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VR产业315报告:假技术、假设备,2016五大造假事件揭晓 | 文创资讯

2017-03-14 Timmy 文创资讯

作为刚崛起的新兴产业,在过去的2016年AR/VR成了最热门词汇,教育、医疗、游戏、旅游等各大产业都拼命想和AR/VR扯上关系,Facebook、三星、索尼等巨头公司纷纷研发自己的可穿戴设备,忙着开拓AR/VR市场。



相比于AR的低调,VR的一举一动都是关注的焦点,2016年初,大肆鼓吹的是“VR元年”论,到了年底投资遇冷,“VR寒冬”论又开始冒头。但是不论是公司还是用户都把目光放在了AR/VR新产品上,直到Facebook旗下公司Oculus被控诉盗取ZeniMax技术文档和代码,Oculus被法院判决赔偿ZeniMax5亿美元,维权才有了那么一丢丢关注度。



3.15来临之际,文创资讯特推出“AR/VR打假”专题报道,为您盘点2016年AR/VR领域有哪些山寨造假事件发生。


1.VR第一案:ZeniMax控诉Oculus侵权案


早在2014年,ZeniMax就向法院提起诉讼,控告Oculus VR公司及其创始人帕尔默·拉吉非法使用ZeniMax知识产权。



在起诉书中,ZeniMax提到,2011年自己就开始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当时ZeniMax前员工——约翰·卡马克(John Carmack)正在ZeniMax旗下子公司id software担任技术总监(id software早在2009年就已经被ZeniMax收购)。作为一名程序员,卡马克当时负责的就是VR相关技术研究。



2013年8月,卡马克宣布加入Oculus,同时在id software职位不变。ZeniMax指出卡马克的雇佣条款声明其研发的技术或创新属于Zenimax所有,但是卡马克为Oculus Rift的软件和硬件研发提供了关键性技术,Oculus Rift才得以成形。所以Zenimax有理由认为Rift的开发与Zenimax的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月1日美国德州法院陪审团做出裁决,以Oculus使用的计算机代码侵犯了ZeniMax的版权为由要求Oculus及其它被告向ZeniMax 支付5亿美元赔款。但是法院最终判决并不代表侵权案的结束,ZeniMax随后宣布将寻求禁售令以限制Oculus Rift的销售,卡马克随后也将ZeniMax告上法庭,理由是欠债2250万美元至今没有支付。


文创资讯认为,卡马克的这一上诉极有可能是为了扰乱ZeniMax的实现,毕竟ZeniMax要求Oculus Rift禁止销售的限令一旦成立,Oculus的损失可是难以估量。


2.AR公司Magic Leap技术造假


Magic Leap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的增强现实公司,曾多次在YouTube上通过视频来演示公司产品效果,空旷的篮球场上,一条巨大的鲸鱼一跃而出,溅起的水花似乎都能触摸得到;张开的手掌里站着的迷你大象等相信大家都在朋友圈看到过。



虽然没有见到真实的产品,但是这种交互式影像与现实世界结合的技术还是让很多国际公司纷纷往里面砸钱。2016年2月,Magic Leap在新一轮融资中获7.935亿美元的投资,阿里、谷歌都有参与。



去年4月,Magic Leap又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段名为“全新的清晨”的视频,视频展示了当用户佩戴上Magic Leap的头戴设备后,智能手机里的通知就会出现你眼前,用户可以点击通知查看内容,画面还出现了假山、商品等虚拟物品,更具体地向大众展示了未来的增强现实技术是什么样子。Magic Leap称视频拍摄于4月8日,“并未采用特效或合成技术”。


但是2016年年底外媒the information爆出Magic Leap发布的那些视频与增强现实根本就没有关系,仅仅是一种特效而已,这些看起来很牛的视频都是由特效公司Weta制作的。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文创资讯认为普通人可能因为外行见识少看不出视频作假,但是作为投资者的阿里、谷歌,可是每年盈利几百亿美金的老司机,怎么也会被一家小公司给糊弄过去呢,难道在投资之前,公司专业团队在进行考核时,都没有实地考察过Magic Leap的开发原型和实验成果吗?视频作假丑闻爆出的背后原因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啊。


3.成本几块钱,你用的可能是假的VR头显


打开淘宝,输入VR头显,各种五花八门的头显加手柄让你看到眼花缭乱,便宜的头显几十块,贵的要几千,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几十的和几千的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有些人花几十或者几百块钱买了个VR头显想试试虚拟现实的神奇之处,却不知道他买的头显是成本只有几块钱的假头显。



