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冬天最好的一批电影,来了!

虹膜编辑部 虹膜 2019-11-18

虹膜编辑部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判断一年中各个节点的标志,可能是各种电影节展。比如在这个11月,就有德国电影节,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


本次电影节有展映单元和特别放映单元,加上开幕片,两周总共放映16部德国电影。当然,也不会只是放电影了,很多场次里,都会有映后对谈和惊喜活动,负责任地说,这就是这个冬天最好的一批电影了!(完整排片表和购票方式可以直接拖到文末)


先来说说开幕影片《系统破坏者》。


这部影片提名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我们之前在上海电影节看了它,主角小女孩莱尼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狂躁情绪和行为,而被迫和自己同样无法自控的母亲分离,辗转在不同的寄养机构。


狂躁的女孩只是影片的表层,《系统破坏者》借由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原生家庭对于人们成长的影响,更有大范围下的德国儿童福利机构的问题。但完全没想到,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可以被拍得这么飞,这么狂躁,这么恣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可以说,这部影片对于你的观影体验本身都是一种「系统破坏者」。



顺着《系统破坏者》这个「家庭」的关键词看过去,你会发现这次的影展里有好几部影片都是讲述和「家庭与自我」的故事。


《关于汉斯彼得的一切》

《生日》

《我曾在家,但…》

《莱瑟斯》

《时速25》

《美丽一夜》


《关于汉斯彼得的一切》


哈沛·科可林这个名字可能我们听起来不太熟悉,但在德国他可是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又是主持人,还写书,总之就是那种人人都知道的大众明星。本片就是改编自他的自传——《需要出去透透气的年轻人——我的童年与我》。


这世界上的喜剧演员有很多,但造就他们的方式却都不同。比如查理·卓别林就是在艰辛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巴斯特·基顿则很早就跟着自己的父母在舞台上演出,而哈沛·科可林则从小就生长在在一个欢乐的家庭氛围里。《关于汉斯彼得的一切》就为我们讲述了哈沛·科可林是如何成为哈沛·科可林的。


 《生日》


《生日》提名了今年上海电影节的金爵奖,导演卡洛斯·安德烈斯·莫雷利用黑白影像来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故事,用他的说法是,这样更能强调这个故事的普世性。影片讲述一对分居的夫妇因为儿子的生日会重聚到一起,宴会结束后儿子的朋友朱利叶斯迟迟没有父母来接,在与朱利叶斯的相处中,这位父亲也慢慢意识到了自己对儿子的忽略。这个短暂而象征性的父子关系被卡洛斯·安德烈斯·莫雷处理成了非常精巧的三幕剧,甚至还加入了惊悚和恐怖的元素,有些场景还会让你恍然觉得是在致敬希区柯克。

 

《我曾在家,但…》


缺席的父亲是许多人的童年问题,《我曾在家,但…》就用一位父亲的离世为我们展示了这个家庭里的母亲和孩子的自我寻觅之路。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一如既往地发挥了她的诗性风格,将这种自我审视与梦幻般的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你也能从她的镜头里发现小津安二郎和布列松对她的深入影响。


《莱瑟斯》


这是一个荒野中的父子故事,关系疏远的父亲和儿子被困在了荒野之中,他们除了要找到回家的路之外,也要找到重新走近对方心灵的路。影片全程用GoPro拍摄,在贴合故事本身的时候也营造出了一种伪纪录片的真实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这对父子之间相互审视的视角。


《时速25》


一对多年不见的兄弟在父亲的葬礼上重逢,果然葬礼可以是一切戏剧性故事的开端啊。这对兄弟决定实现童年的梦想,骑着摩托车穿越整个德国,于是便有了这部《时速25》。这场公路之旅也是成长之旅,帮助二位主人公化解了他们的中年危机。


 《美丽一夜》


《美丽一夜》是个审视死亡和审视自身的故事,年轻的音乐家尤里非常害怕死亡,甚至怕到不敢离开自己的公寓,但某天晚上,他遇到了一个自称是死亡化身的黑暗人物,由此开始了一段浮士德式的通宵旅行,在这段旅行之后,他也对死亡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这批「家庭与自我」的影片之外,你还能从下面的这些影片里看到更多方位的延展,「我与外界」或许能作为这批影射了更多德国当代文化和社会现状的影片的议题。


