大剧院学了去。而巴纳姆的博物馆,在1868年,经历了又一次的神秘火灾后,终于成为了历史。


当然,巴纳姆没有退出舞台,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那就是现代马戏团。


十九世纪之初美国的博物馆,是个真正的大杂烩。只要是新奇的,有卖点的,都可以拿来展出。所以它们是艺术馆,也是技术博物馆,还是自然博物馆,还兼作动物园,也是人类学的博物馆,只不过,一般在这里展出的是活人。


人有什么稀罕的?所以,在这里展出的,都是一些异人(freaks)。


一般来说,异人分两种。


一种是有生理缺陷或异常的白人,比如天生残疾,巨人、侏儒、白化症患者、长胡子的女性等等。有些是后天的,比如在电动纹身机被发明以前,全身刺青的人,也会被请来展出。


一种是原始部落的原住民,早期以印第安人居多。到后来,更多的是从澳大利亚,非洲,或东南亚新发现的原始部落找来的。


当然,也有不少异人是两者兼有,比如在南北战争前,在美国名噪一时的暹罗联体人班克尔兄弟,或十九世纪末在欧美都广受欢迎的「中国巨人张」(Chang Yu Sing),和中国侏儒Che Mah。



这种异人秀,美国有文化的人是看不上。所以要把这生意做大做好,就需要动些脑筋。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P.T.巴纳姆了(巴纳姆的更多事迹,可参见上期《美国博物馆》)。


1835年,二十五岁的巴纳姆刚从曼哈顿的一家杂货店辞职,在费城见到了一个老黑奴乔伊斯·海斯。海斯双眼失明,下半身早就瘫痪,一只胳膊也废了。费城的生意人R.W.林赛之前曾展出过她,但没什么人来看。巴纳姆却觉得海斯很有赚钱的潜力,于是花了1000美元买下了她的使用权。


然后,巴纳姆和助手一起伪造了海斯的出生证明,号称她是美国国父华盛顿的保姆,现在已经150岁了。


为了勾起民众的兴趣,巴纳姆让海斯接受记者采访,还在报纸上发软文,说「她情性之纯洁,和华盛顿家族无法分开,她是给天下第一人洗浴的人,自然会让人想起他出生时的情况……」 这样的玩笑一出,自然大家都不信。


巴纳姆顺势又在报纸上发软文质疑海斯的真实性,声称海斯其实是用鲸鱼骨和橡胶做的假人。橡胶在当时是新鲜玩意,更加唬人。


一下子,美国人的爱国热情被勾了起来,不管是上流人士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信的还是不信的,都要跑来看。海斯虽然又瘫又瞎,但是却很会表演,她可以一周六天,一天十余个小时不断地和参观者聊天唱歌,讲据说是小华盛顿的故事,常常妙语连珠。


结果,在纽约一个星期就为巴纳姆收进了1500美元。8个月后,海斯去世,巴纳姆又当众让医生对海斯做解剖来证明其年龄,又收进700美元(解剖结果是海斯不会超过80岁。巴纳姆大喊冤枉,说他也被海斯骗了,其实海斯没死,她找了个替身,自己隐居去了)。


1842年,巴纳姆的美国博物馆开张。除了各种动物和稀罕展品,他自然也不会忘记自己擅长的异人秀。不久,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明星异人,查尔斯·S.斯特拉顿。当巴纳姆发现斯特拉顿时,斯特拉顿才四岁,只有50厘米高。


与常见的侏儒不同的是,斯特拉顿的身材比例相当正常,看上去就像是被缩小的正常人。于是,巴纳姆决定赌一把。他用大家熟悉的亚瑟王故事里的形象,为斯特拉顿取名为「拇指汤姆将军」,教了斯特拉顿如何表演和对话,然后在年底,慌称斯特拉顿已有12岁,把他推上舞台。


