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行业封杀又如何?他用杰作回应所有人
《纽约的一个雨天》
在解读这部影片之前,回顾下伍迪·艾伦近十年来的创作状态很有必要。2011年《午夜巴黎》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让伍迪·艾伦又一次回到了电影舞台的中央。但他之后的创作却日显疲乏,除了《蓝色茉莉》让凯特·布兰切特(Kate Blanchet)拿奖拿到手软外,老头儿大部分作品在趣味上乏善可陈:无论是作为其话唠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还是那些卑微、脱线、阴差阳错的小情小爱,他套路依旧,却灵性不在。尤其是迷你剧《六场危事》,初涉美剧的老爷子完全无法把控这种2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节奏;而《摩天轮》虽不乏亮点,但也只能算勉强及格。
伍迪·艾伦的电影挂着四张面孔。第一种:混杂了拼贴、神经、插科打诨的无厘头闹剧,在不同电影类型、文本实验中自由游走,以其早期电影为主,之后在《西力传》(Zelig)中臻至巅峰。
《西力传》
第二种:风格诙谐、但叙事却更为圆滑、毫无无厘头元素的讽刺剧。这类影片多半不是探索夫妻关系、男欢女爱(常以纽约知识分子为主角),就是在设定上充满奇思妙想、怪诞不经——前者如《丈夫、太太与情人》《曼哈顿谋杀案》,后者如《子弹飞越百老汇》《开罗紫玫瑰》。
《丈夫、太太与情人》
第三种:同样多以纽约为背景,但在风格上却更加沉郁顿挫,相比早年那些天马行空的肆意妄为,这一阶段的伍迪·艾伦完全知识分子化了,虽也不乏幽默,但却是笑中带泪——这一阶段的创作获誉最多,创作时间上也更为集中,大体从1977年的《安妮·霍尔》开始,历经《曼哈顿》《汉娜姐妹》,以1988年的《另一个女人》为终。
《另一个女人》
第四种:2000年之后,伍迪·艾伦创作有些许晦暗,甚至出现了《赛末点》这样充满了黑色电影氛围的剧情片,他既不嬉笑怒骂,也不抖着纽约客的机灵,他神经质的谈吐和脱口秀的人设背后,开始流露出一颗更加悲观、也更加世故的心。
《午夜巴黎》之后,伍迪·艾伦的电影更像是对之前电影的复刻与回顾:《爱在罗马》(2012)是一个搞笑版的《午夜巴黎》;《蓝色茉莉》(2013)是一个落魄旧金山的纽约大公主;《魔力月光》(2014)像是《子弹穿越百老汇》和《开罗紫玫瑰》的结合体;《无理之人》(2015)是《赛末点》式的黑色电影……彼时年过七旬的老爷子开始不断自我致敬,在他熟极而流的四种叙述类型中穿梭游走、信手拈来,但同时也开始了某种自我重复。
然而,回到纽约这座熟悉的城市,伍迪·艾伦的感觉又回来了。无疑,他是属于这个城市的电影人。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922年出版的《尤利西斯》模仿了《奥德赛》的结构设计,他为主人公安排了一场长达18小时的都柏林城市漫游。自乔伊斯始,在空气质量堪忧、交通状况可怖的现代化城市中的奥德赛漫游,被赋予了丝毫不输于在田园、山水、乡间野游的诗意。
远有《爱在》三部曲,近有伍迪·艾伦一系列以城市地标为背景的小品,男男女女们在薄暮黄昏的魔幻时刻穿行于地方特色浓郁的大街小巷上,不断偶遇,不断怅惘,虽然人来人往,但却要面对着无聊生活里无尽的孤独。
《纽约的一个雨天》也不例外。一对还在校园的情侣,男生(甜茶饰)闷骚文艺、故作孤僻,女生(范宁饰)傻白甜、对光鲜亮丽的明星世界充满向往。因为女生要采访知名导演,他们约好周末去纽约…结果女生原本计划一小时的采访被无限延长,而男生则莫名其妙遇到了前女友的妹妹,并且还因拍戏的契机与之接吻——原本一同来纽约的这对情侣,只能漫无目的地在纽约各自漫游…