《取个名字》

《内心之光》

《100样东西》

《众夜之夜》

《煤工歌手冈德曼》


《取个名字》


《取个名字》中的封闭叙事空间或许会让人联想起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意大利影片《完美陌生人》。电影改编自2012年的法国电影《起名风波》,通过给小孩取名这一世界共有的行为,观众可以不同国家的文本与语境转换中,领略独属于德国的文化魅力。


 《内心之光》


《内心之光》聚焦的则是痴呆症患者,影片用了相当诗意的记录手法,去试图揭开一家疗养院中痴呆症患者平淡无奇日常生活下的闪光之处,在这个普通人几乎不曾看到过的世界里,依然有属于他们的内在光。


 《100样东西》


马上就是双十一了,虽然这几年大家对「断舍离」的呼声很高,但还是逃不过消费主义的裹挟,这时候看看这部《100样东西》或许能帮助你免于剁手。这场德式「断舍离」对抗消费主义的尝试,能让人看清剥离外物后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众夜之夜》

 

许多导演都会用自己的作品来为我们讲述婚姻的艰难、虚假和欺骗,《众夜之夜》却为我们找来了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和德国四个国家的四对伴侣,他们中的每一对都一起走过五十年以上,虽然不足以成为经验主义,但听听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让这个一切都在追求着效率和速度的年代,换个角度来理解长久亲密关系和爱的秘密。


 《煤工歌手冈德曼》


《煤工歌手冈德曼》是关于前东德传奇歌手格哈德·冈德曼的传记片,他白天在露天煤矿驾驶着挖土车,但晚上却作为歌手登上舞台,甚至在两德统一后,他也依然是人们最喜欢的歌手之一,这不仅仅是个歌手的故事,更是关于两德统一前后的历史反思。

 

影展中的另一批电影,则可以被归结为「时间·空间」的主题,在这里你能看到包豪斯的历史,历史也是时间的另一种表征方式,而德国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长久以来植根于德国电影中的表现主义光影,也都能在这些影片中找到踪迹。


《未来的建造:百年包豪斯》

《克莱奥-如果我能逆转时间》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

《汉娜的回归》


《未来的建造:百年包豪斯》


1919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建立了包豪斯学院。100年之后,包豪斯已经成为了一种设计风格、甚至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代名词,她的影响至今塑造着我们今天的世界。纪录片《未来的建造:百年包豪斯》则以德国视角重新讲述着艺术史与当代史。建筑的造型被置于电影中,碰撞出奇妙的视觉景观。


《克莱奥-如果我能逆转时间》

 

这是一部非常可爱而灵巧的新人新作,也提名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想象力丰富的克莱奥一直渴望找到传说中那个可以逆转时间的钟,她和捡到寻宝地图的保罗组成了寻宝小分队,一同踏上了这段寻宝旅程。在这场奇幻之旅中,他们看到了不同状态下的柏林,也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与过去的关系。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收集了一个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被撕裂的家庭的传记片段,导演托马斯·海泽把这些片段拼贴起来,试图用声音,图像和语言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去重构故乡和家庭的样貌。


《汉娜的回归》

 

《汉娜的回归》则展示了出德国电影一贯在影像表现力上的长项。在寄宿学校呆了三年后,汉娜回到了自己的小村庄,她发现自己在村庄里不太受欢迎,这是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她的母亲是个「女巫」。这个恐怖故事其实也牵涉到少女的成长,而那些被迷雾笼罩的影像,就是最为「德国电影」的那种质感。


连着看了好几年的德国电影节,有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不仅在观看着自己,同时也在观看着整个德国当代社会,乃至整个欧洲和世界的面貌。那些非常私人化的体验,相当个体和边缘化的故事,都可以被这些德国创作者们作为某种剖口,切入到当下德国的社会生态里去。


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德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观看这些电影,既是一次远足,也是一种回归了。



第七届(中国)德国电影节,由德国电影协会主办,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百老汇影城协办。我们可以在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百老汇影城(apm店)、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798)和北京法国文化中心看到这些电影。









特别展映单元开票啦




购票方式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

歌德学院(中国)(798)

无需预约,免费入场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购票小程序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预约

展映单元——百老汇影城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购票


排片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