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正密典研究(上)【1963期】

光明佛坛 2019-04-15



内容提要:学术界一般把密教分为“杂部密教”和“纯正密教”。前者为尚无完整教理体系的密教,后者为具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密教,其标志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两大密典的出现。纯正密教时期,除了这两大密典系统的经典外,还有一些其它部类的经典。本文拟比较全面地介绍有关纯正密典,以勾出密教经典的发展形态和历史,本刊分三期法送。作者陈士强,1949年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纯正密典研究(上)


印度贵霜王朝时代(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公元3世纪末),因佛教的勃兴而一度沉寂的婆罗门教,在与民间信仰的神仪式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活力,逐渐实现了从旧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的转变。在接踵而来的笈多王朝时代(4世纪初至6世纪初),以梵天(创造之神)、毗湿奴天(又称“韦纽天”、“那罗延天”,为维持之神)、湿婆天(又称“大自在天”,为破坏之神,但又兼具救护治疗的性格)为三大主神的印度教,又分化为以毗湿奴天为至上神的毗湿奴派和以湿婆天为至上神的湿婆派。前者流行于南印度,后者流行于北印度,以此为契机,婆罗门教出现了全面复兴的景象。


      与此同时,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则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对各自奉习的教义作封闭式的研究上。特别是瑜伽行派,在本来已经繁琐的佛教名相事数之外,又提出了一大堆新的深奥艰涩的唯识学名词,并加以种种的组合和研究,使本来面向社会,旨在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民众提供精神依托场所的佛教,变成了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弄懂的冷僻的学问。而且瑜伽行派提倡渐修成佛,认为一个人仅在今世修六度万行仍不够,还需累世修行,持之以恒,历经三大阿僧劫(又称“三无数三劫”,指无法用数字表述的极为长远的时间),宇宙成、住、坏、空往复循环无数次,才能最后成佛。这又使一般人望而生畏。佛教面临着如同小乘佛教后期所经历过的那种信众减少的萎缩危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争取更多的信仰者,后期瑜伽行派的一些论师对传统的佛教教义和修持法门进行了祭礼、咒语(又称“陀罗尼”、“真言”)、法术和事轨,经整理加工,大量地引入佛教,并用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予以说明。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佛教体系——秘密佛教,略称“密教”,又称“密宗”、“真言乘”、“持明乘”、“金刚乘”、“怛特罗佛教”(“怛特罗”意为“续”)等,以别于先前的小乘教和大乘教(统称为“显教”)。



      以神秘主义的咒语和法术为特征的密教,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是在公元7世纪中叶成立,但它的一些思想成份却早已在佛教内部存在,前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咒术原本是古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善咒和恶咒两种。善咒,是用于治病防身等目的咒语;恶咒,是咒诅他人,使之遭受灾祸的咒语。雅利安人征服土著部落以后,便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圣典,成为婆罗门教《阿闼婆吠陀》中所说神咒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咒术,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的初期是严加禁绝的。曾明确规定,凡是佛教僧人都不应学习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咒语,如鬼咒、病咒、水火咒、安宅咒、火烧解咒、鼠咬解咒等等,也不能从事占卜生死、解梦、相手、相面、占星象等活动(见《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要想得到解脱,唯有修习戒、定、慧“三学”。但后来,随着大量婆罗门教的信徒改宗佛教,僧团中出身于“外道”的人日益增多,考虑到这些人的思想底子,释迦牟尼开始允许弟子们使用善咒来治疗宿食不清、毒蛇咬伤、牙痛、腹痛等(见《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但仍然禁止他们使用恶咒,也不允许以咒术谋生。

      逮至部派佛教时期,咒语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了。它不仅被用于治病防身,而且被用来降伏外道恶魔,策使鬼神(见《杂阿含经》卷九所收的第二百五十二经)。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为了与外道相抗衡,更是把咒语作为弘法护教的重要手段。它们认为,陀罗尼(也就是通常说的“咒语”)有总持、能持、能遮等含义,它具有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至于忘失的功能,能够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摄持各种善法,而遮除各种恶法(见《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凡是大乘菩萨都必须掌握陀罗尼。