侏儒人「拇指汤姆将军」查尔斯·S.斯特拉顿


「拇指汤姆将军」一炮而红,他的表演天赋和俊秀的相貌,让他远远甩掉了其他对手。每天,观众们都在那里看着斯特拉顿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敬,并在助手的帮助下,站到椅子上,用他甜美的嗓子唱几首爱国歌曲,再跳几圈舞,模仿下当下的名人,在观众的喝彩中,致意下场。


同时,斯特拉顿也竟然没有再长身高,让巴纳姆松了口气。


但是,「拇指汤姆将军」不像当年的海斯,他缺少让上流社会认同的特征。为了征服中产阶级,巴纳姆在1844年,带着斯特拉顿远渡重洋,前往英国。因为在那里,上流社会对异人秀更宽容,甚至欢迎,认为这些展览有很强的科学和教育意义。


巴纳姆安排斯特拉顿在最高档的埃及会堂(Egyptian Hall)演出,还受到女王的接见。这下子,经过留洋镀金的「拇指汤姆将军」名声大噪,回国后,彻底征服了美国观众,数年后还受到了总统林肯的接见。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在大洋两岸都引发轰动。巴纳姆也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机会,找了一名黑人威廉·亨利·约翰逊,这个人天生智障,身高不到五尺,长了个大鼻子,小时候就被母亲卖给了娱乐商人。巴纳姆给他取名Zip,说是从非洲找来的。


Zip到底是人,还是动物,还是人和动物之间的物种,巴纳姆不明说,而是给展览取了个名字,「它是谁?」,勾起大家的好奇心,让大家自己来看。结果又是一炮而红,一红就是三十年。甚至在1860年的大选海报上,反对废奴者还把Zip和林肯放在一起来讽刺。


一张1860年的大选海报


就这样,巴纳姆的美国博物馆里,就常驻着这些异人。莱恩·鲍斯爵士来到纽约,自然要来看一下这个打着「美国」旗号的博物馆,尤其是里面的这些异人。


不巧的是,他等了好一会儿,只看到男巨人穿着骑士衣,戴着头盔表演,却一直没见到那个女巨人。这让鲍斯爵士很是失望。男巨人的确高大,但不是美国人。


很多馆里的白种异人,都是从欧洲请来的,而鲍斯特别想看的女巨人秃鹰女士,据说是真正的扬基人。鲍斯爵士专程前来,就是要亲自鉴定一下,看看新英格兰人是否真的能像传说中那样高大。


爵士失望之余,四下打探,原来秃鹰女士是回屋休息去了。他大为恼怒,花了钱来,居然看不到。更令他生气的是,周围的人似乎并不介意,也不支持他见秃鹰女士一面的要求。


这时,馆长巴纳姆出现了。他向鲍斯解释说,巨人也是人,不仅如此,巨人和普通人不一样,站一天表演太过劳累,所以上午表演完,就让她去休息了。这里展出的异人都是轮休的。


巴纳姆说,我们这里有几十万件展品,还有许多的著名异人,希望其他展览能满足你。鲍斯爵士却不肯退去。巴纳姆只好拿出两毛五分钱,表示如果专程为了看秃鹰女士前来,那可以全票退款。


没想到鲍斯爵士反而更加生气,表示不能接受这样的了断。巴纳姆看上去没辙了,退让一步说,「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可以给你安排一个私人会面。」鲍斯爵士意外之余,大感欣慰。通报名号后,巴纳姆客套了一番,就带了鲍斯爵士进到里屋。


一进屋,就看见一张硕大的脸。果然是巨人,她坐在那里,可以和鲍斯平视。「秃鹰女士,」巴纳姆如司仪一般,正式引见双方,「让我介绍一下英国来的莱恩·鲍斯爵士;莱恩·鲍斯爵士,这是秃鹰女士。」


这一下,可把鲍斯吓了一跳。在交际场上被引见,那是司空见惯了,但这巨人也要引见,真还有点不知所措,就习惯性地欠了欠身。


秃鹰女士也丝毫不慌乱,如交际场上的老手般回道:「早上好,先生,能有幸和您结识,真让我感到高兴。」巴纳姆顺势引了座给鲍斯爵士,然后给他戴了领高帽:「莱恩爵士可是对女士爱慕有加了。」闻听此言,秃鹰女士仔细打量了一番鲍斯爵士。



