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病的药在哪里买——首都经贸大学演讲2(附视频)

索达吉堪布传讲 智悲佛网 2019-03-31

02

佛法与当代社会 


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053lksrd&width=500&height=375&auto=0

调伏你的心


佛教非常提倡和平,但它不认为和平依赖外在,而是强调内心的和平。佛教认为,首先要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这些被净化后显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的状态,对在家人来说特别重要。否则,永远随着社会潮流,随着别人的分别念和脚步,活着就会非常累、非常苦。


如果我们内心有一种主宰,有佛教所谓的正知正念,就可以依此观察自己的情绪。当你过于浮躁时,可以提起智慧,用心来观察心。这时你会发现,心的本来面目其实是空性,也是光明。在空性和光明的融合当中,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在认识的当下,所有烦恼会消失无余。


比如,我们有时候非常烦躁,无缘无故跟别人发脾气,事后自己也很难受。这种情绪,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但嗔恨心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菩提,是智慧。《六祖坛经》也讲:“烦恼即菩提。”如果你没有认识嗔恨心的本来面目,它就是烦恼,给你带来无量痛苦;但当你认识到了之后,它不但对你没有丝毫障碍,反而会成为智慧的助伴。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修行。


没有它的话,有些人遇到一点点事情,心情马上不好了,好像心里装了一块石头,甚至因为没必要的小事吵架。那天新闻里讲,有两个接近一百岁的老人,老头子向外看,有一些女孩在笑,老太太就骂他:“你看什么呢!”然后两人开始吵架……这就是嗔恨心。


按照佛教的观点,不论年轻人、老年人,都会有嗔恨心等负面情绪,不过,佛法可以有很多途径去化解。那是不是学佛后就没有烦恼了呢?也不是。烦恼照样有,但自己有对治和抵抗的能力。


我经常想,现在每年有二十多万人自杀,非常可怜。包括有些大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动不动就要跳楼。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学校,听说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有五六个学生接连自杀。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信仰。一提到信仰,他们总是很排斥,甚至说“学佛是神经病”,结果自己遇到逆境时,一点抵抗能力也没有。这是他们的一种悲哀。


其实,佛教提倡的很多道理,包括非暴力、慈悲,对当前来讲非常需要,对世界和平、世间和谐也有不共的意义。因为佛教的教义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危害自他的行为要制止,一切善法都要奉行,而佛教徒则要将其付诸行动,给世间带来一种正面的能量。所以,即使人心浮躁、充满戾气,学佛也会让这世间变得平和。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寺院等佛教团体有重要的责任。不过,现在很多寺院已变成了旅游场所,或成了一种商业工具。尽管这不是佛教徒愿意的,很多事情自己也无可奈何,但大家还是要认清真正的佛教,学习和了解佛教的真正理念。



生活的主题


佛教有一个根本法义,叫利他心。在大乘佛教中,利他心又称为菩提心,它是最核心的思想,依此可以成就佛果。


菩提心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如果心里发愿:“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叫愿菩提心。这种发愿通常需要一个殊胜的对境,如果没有,也可以在佛像前或者寺院里发。


而行菩提心,不但要发愿,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度众生。度众生包括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修行也叫六度,它涵摄大乘佛教的全部行为。这种行为与世间道德极其相应,若以六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布施

即要慷慨给予。如果你承认因果就会明白,今生的财富源于前世的布施,所以,单从获得世间利益而言,人也应该有一种舍心。然而,可怕的是,现在很多人给别人一点东西也不愿意,不管房屋还是财物,什么都要自己霸占,自私心越来越强,而帮助别人的理念、行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周围就会充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慢慢地,人也没有了安全感。


二、持戒

其实这一点很重要。有人可能认为,佛教要守这个戒、那个戒,很多条条框框,太死板。实际上,人追求的层次越高,要守的戒律越多。就拿学校、企业来说,约束人的条例也不少。更何况,佛教最基础的五戒——不杀人、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等,应该是社会的底线。如果你杀盗淫妄都不做,无论当公务员、还是老师,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三、安忍

关于怎么样修忍,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学学《入菩萨行论》的“安忍品”。现在很多人脾气不好,什么事都忍不了。听到一些很好的道理,忍不了就开始诽谤;发现别人损害、诽谤、欺负自己,忍不了就有各种抱怨。其实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培养一种忍耐之心。


四、精进

不管学出世间法还是世间知识,都离不开勤奋,否则什么也做不成。正在学知识的学生,肯定要勤奋。但作为老师,也不能懈怠,永远停留在自己时代的知识上。有一位学者说:“如果你没有每天学习,大脑就会停止。”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断地学习。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现在很多人不爱看书,经常聊天、打麻将、看电视,上网看些乱七八糟的信息,久而久之,心灵就变得很空虚贫乏。其实,只看一些简单的碎片信息,根本没办法完善自己的智慧。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知识,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不仅要学,还要去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充实自己。