      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还将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它能使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它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三)入音声陀罗尼,它能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四)字入门陀罗尼,它能通过听闻悉昙四十二字门(即梵语四十二个字母),体达诸法实相。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的灾难。(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的实相而不失。凡此种种,对陀罗尼现象进行了解释。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初期的大乘经,如《心经》、《法华经》等起初并无咒语,但到后来都增入了咒语(这从它们传入汉地时的初译和后来的重译所呈现的差异可以获悉)。至于中期大乘经中使用陀罗尼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大集》、《宝积》、《金光明》、《楞伽》等显教要典中均有载录咒语的专章——陀罗尼品。其他典籍中叙及的陀罗尼片段更多了。


      然而,相对于后来的密教来说,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陀罗尼法门,仍然是一种专重于事相(指修持实践,相对于宣说教理的“教相”而言)的作法,如明咒(与“陀罗尼”意思相通。也有的学者主张,将长的咒文称为“陀罗尼”,短的咒文称为“真言”,只有一、二个字的咒文称为“种子”)、瑜伽(意为“相应”)、护摩(意为“火祭”、“火供”)等,尚无完整的教理体系,也没有在菩萨行中居于主导地位。那时,陀罗尼法门只是作为显教教法的辅助手段而存在,它从属于显教,是显教体系中的一个成份。



      7世纪中叶,著名的密教经典《大日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在西印度成立,稍后,《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在西南印度问世。以此为标志,宣告了独立的密教体系的确立。为此,人们将这两部大经以前出现的陀罗尼法门,称为前期密教,又称“杂部密教”、“杂密”、“旧密”。而将以两部大经为代表开始的密教,称为中期密教,又称“纯正密教”、“瑜伽密教”、“纯密”、“新密”。


      “纯密”即正式的密教在以曲女城(今印度勒克瑙)为都,建立了五印度大一统政权的戒日王(606—647在位)王朝解体之后出现的,并在以东印度孟加拉的奥里萨为基业发展起来的波罗王朝(600—1139)达到鼎盛。波罗王朝共有18代。其中第一代瞿波罗(600—705)在摩揭陀建立了飞行寺(又名“欧丹多补梨寺”),第四代达磨波罗(766—829)建立了超戒寺(又名“毗讫罗摩尸罗寺”)。飞行寺、超戒寺,连同戒日王时已存在的那烂陀寺,后来成了密教的三大寺院。


      纯密分为胎藏部和金刚顶部两大系统。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胎藏界法而得名。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金刚界法而得名。


      胎藏界和金刚界,本是纯密在以“六大”为法界的体性和大日如来的三昧耶身(进入禅定境界后的行相)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相配合的两大教门。胎藏界,又称“理性平等门”、“他受法乐门”、“理门”、“因门”。它以莲花为标志,象征一切众生都平等地含有大日如来的理性种子,只要修持大悲万行,显现净心,自利利他,就能成就佛身。为此,依大日如来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而立佛、金刚、莲花三部,并依据《大日经》而绘制修法时必备的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又称“智慧差别门”、“自受法乐门”、“智门”、“果门”。它以金刚杵等武器为标志,象征大日如来内证的智慧坚固无比,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摇。为了使众生能够“即身成佛”,它提出,将有漏的“九识”转变为大日如来的“五智”,即转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法界体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体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以除障成身,自乐法乐。为此,金刚界据“五智”而立佛、金刚、宝、莲花、羯磨五部,并依据《金刚顶经》绘制金刚界曼荼罗。