GFK全国零售监测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6月,在VR硬件市场中售价200元以内的VR头显设备市场占比高达96.4%,其中售价低于50元的占比达到44.3%,这些价格低廉的VR盒子大部分出自深圳、东莞等工厂。



两片双面凸透镜、一个塑料盒子再加上一根绑带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VR盒子了,但是这种简易的VR盒子并不能让你体验到虚拟现实,更多是用一种视觉造假让你以为看到了虚拟现实。


参数造假是廉价VR头显之外另一种常见的作假手段。VR设备必须要有足够高的分辨率才能保证彩色显示器的清晰度,目前市场上的VR头显大多数是1080P或者2K分辨率,而一些厂商却宣称自己的VR头显已经达到了4K分辨率,这明显是骗人的。



延迟也是厂商造假的对象。延迟指的是从用户运动开始到相应画面显示到屏幕上所花的时间,包括屏幕的响应延迟以及数据传输、计算机处理等许多步骤,这其中的每个步骤都会产生一定的延迟。延迟要控制在20ms以内才能降低用户在使用时的眩晕感,当延迟小于10ms时,用户就感受不到画面的延迟了。目前如Oculus、HTC等掌握VR核心技术的大公司都能将产品的时延控制在20ms之内,但是控制在10ms内目前还没有公司能做到,国内很多做VR眼镜盒子的公司号称延迟10ms左右也都是骗人的。


4.VR内容版权到底属于谁


随着VR的火爆,VR体验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起,一般来说,我们见到的VR体验店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10-50平米左右的体验店,这种小型体验店大多作坐落在各大商场里,也是我们最常见的VR体验店,蛋椅加VR头显是最常见的模式,坐上去就可以体验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



还有一种是稍大一点的VEC娱乐中心(500平方米内),这种娱乐中心能提供比小店更多元的娱乐设施,类似赛车、滑板等。不同的游戏配有不同的座椅,比如赛车,戴上VR头显坐上椅子你就可以在虚拟现实里体验一把赛车的感觉。



最后一种就是大型VR主题公园。但是当前国内能办起娱乐中心和主题公园的几乎没有,小型体验店才是主流。如果每个VR体验店配备的都是HTC Vive、Oculus Rift等专业设备,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小型体验店的VR设备都属于国产,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月12日,北京晨报网报道,杨先生花费26万购买了一台VR设备想在老家开体验店,结果9个月里,他买的设备在游戏运行过程中总出现卡顿现象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笨重的设备去北京维修加上歇业的成本足以让杨先生头疼,目前杨先生准备退掉设备并按合同索赔,而厂商只愿意用10万元的低价设备进行设备替换。杨先生只能求助律师。


小型VR体验店的游戏多是店家根据热度在Steam平台上下载的,店家下载一款VR内容200元人民币左右,然后让顾客体验,每次收取50-100元不等的费用,内容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对店家来说受益了,可是VR内容开发者的权益就受到了侵害,关键是制作者本人可能并不知道,连维权都做不到。


5.VR电视AR电视都是噱头而已


3D电视之后,2016年VR电视AR电视的概念被频繁提起。去年5月,暴风科技推出了全球首台VR电视。



VR体验最重要的是“沉浸感”,暴风的VR电视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利用手机的摇晃来控制屏幕上视频的角度,达到所谓“720°的全景观影体验”;然后用户通过暴风魔镜可以进行VR体验,其他人通过电视机屏幕可以看用户的主视角,即戴设备的人看到的是全景画面,但是其他用户看到的还是平面。所以暴风的这款VR电视只是变换用户的视角,但是沉浸感就大打折扣了。



暴风之后,紧接着创维也推出了S9D AR电视,VR电视要用到头戴设备,用户眼球离画面太近,角度的移动很容易造成眩晕感以及影响视力,而AR电视通过内置的AR摄像头,让用户抛弃了VR的头戴设备,改为肉眼可看的4色4K屏幕上叠加的虚拟影像。


但是就现在而言,AR电视只能作为一个卖点,成不了电视标配,一方面是AR内容有限,另一方面还是4K的分辨率对普通电视来说很难做到。所以当你在商场里看到有AR电视在卖,但是仔细一问很可能还是在卖普通电视。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Timmy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新鲜文创资讯报道
深度文创政策解读
精准文创趋势分析
有趣文化创意分享

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商务合作、采访、投稿:wenchuangzixun(微信)2573818674(QQ)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