精进不仅是菩萨的行为,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品德。听说有些老师和学生,平时只把专业知识稍微学一下,其他时间都忙于赚钱,愿意搞科研的越来越少。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全部建立在金钱上,没有科研精神,也没有宗教意识,把安逸和享乐当作生活本身,那就成了爱因斯坦所说的“猪栏理想”[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理想。”]。


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喜欢这种生活,要么整天跟人闲聊,要么在无意义中打发时间,这样的人生实在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要多学习。像德国人,哪怕坐地铁都捧着书,几天就看完一本,我们如果也能这样,对各方面素质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藏地有一句格言:即使明早就死去,今天也要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哪怕今生当不成智者,也要为来世积累智慧[《格言宝藏论》云:“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借鉴。曾有一位藏传大德,去北京一所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发了病危通知,说最多还有两三天时间,但他毫不在乎,一直在看书。他说:“死亡很正常,只不过是换个身体,没什么可怕。但看书、学习不能放下,这是更重要的事。”


试想,如果是我们,明天就要离开人间,今天还有兴趣看书吗?恐怕很难做到,而会一直惶惶不安。但有境界的人不会如此。所以,对于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精进的习惯。


五、禅定

禅定是让心安住下来。我们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应该修一下禅定。汉传佛教中,禅的思想至今都非常兴盛。以前有位禅师在屋里写着“关上门即禅堂”,我们平时也可以这样,把手机、房门一关,当下就是禅堂,让自己好好安住,静一静。否则,整天活在忙忙碌碌中,也许到死那一天才能彻底休息,之前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佛教的生活非常寂静。或许你们对此也有体会,去寺院时,身心一下子就放松了。这种寂静和轻松,我们可以创造,禅修就是办法。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都可以通过坐禅调养身心,这对智慧也有帮助。佛教讲“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依靠禅定可以产生智慧。


现在许多人很浮躁,整天想这想那,晚上睡觉也不安稳,连个好梦都没有。早上一起来就要上班,白天连个好心情都没有,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作为在家人,虽不可能像古大德一样,一直如如不动地打坐,但你们有空的时候,可以去汉地的一些寺院打禅七,在七天中把所有通讯设备关掉,然后安住下来。不过,可能有些人连这也做不到,他们会想:“如果跟世间隔离了,那家人找不到我怎么办?”“一个小时不开机的话,我好像少了什么。”这种手机强迫症,或信息综合症,其实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甚至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记忆和寿命,但很多人却浑然不觉。所以,学会静下来非常重要。


六、智慧

佛教的智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一部分是观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当然后者更重要。比如我手里这个话筒,它的结构和作用是什么样,佛教对此也认可,但它的本体到底如何,佛教则更关心。或者,还可以对当下这颗心进行观察:过去的心已灭,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产生,不可得;现在的心没有本体,也不可得。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也许有人会想:“怎么不可得了?我正在起心动念的,不就是这个心吗?”


其实,这只是现象而已。佛教说的“不可得”,并没有否定这种现象,而是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分析心的本体是空性。


还有些人可能认为:“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我承认,但现在心怎么会不存在呢?”


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假设所谓的“现在”是一秒钟,而这一秒可分成一万份,那现在心在哪一份上面?如果说确实在其中一份上面,这万分之一秒还可以再分……一直这样分下去,最后这颗心到底在哪里呢?恐怕任何科学家也找不到。


如此剖析,我们就会知道,外在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内在的一切起心动念也是空性。这种观察方法非常科学,不需要依靠仪器和实验室,通过智慧完全可以抉择。


总之,佛教的智慧,不但包含世间智慧,也有出世间智慧。这种智慧非常久远,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不像物理学等知识只是近代才出现的。所以,希望大家有机会应该了解一下。



心病的药在哪里买


当今,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靠金钱地位不一定能解决,靠科技知识也不一定能解决,而佛教对此却轻而易举。其实人出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出了故障一样,一切都会被打乱,在最好的环境中也感觉不舒服。反之,内心健康的话,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活得很快乐。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哪怕地位再高、钱财再多,也要懂得调心,否则,成功也没什么意义。


有时看新闻,我常会发出感慨:“那么成功的人,为什么要自杀?面对痛苦时,他怎么那么脆弱?”所以,内心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调心方法。


当然,这次时间太短,没办法介绍佛教的修心方法。但通过我的抛砖引玉,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不管你现在对它有好感还是有怀疑,我相信,你最终都会获得真实的利益。


总之,希望大家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来了解佛教,观察它与世间理念是否相合。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时代非常需要佛教,有了这种智慧,人们会生活得很快乐。不仅是今生,来世也快乐。



官方公众号:zhibeifw账号:智悲佛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