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好多年没有在乡间的露天舞台看过戏了。前几天,受老同学之邀,去洪洞城外十多里路的马三村看临汾蒲剧院蒲剧团演出,感触颇多。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到马牧三村新建的文化广场舞台时,已近正午。太阳已经有了夏的味道,晒的人直冒热汗。然而,戏场周边及通往戏场的马路两旁那熙熙攘攘的人流;高声吆喝叫卖或播放喇叭的各种摊贩,来自四面八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聚会聊天,或品尝小吃,或讨价还价,夹杂着姑娘媳妇们窃窃私语和放浪笑声以及小孩子的嬉笑玩闹,构成了一副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简直比正午的太阳还要热上几分。
听老乡介绍说,咱这儿的习俗,一般有庙会就有戏曲,戏曲好像是庙会、集市的衍生物。但我却觉得,凡唱戏的地方必然形成集市,一台戏把十里八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带动起来了,这就是戏曲的生命力。其实,许多人看戏也就是个借口和幌子,以看戏为名,访亲会友才是戏外戏。这不,一到戏场,碰见几位老同学,便坐到戏场边到一个饭摊上聊了起来。后来,一位多年不见现在回乡当了村长的老朋友知道我来看戏,非要拉上我们几个去吃饭,盛情难却,只好客随主便,只是酒饭之后,中午的戏也散场了。戏虽散场了,热闹还在。人们或三五成群去吃饭、购物,或走亲访友、观光踏青,戏外戏还在继续……
戏瘾没过,十分不甘。晚上我和朋友又驱车来的马三村文化广场,早早边坐到朋友安排好的长条木凳上,等着看戏。
戏还没开演,人们正陆陆续续来到戏场,看着人们拿着板凳占地儿、呼朋唤友、出来进去的熙攘场面,仿佛又回到小时候老家的戏场里面。多少年了,乡村的人们就是这样恋着戏,而戏也离不开他们,一直伴随他们走到今天。只是现在文化生活花样多了,戏曲不再是文化生活的独家宠儿,看看戏场里的观众,五十岁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数,心里又不免一阵惆怅。不过我又想到一个问题,现在坐在戏场的人,二三十年前不大都是年轻人吗?前二三十年,不就说戏曲没有青年观众吗?特别是我身边还坐着一位只有三十三岁的铁杆戏迷,我便释然了。
终于,戏开演了。
晚上的戏场里坐的才是真正的铁杆戏迷,但大幕拉开的时候,戏场逐渐静了下来。台上是由临汾蒲剧团的二度杏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杨晓萍主演的《琵琶记》。
《琵琶记》的剧情并不复杂,说的是书生蔡伯喈离别会弹琵琶、贤惠美丽的妻子赵五娘上京赶考,不料一举得中状元,被太师强行逼迫招为驸马,一纸休书休了五娘。正在家乡独自照看公公婆婆的赵五娘又遇荒年,为了不让年迈的公婆受到打击,独自咽下苦果,隐瞒实情。而不知情的公公婆婆误会五娘偷偷享用稠饭,大打出手,发现了五娘独自吃糠的实情,继而知道了儿子蔡伯喈招入豪门,休掉发妻的惊天丑闻,悲愤交加,双双身亡。赵五娘含悲忍痛埋葬公婆,怀抱琵琶上京找夫,终于真相大白,遁入佛门。这是一出以唱功为主的戏。剧中扮演赵五娘的演员几乎场场都有大段唱腔,而青年演员杨晓萍以精湛的演技和倾情投入,把赵五娘这个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催人泪下。
蒲剧是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地处黄土高原的蒲剧源远流长,经过一代代老蒲剧艺人的传承与发展,蒲剧形成了慷慨激越、苍凉悲壮的艺术特色,尤其善于表达悲剧。而二度荣获杏花奖的优秀演员杨晓萍尤以唱功见长。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她的唱腔时而婉转缠绵、似喜似忧;时而穿云裂锦、悲愤交加;时而行云流水,大义凛然;时而一板一眼、如泣如诉,把一个善良贤淑、孝义明理、敢爱敢恨,与封建黑暗势力拼死抗争的奇女子活脱脱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戏场里不时有情不自禁的掌声和喝彩声,观众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更为演员的精湛表演叫好。不得不说,《琵琶记》这出戏的结尾是失败的,一个同封建黑暗势力抗争的弱女子,选择遁入佛门,使得该剧对封建势力的批判和控诉苍白无力;而演员的精彩演出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本的不足,较好的宣扬了孝道明义、鞭挞黑暗的正能量,使观众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无疑,演出是十分成功的。
夜深了,一个乡村舞台演绎的一场戏剧结束了。看着走向四面八方的人流,聆听着戏场内外摊贩的吆喝声和人们眉飞色舞的议论声,我知道,舞台上的戏结束了,但人生这台大戏还在上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许人生的戏才是最精彩的!
作者:史援朝,男,65岁,祖籍山西洪洞,原临汾钢铁公司耐火材料厂党委书记,业余文学爱好者。现退休赋闲在家。曾在光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火花杂志、临汾日报等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