      据金、胎两部大法的共同受持者唐代净住寺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说,胎藏界法由大日如来付嘱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经数百年传给中印度那烂陀寺的达磨掬多梨(意为“导师”),达磨掬多亲自传给善无畏,善无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传入中国;金刚界法由大日如来付嘱普贤金刚萨?(密号“真如金刚”),普贤付妙吉祥菩萨,妙吉祥经十二代传给龙猛菩萨(即通常说的“龙树”),龙猛又经数百年传给龙智阿梨,龙智经百余年亲自付嘱金刚智,金刚智来华后传付不空,两人同弘此法。


      如果撇开金、胎两部初期传授人物上的神话色彩,据史判断的话,那么,在胎藏部中,只有达磨掬多——善无畏——入华,在金刚顶部中,只有龙智——金刚智——入华。即纯密在唐代传入中国前后的这几代传承才是有确凿的史料可证的。


      由于胎藏界教法被看作是从果向因下转的化他门,而金刚界法则是从因向果上转的自证门,因此,在印度本土,虽然胎藏部的《大日经》先行问世,奠定了纯正密教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多久,它的首席地位便为继出的金刚顶部的《金刚顶经》所取代。流传于后世的纯密经典多与《金刚顶经》有关。


      一般来说,早期的杂部密典偏重于“事相”,很少讲“教相”。而在讲“事相”时,虽然也有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相应”的说法,但更多的是讲“口密”即陀罗尼(“真言”、“咒语”)。认为梵文中的每一个字母(“四十二字母”、“五十字母”)、每一个音节都有特定的意义,而所有神?#092;都有表征自身的声音文字,因而行者(修行者)只要念诵它们的声音文字(“咒语”),就能与诸神发生感应,产生相关的不可思议的神力。故杂部密典论述的中心不外乎是与某一供养对象(“本尊”)有关的咒语、这番咒语的来历,以及念诵它所能产生的效应(“功德”)。如果将密教经典分为讲教理的“经”和讲具体的修持实践的“仪轨”的话,那么,杂部密典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仪轨”一类。


      而中期的纯正密典则既讲“事相”,也讲“教相”,并且以教相统摄事相。


      就事相而言,它将曼荼罗(坛场、图像)、陀罗尼(咒语)、母陀罗(印契)、灌顶、护摩等与作为供养祈请对象的佛、菩萨、金刚、明王等复杂地组合起来,并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继承并发展了杂部密教的修密行法。


      就教相而言,它又形成了以下特点:(一)以“六大”为宇宙的本初和密法的根源。认为密教中的胎藏界是由“六大”中的地、水、火、风、空构成的,而金刚界是由识构成的。(二)以大日如来为最高本尊、觉界的总代表,金刚萨?为理想的对像、迷界的总代表。并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将各方佛、菩萨、金刚等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三)将大乘中观学派的“般若性空”说和瑜伽行派的“转识成智”说吸收入自己的教说之中。(四)提倡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的修行实践,既重视外在的密法修持仪式,更重视内在的瑜伽观行,如内护摩、内曼荼罗、四种念诵、字轮观等,以达到自我开发,即身成佛的目的。


      因此,在纯正密典中,经和仪轨是同时俱足的。经也不是只讲教理的,它也讲修法(又称“行法”、“作法”,即实践),仪轨则是对经中所述修法的阐释、补充和完善化。


      纯正密典的代表作,历来有“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五部秘经”,指的是《大日经》、《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金刚楼阁一切瑜伽瑜?#092;经》(也有的用《金刚顶瑜伽略出念诵经》代替《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而成五部)。“三部秘经”指的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五经二论”,指的是在《大日经》等五部秘经的基础上,加上《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二论。此二论均题“龙树造”,由唐代不空和姚秦筏提摩多分别译出。不过,自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它们是唐代的托名之作。理由是:《发菩提心论》多处引用了《大日经》、《大日经供养法》和唐代一行撰的《大日经疏》中的文句,故当成于中唐;《释摩诃衍论》是《大乘起信论》的注释,而《大乘起信论》在隋代法经等编的《众经目录》中就被列为“疑伪论”。另外,此论在元代以前的佛经目录中均未见著录,一直到元代庆吉祥等编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才第一次予以收录。论中使用的一些用来书写咒语的奇异字,也与武则天时造的文字颇为相似,不可能在姚秦时出现。尽管对二论的真伪尚在争议,但二论的思想内容对中唐以后的密教,特别是日本真言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纯正密典主要属于胎藏部、金刚顶部、苏悉地部。也有一部分属于通过对中期密典的杂咒作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陀罗尼部。
      

