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照亮了世界

虹膜翻译组 虹膜 2021-01-22

作者:Michael Buening

译者:Issac

校对:覃天

来源:Pop Matters(2016年8月16日)


最伟大的电影杰作之一——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公映之路非常曲折,这一过程和电影本身一样复杂而具有史诗气质。自影片于1991年上映以来,除了在城市艺术影院或博物馆的零星放映外,观众很少有机会看到它。

由标准收藏出品的豪华套装所提供的背景文本十分受欢迎。《牯街街少年杀人事件》涉及多个层面:青春片、成长故事、帮派/战争电影、社会批评,以及二战后的台湾的社会学研究。


当然,即使观众不知道二十世纪初日本占领了台湾、中国儒家教育体系的遗产,或蒋介石的军事统治下的压抑气氛,他们也能享受这部电影,但这样的话,就很难掌握影片全部的复杂性,或人物的情感基础的动作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故事》讲述了新台湾电影的崛起,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纪录长片。)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电影,隐藏在对一个十几岁男孩和他周围环境的小规模研究之中。它的灵感来自杨德昌十几岁时看过的一个新闻故事,故事中,一个男孩谋杀了他的女朋友。杨德昌试图从那一刻开始回想,试图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起谋杀,从而引出了故事的核心。


通过几次引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们可以看出杨德昌在叙述故事和以散文式的方式研究历史的意图。而当我们得知他曾想过把这个故事拍成电视剧时,也就不足为奇了——它拥有庞大的演员阵容、对角色的热爱以及对时间和地点的痴迷,这些都与当今许多电视剧的「黄金时代」相似。

影片设置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以十几岁的男孩小四(张震 饰)开场,他被迫去上夜校,这让家人感到难堪,因为去上夜校被认为是宣判了死刑,让其再无可能过上成功的生活,而这一行为,在本质上也加速了随后所有事情的到来。


小四进入夜校的故事衍生出了几条不同的线索。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小猫王(由演技出众的王启赞饰演)卷入了教室里的帮派内斗,最终又在社区里卷入了更大的帮派暴力。

小猫王在当地的一支小队里从事歌唱事业,试图为猫王的《今夜你寂寞吗?》的歌词赋予某种意义。(片名来源于一句被误解的歌词。[译者注:该片英文片名为A Brighter Summer Day])


小四与一位知名将领的儿子——被宠坏的、傲慢的小马成了朋友,并与隐藏的黑帮头目Honey的女友小明(杨静怡 饰)开始了一段尴尬的恋情。小四的父亲(张国柱 饰)试图通过卷入政治阴谋来让他重返走读学校,而小四在政治阴谋中既无奈又无所适从。


虽然《无因的叛逆》影响了这部电影及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杨德昌在刻画青少年犯罪方面比尼古拉斯·雷走得更远。青少年是笨拙的,喜欢装腔作势,容易被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到来吓倒,但他们的天真、冲动也能够带来真正的暴力,他们需要证明自己的严肃和成熟。

杨德昌在两位年轻演员之间达成了一种难以置信的自然融洽的关系,导致了人物在群像场景中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是张震的第一部电影(他成年后星途坦荡);在一次收录于光盘的采访中,他说在拍摄过程中,他很少感觉自己是在拍电影、在真正地表演或融入他的角色里。

然而,杨德昌利用了他那张坦诚而敏感的脸,这是一种投射出一个学业平庸的十几岁男孩半觉醒状态的能力,他更多时候是在附和,而不是坚持自己。


所有的这些精心编排的叙事线索都导致了小四逐渐崩溃,并最终杀害了小明,虽然这一点并不是很明显。就像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崩溃一样,崩溃的那一刻「几乎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但你却会突然意识到」。

当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时,谋杀,或者其他同样悲惨的事情,似乎几乎是命中注定而不可避免的。军事统治下的恐惧和压迫的气氛,通过青年帮派的形成和暴力,在潜意识中得到反映和发泄。

他们的「游戏」变得更加军事化,打斗从拳头到棍棒再到枪炮反映了台湾本地人、日本人和外省人之间紧张的阶级关系。通过成年角色(主要是小四的父亲),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专制政权的冲动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胆怯。有时,角色会对着站在摄影机后面的人说话,再加上精心设计的群像场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纪实动态。


男孩们既是暴力的受害者,也是施暴者,而女孩们则在他们的圈子里努力定义自己。在帮派的世界里,她们被降级为情妇或荡妇的角色,在男孩之间交易,受人嘲笑,甚至是虐待。她们唯一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就是故意从一个男孩身边去到另一个男孩身边,玩弄他们的感情,她们也因此受到攻击,并被指责为帮派冲突的根源。

小明显然是最大的受害者,也是最模糊的人物。她很害羞,杨静怡是一位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新演员,这让这个角色与其他角色,以及她与他们的关系都拥有一种自然的距离。


小四和她的最后一次爆发,可能是这两个角色之间最令人痛苦、最具讽刺意味的「真实」表现,当时他抨击她是一个「又哭又笑,一切都显得很自然」的女演员。但她在表演或表现上并没有给我留下那种印象,我也不知道这是电影的错,还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狂热幻想。

杨德昌的观点当然很复杂。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这位导演充分利用了他的电影的细节,他与摄影师张惠恭和李龙禹巧妙地使用光线作为主题技巧。光线不停地忽明忽暗,在重要的帮派争斗中会暗下来,以表现出夜校和白天的对比。

电影一开始,小四就偷了一个手电筒,这成了男孩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他抱怨夜校让他的视野变得模糊,夜校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了一个社会被困在黑暗中的隐喻。


电影是通过将光线照射到胶片上而创造出来的,这使得电影本身,以及制作电影的行为,成为照亮世界的一种表现,进入「更明媚的夏日」,这是角色们努力追求的。

这次的套装宣传册中收录了杨德昌1991年的一篇随笔,文中他表示,这部电影「是献给我的父亲和他那一代人的,他们受了那么多苦,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少受些苦。」他说,艺术可以帮助「某种程度上重建真相,恢复我们对人性的信心。」

这部电影以史诗般的笔调,异常细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上世纪中叶的台湾,是电影对难以捉摸的真相的一次伟大摸索。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它是所有华语电影里,最令人望眼欲穿的修复版!

没看过这部香港功夫片,那你道行就还不够  |  开港

追了十年的美剧谢幕了|美剧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