鲍斯爵士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他这老手,却一时不知如何把这眼神递回去。他本来只是想来看一下,这下却像上了贼船。一时间,主客倒转,倒好像他是那个被展出的,对方两个人在端详品评他。只有坐下来,见招拆招了。


这时巴纳姆出来打了个圆场,请秃鹰女士起身,展示一下她的巨人身躯。鲍斯爵士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头大熊惶然而立,却看到秃鹰女士如淑女般有尊严有风度地款款起身,只是身材大了数号。


鲍斯爵士知道此时应该是他说恭维话的时候了,但又是一时哑然。正在思忖间,又是巴纳姆出来救场,说了番有事要先走,两人慢谈。


鲍斯爵士知道,此时无论如何,该轮到他来说话了,但那些说过无数次的华丽词藻,却如得了失忆症般想不起半句,「我很荣幸,确切地说,很愉悦……」秃鹰女士也如那些知书达礼的淑女般,微笑着侧身报以关注。


但在鲍斯爵士看来,她就如一座大山般压了过来,让他张口结舌,脑子里满都是接下来该怎么办。所有的套路都那么熟悉,但自己却更加失措。鲍斯爵士终于意识到,他最好的选择,就是抽身而退。在礼节性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后,仓惶逃走。


这段鲍斯爵士和秃鹰小姐的故事,其实纯属子虚乌有,乃是一美国人理查德·格兰特·怀特,假托这样一位英国人之口,编出来的游记。怀特是当时最有名气的文学和音乐评论家,尤其精研莎士比亚,和巴纳姆也有些交情。这篇故事虽然是编造的,但是,却相当程度上,抓住了美国博物馆异人秀的精髓。


纽约是个竞争激烈的地方。1850年,纽约有六个剧院,四个高级娱乐中心,60多个小游乐场。巴纳姆知道,娱乐活动要立于不败之地,一面要迎合普通民众的趣味,一面要抓住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只是像斯特拉顿这样的异人,求之不得,也还需要悉心打造。对于其他诸多异人,就不可能这样一个一个花大力气去营销,所以一定要造出一个商业套路来。


巴纳姆的突破点,就在这表演上。当民众来看这些广告上大力渲染的异人时,他们想看到的,是那些畸形怪胎,原始部落的野人,像动物一样被关在笼子里,茫然不知所措的打发时光。


巴纳姆也知道,普通民众来看展览,不是来受教育的,而是来找乐的。他们需要的,是戏剧性,是意想不到的东西。于是,这算计之下,异人过普通人想像中的异人生活根本不是卖点,异人过正常人的生活,才称得上是卖点。



比如,巴纳姆出资给斯特拉顿办了一个盛大的婚礼,太太也是一位侏儒。这声势之下,其实是让民众浮想联翩的侏儒夫妻的私生活。而当巴纳姆找到暹罗联体人班克尔兄弟时,他们在公众中的新鲜劲已经过去,两人选择退休,娶妻生子去了。


但巴纳姆反而以此为卖点,让他们两家集体出展,以暗示「连体人也能有性生活」。虽然在展览中,他们只是两家人坐在那里(兄弟俩最后一共生了子女二十余人),却足以让观众脑补其余部分。这种捉对表演的法子,在后来的异人展中也被广为利用。


不仅如此,巴纳姆还更进一步。他知道,当人们去看戏看秀时,他们看的是他人表演,但心中想的却常是自己。也就是说,表演者所展现的,是普通人生活中失落的那一环,这样才能有戏剧感与代入感。