一、胎藏部


      胎藏部收录的是以记述胎藏界教法为主的一类典籍。它的根本经典是《大日经》。


      《大日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又名《大毗卢遮那经》、《毗卢遮那成佛经》,7卷。唐善无畏译。其中,前6卷译于开元十二年(724),末一卷译于次年(725)。善无畏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相传,本经的梵文全本(又称“大本”、“广本”)有10万颂,善无畏译的是全本中的精要,合3000余颂,共分为36品。经中通过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说法的形式,论述了一切众生本有的如实自知的清净菩提心,以及修证悟入的“三密”法门。


      其中,前6卷31品为全经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说教相,即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对善心次弟成熟的八个阶段(“八心”)、凡夫由“我执”(主观偏执)生起的60种虚妄分别的妄心(“六十心”,因缺第六十种心“猴心”,故实际叙述的是“五十九心”)、密教修行者(“真言行者”)发菩提心之后所能获得的六种功德(“六无畏”)、由因缘关系而产生的并无自性的十种现象(“十缘生”),以及三劫、十地等理论进行了阐述。(二)说事相,即第二品《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至第三十一品《嘱累品》。此中对密教的各种仪轨和行法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择地适坛、灌顶护摩、念诵印契、供养诸尊、字轮观修、护持禁戒、无相三昧等,而要归于“阿”字门。认为,作为梵文50个字母(“悉昙五十字”,一说“悉昙四十二字”)的第一个字母——念“啊”音的字母(略称“啊”字)具有“一切法本不生”的意义,它普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也是一切真言(“咒语”)的本体(“一切真言心”)和至高无上的统领(“真言王”),只要观想“阿”字形和字义,就能成就佛果。


      末一卷5品,即《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增益守护清净行品》、《供养仪式品》、《持诵法则品》、《真言事业品》,主要是论述供养曼荼罗海会诸尊的仪式、行法以及应当受持的戒法的。性质上属于为实际修行而编集的供养仪轨(或称“供养法”、“成就法”)。因此,在藏传佛教中,此卷被当作独立的经典,而与《大日经》分离,编在相当于“论疏部”的“丹珠尔部”之中,不属于《大日经》的组成部分。它的汉译单行本,便是“五部秘经”、“五经二论”中说的《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一卷,由金刚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至二十四年(736)之间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


      《大日经》是“五部秘经”或“三部秘经”的首部,也是所有密教经典中最受人重视的一部经。仅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勘同目录》所列,它的注释就有148种之多,影响之大,在密典中无出其右。


      胎藏部经典,除《大日经》以外,还有唐代不空译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一卷、《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又称《五支略念诵要行法》)一卷、《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一卷等。

      

二、金刚顶部


      金刚顶部收录的是以记述金刚界教法为主的一类典籍。它的根本经典是《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因譬喻大日如来的智德犹如金刚坚不可摧、常住不坏,犹如人身的头顶最胜无上而得名。相传,它的梵文全本(又称“大本”、“广本”)有10万颂,分为十八会:(一)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会。(二)一切如来秘密主瑜伽会。(三)一切教集瑜伽会。(四)降三世金刚瑜伽会。(五)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会。(六)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会。(七)普贤瑜伽会。(八)胜初瑜伽会。(九)一切佛集会籋吉尼戒网瑜伽会。(十)大三昧耶瑜伽会。(十一)大乘现证瑜伽会。(十二)三昧耶最胜瑜伽会。(十三)大三昧耶真实瑜伽会。(十四)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会。(十五)秘密集会瑜伽会。(十六)无二平等瑜伽会。(十七)如虚空瑜伽会。(十八)金刚宝冠瑜伽会(以上见金刚智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