《纽约的一个雨天》
《纽约的一个雨天》的城市漫游,有着典型伍迪·艾伦小品的烙印,小机灵、抖包袱、对异性欲拒还迎的男生、被事件推着走的女生,以及一个性格强烈、灵气逼人的女配角让男主人公意乱情迷。
「孤独主人公的寻找」一直是城市漫游的母题:《午夜巴黎》里男主忍受不了乏味的未婚妻,他穿梭在现在与过去的戏梦巴黎,就是想寻找怀旧、浪漫、文艺的「去丽江化」的拉丁区巴黎。
而在《纽约雨天》中,甜茶狼狈但又不失优雅地漫步在纽约街头,愤世嫉俗地同时做着彼此矛盾的三件事——反抗、讨好和逃避。他拜访了娇妻有着银铃般笑声的哥哥,躲避着母亲酒会的邀约,喝酒解闷时遭遇到了成熟性感的高级妓女,但穿插其间的,是他与前女友妹妹泰瑞尔(Chan Tyrell饰)的两次偶遇……
《纽约的一个雨天》
在漫游纽约中,他一直在寻找与他灵犀相通的人与事,但所有人都让他如此尴尬:女友全程消失、同学粗鄙不堪,哥哥不仅不能倾听他的烦恼,甚至还要向他抱怨,母亲夺命连环call般地让他参加上流社会的高端轰趴,好容易在酒吧跟妙龄女子搭上讪,发现对方感兴趣的也不过是生意……
漫游寻找的过程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的意识在这座欲望之都蜿蜒流动,还处在叛逆青春期的文艺少年似乎与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格格不入,「小王子」造访的每一个星球都只是让他变得更加孤单;只有在泰瑞尔那里,他感受到了真诚、理解和智性、情感的双重挑战,演戏时的接吻是假戏,但之后的投缘却成了真做——甜茶放下了自视清高的假面,不再理会父母眼中理想型的女友,这次无目的的城市漫游,最终寻找到了一丝目的。
《纽约的一个雨天》
伍迪·艾伦对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嘲讽永远带有脉脉温情。同样是撕碎知识分子的虚伪面纱,相比于作风犀利的欧洲作者和自甘犬儒的商业电影,伍迪·艾伦总会在撕碎之后再盖上一块充满同情、聊胜于无的遮羞布。
最终让甜茶在城市漫游中寻找到价值与意义的,不是冰雪聪明的泰瑞尔,而是他原本觉得高高在上、看似附庸风雅的母亲。母亲摘下了自己纽约上东区妇人的面具,面具背后是一个来自玉米地的少女的不堪、虚荣与幸运。
被别人撕下面纱是残酷的,而自己摘下面具却让人同情。在对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进行批判这件事上,伍迪·艾伦永远不是最锋利的尖刀,相反他总是戏谑调笑地旁观,然后厕身其间与之共舞,最后吁出一丝共情的慨叹。
自我反思,或许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但同时也是最无用的品质。但正是这种品质,让叛逆文艺少年放下了青春期的自视甚高和自怜自艾,在城市漫游的最后,到达了彼岸。
雨过天晴,甜茶不再彷徨,就跟《午夜巴黎》的最后作家寻找到了唱片店的女店员一样,甜茶也在午后纽约的细雨中与新欢真正的拥吻。
《纽约的一个雨天》
85岁的伍迪·艾伦不再像早年那样恣意妄为,他收起了锋芒与嘲讽,也走出了阴郁与晦暗,无厘头、讽刺戏谑、忧伤与黑色的四种伍氏影调混融一处。
整个纽约都在下雨,雨滴淋湿了大都会博物馆门前的台阶,泥泞着哈勒姆肮脏的每一条小道,流过小意大利、地狱厨房每家门面的室外店招,最后落在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Delacorte Clock)下,飘落到所有灵犀相通的漫游男女身上。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