于是,巴纳姆更是让这些异人,拥有那些普通人所欣赏的本事,让他们在那里充满自信的表演自己的技艺。


这样一来,就需要对这些异人进行适当的训练。对于那些单独表演的异人,巴纳姆就把他们打造成新教徒道德规范的承载者,就如鲍斯爵士故事里的秃鹰女士一般,经得起最挑剔的社会标准的审视。又或者通晓天文地理,多种语言,和相貌出身形成巨大反差,让观众产生一种「连他们都能如此」的感慨。


对那些以集体形式表演的原住民,会刻意重构他们「原始未开化」的生活,以暗示这是将被历史淘汰的民族。同时,又让观众意识到,随着工业化的加深,他们这些「文明人」正在失去原住民所表现出的勤劳与雄武力量,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观。


这样,在以戏剧化的设计迎合普通人猎奇感的同时,又满足了中产阶级主流文化强调自身教育的需要:参观展览,不仅是增广见识,更要能反省自身。



为此,巴纳姆为这些异人提供了相当好的生活条件,优厚的待遇,努力让他们过得像正常人。比如斯特拉顿,最初的周薪是3美元。随着拇指汤姆形象的成功,他的周薪也被巴纳姆涨到7美元,25美元,50美元,最后成为合伙人。


在1858年,巴纳姆因为个人问题遭遇破产,斯特拉顿等被巴纳姆捧红的几个异人还借钱给巴纳姆帮他度过难关。而班克尔兄弟这样和巴纳姆私交很差的人,也承认巴纳姆让他们大赚了一笔。两人赚够了后,去美国南方买下一个种植园,当起了奴隶主。


就算是那位智障的约翰逊,巴纳姆也为他专门购置了一套房子,帮他安居乐业。不仅巴纳姆如此,当年最著名的娱乐商人,比如野牛比尔,也都不例外地为异人提供了最好的待遇。对他们来说,这样做除了能同时满足普通民众与中产阶级两方面的需要,也能满足异人的需要。


是的,异人也是人,而且,是活人。活人和标本不同,活人在博物馆里,是要表演的,表演是要跟观众交互的。这种交互,是巴纳姆无法控制的。如果用那种简单的,侮辱性的方式去展示他们,在经济上剥削他们,就无法保证在表演时的质量,这些异人借机拆台,也不无可能。


反过来,如果让这些异人以一种更有自尊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在经济上给予合理乃至丰厚的回报,就能保证演出的正反馈,最后形成商家、异人、观众的三赢局面。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异人获得了平等的待遇。这种把人拿来展出的形式,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整个展览的根基,就是建立在中产阶级白人的种族优越感之上的。巴纳姆的美国博物馆,直到南北战争后,才向黑人游客开放。


当巴纳姆打出「它是谁?」的标语时,用了物化的「它」,本身就肯定了这种歧视。而在展览中,原住民不论是表演场地还是居住地,都故意被放在猩猩这样的灵长类动物的笼子附近,也自然是在强调着种族优越感。


事实上,巴纳姆努力让这些异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像马戏团里的训兽师们训练动物们学人的动作。这种表演,就是把人像动物般来训练和展出。所以,无怪乎当后来马戏团盛行时,这些异人秀,也成为马戏团的保留节目。



就这样,从标本到活的动物,到社会中地位低下受歧视的异人,到有色人种,能展览的都被巴纳姆拿来展览了。下一步,就是白人自己了。这你都能想到,巴纳姆自然也想到了。


1854年,巴纳姆推出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选美比赛,第二年,又推出了健康婴儿大赛。


这一次,终于超出了主流社会的底线:小婴儿还好说,白人女性应该是被保护的对象,怎能被当成异人来观赏?


这事依然难不倒巴纳姆。在媒体群起攻之的重压之下,他从容不迫地用照片替掉了真人。报纸欣然发现,现在自己也可以办选美比赛了。


于是乎,皆大欢喜。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在推特爆红的这部美剧,从一位自杀者的独白展开

你有讨好型人格吗?当心人生悲剧 | 梅雪风专栏

20年了,香港电影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

回望香港电影璀璨20年历程

重温一场时代旧梦

道一声,香港电影别来无恙?


扫描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