      《金刚顶经》的汉译本共有三种:


      1《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名《金刚顶略出念诵经》、《略出念诵经》、《略出经》,4卷。唐金刚智译。开元十一年(723)译出。金刚智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一。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系摘录《金刚顶经》全本的精要而成,是“五部秘经”之一。经中主要叙述了入坛灌顶的仪则、金刚界三十七尊、五相成身观、灌顶护摩法等。所说的“金刚界三十七尊”,指的是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供奉的三十七位本尊。包括:(1)五佛,即大日如来和四方四佛众佛、宝生佛、无量寿佛、不空成就佛)。(2)四波罗蜜菩萨,即金刚波罗蜜菩萨、宝波罗蜜菩萨、法波罗蜜菩萨、羯磨波罗蜜菩萨。它们是大日如来的四亲近(侍者)。(3)十六大菩萨,即四方四佛各有的四亲近,如有金刚萨埵、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四亲近,其他佛也同样。(4)八供养菩萨,即由大日如来为供养四佛而流出的嬉、餯、歌、舞“四内供养菩萨”,和四佛为供养大日如来而流出的香、华、灯、涂香“四外供养菩萨”。(5)四摄菩萨,即由大日如来心中流出的接引众生入曼荼罗的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钅巢[HT]、金刚铃四菩萨。所说的“五相成身观”(又称“五法成身”),指的是修行者在自己身上作观,而完成本尊的佛行。包括:(1)通达菩提心。(2)修菩提心。(3)成金刚心。(4)证金刚身。(5)佛身圆满。它与“三密”(身密、口密、意密)观同为密教的重要观行。


      2《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名《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界大教王经》、《大教王经》、《金刚顶经》等,3卷。唐不空译。天宝十二年(753)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也是“五部秘经”之一,它相当于《金刚顶经》全本的初会“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会”26分中的第一分“金刚界大曼籋(荼)罗广大仪轨分”。经中主要叙述了断除一切烦恼的金刚三摩地(象金刚一般坚固的禅定)、金刚界三十七尊、四印(大印、三摩印、法印、羯磨印,即“四种曼荼罗”)、四种法身(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种地位(胜解行地、普贤行愿地、大普贤地、普遍照辉地)、四种念诵(声、语、三摩地、胜义)、四种求愿法(息灾、增益、降伏、敬爱)等。


      3《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又名《现证三昧大教王经》,30卷。北宋施护等译。太平兴国五年(980)译出。施护的生平事迹见明代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一。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为梵文全本初会的全译,有4000颂,译成26分。其中,第一分“金刚界大曼籋(荼)罗广大仪轨分”至第五分“现证三昧大仪轨分”,讲大乘现证三昧;第六分“降三世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至第十四分“一切金刚部羯磨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讲金刚三昧;第十五分“调伏一切世间大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至第十八分“大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讲法三昧;第十九分“一切义成就大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至第二十二分“羯磨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讲羯磨三昧;第二十三分“一切如来真实摄一切仪轨随应方便广大教理分”至第二十六分“一切如来真实摄一切仪轨上教理分”,讲诸部秘密教理。


      上述三种译本中,以不空的译本影响最大,通常说的《金刚顶经》都是指不空译的3卷本而言的。    

  

文章引用自:http://readall.fbook.net/1138.htm#101004


待续


↓近期文章↓


【1962】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

【1961】星云大师:勇敢活下去

【1960】五方佛与五部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光明佛坛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关注读者

浅深得当、体系全面、注重实修

的佛学平台


了解更多文章或学修内容

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