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奥斯卡奖评委是一个人,那他的品味很烂?

2016-02-29 magasa 虹膜
文 |magasa


奥斯卡是怎么选出来的?它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从一批有限的电影中作出的选择。当电影优劣明显时,一切凭质量说话;但当好坏各执一词,见仁见智时,品味成为决定性因素(当然推广和游说也是很重要的)。


每年参与奥斯卡投票的人数超过6000,这个数量十分庞大,我们肯定无法掌握所有人的兴趣和癖好,因为每个人的倾向都可能出现随机的摇摆,但作为一个整体,6000多人的品味总和在经过互相抵销和中和后,并不会出现巨幅波动。因此事实上存在某种相对固定的奥斯卡品味,至少在十年左右的尺度上,它不会表现出什么明显变化。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把这6000人想象成一个单一的人,那么「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首先「他」是美国人,这毋庸置疑,学院中的确存在不少外籍成员,但美国人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


但「他」是男是女我们无法明确下来,哪种性别都不能在学院人口普查中占据优势。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现任主席谢丽尔·布恩·艾萨克斯


在种族上「他」应该是个白人,这可以比较笃定,黑人、亚裔、拉丁裔加起来也只是学院人数中的极小部分,但我们可以相信,这个白人主观上很愿意表现得不带有任何种族歧视的偏见,因为「他」时不时会开明地将奥斯卡颁发给少数族裔色彩的影片,至于这是否仅是象征性姿态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对了,「他」的年龄至少应该在五十岁,甚至六十岁以上。


学院部分高层主管


而在政治上,「他」大体上倾向于自由派,支持民主党,容忍堕胎;在职业行当上,「他」主要从事演员的工作。


这就是我们对这位奥斯卡大叔或大婶从表面上可以了解到的信息。除此之外,我认为「他」还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他」平时不太看电影,尤其是非好莱坞电影。因为「他」太忙了,忙着拍电影、交际应酬,只有到了年底,才想起来集中突击一批邮箱里收到的screener样片,而且还不一定能看完。因此「他」的观片视野和主动性其实是比较受限的,不如许多影评人,可能也不如一些影迷。


「他」对非好莱坞艺术电影敬而远之,因为在美学传统上和好莱坞电影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即使入围了奥斯卡,也几乎注定是陪衬,比如《透纳先生》和《辉夜姬物语》这样的电影。



《透纳先生》



《辉夜姬物语》


「他」缺乏主见,容易摇摆。因为奥斯卡选战是一场充分展开的营销活动,媒体和奖项时刻不停制造各种噪音,改变竞争者之间的实力对比。如果「他」足够坚定,不是跟着人云亦云改变主意的话,就根本不会出现各种翻盘和爆冷了。


「他」喜欢优点可以一眼发现的电影。体现在表演奖上,就是各种老弱病残、扮丑扮怪的角色容易得奖;体现在摄影和剪辑奖上,就是作出了某种技术突破或者攻克了技术难度的影片会得奖;体现在美术类别的奖上,那就是花花绿绿的古装片更多受到青睐。




相反,如果一部影片把它的优点藏了起来,需要深入体味才能发现的话,对不起,这意味着它已经告别奥斯卡了。


「他」还非常自恋。看看这些年有多少表现电影圈内部的故事,尤其是演员生涯起伏的故事获得了奥斯卡提名甚至得奖?仅举本世纪的例子,就有《迷失东京》《飞行家》《艺术家》《雨果》《逃离德黑兰》《鸟人》……还有一些沾边的就不提了。



《逃离德黑兰》


所以,林林总总的奥斯卡奖就是由这样一个「他」作出的裁定,只代表一种相对固定的电影品味。


一方面,我们最好可以淡化奥斯卡的意义和影响,去拥抱更广阔得多的电影世界;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关注奥斯卡,毕竟它代表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影国家所输出的一种电影品味典范,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影响着人们拍什么电影,看什么电影。


往期精彩内容

1. 专访奥斯卡混音奖得主Skip Lievsay

2. 小李拿不到奥斯卡纯属活该!求这烂梗快消失

3. 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电影中,对我们最有意义的是《聚焦》

编辑:小佳irisfilm@qq.com扫描二维码下载虹膜付费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