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上)——当学校理念和我们不一致时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注后点击目录,可查看历史文章及各地课程信息。
文|叶月幽
在我刚有孩子的时候,每天看着他可爱的样子,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爱都给他。于是我看了很多书,不断学习,给他陪伴、倾听,耐心地和他沟通……
可是随着他慢慢长大,我发现我无法将他一直呵护在羽翼之下。到了学校里、社会上,谁还会这么对他?公立学校一个班好几十个人,老师根本顾不过来,哪来的耐心和孩子沟通交流?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奖励和惩罚,大环境就是如此,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想到我所践行的父母无条件的爱、给孩子爱与自由,会被这些理念所散发的那份美好所吸引,会被它们所透出来的浓浓的人文关怀所打动。可是回头看到生活中的各种不符、各种粗糙、各种坚硬,顿觉力不从心。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时,就会心生纠结、焦虑、痛苦、担心。
要如何面对模式化教育和我们的理念之间的冲突呢?难道我们就真的无能为力吗?我相信绝非如此。我们为孩子在生命早期所打下的爱的基础,会成为他将来面对一切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我的老师安娜曾经在自家客厅里种了一盆发财树,但她发现那棵树总是往歪了长。于是她用绳子绑住长歪的枝叶,想把它勒回来,可是树却越来越歪。终于有一天,绳子断了,被勒住的枝条瞬间舒展开来,导致重心不稳,连同花盆一起栽倒在地上。
安娜向懂得花艺的朋友请教,朋友告诉她,树在朝阳台的方向长,只要每隔几天将花盆转半圈,树就不会长歪了。
安娜是用开玩笑的口吻跟我讲起这个故事,我听到时却无比震撼,为植物向阳的力量而赞叹。
其实孩子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孩子不是一张没有生命和思想的白纸,他不会任由我们涂抹。
孩子是一粒种子,他未来的一切可能都已经包含其中。既然是种子,那他就有趋光性。只要我们能给到孩子内心深处的力量和支持,他必将会向上向善,朝着光亮的方向成长。
豆妈曾说起和儿子豆豆的一次对话:
豆豆放学回来,开心地说:“妈妈,我的小星星得了前十名!”
妈妈亲亲他:“你一定很开心。”
豆豆:“是啊,我表现得很好。”
妈妈稍微有点担心孩子会为了小星星而刻意表现,于是说:“宝贝,你得了很多小星星,妈妈很开心。我希望你不是为了得小星星才好好表现,那样太累了。”
豆豆:“妈妈,我没有为了得小星星而好好表现,我本来就这么好。”
听到孩子的回答,我不由得泪湿了眼眶。这就是在无条件的爱之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内心有着满满的爱,有着对自己的确信,他们不需要靠外界的评判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妈妈一直以来对他的爱和接纳。
是啊,孩子本来就是这么美好。这些在爱里成长的孩子,都有着一个共性,他们有着坚定的自我,有着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当孩子确信在妈妈这里可以获得满满的爱,就不会去外面索取爱。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的理念有太大的冲突,要如何化解呢?遇到这种理念上的碰撞,我们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在倾听、理解学校和老师的基础之上,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求得双方相互的理解和包容。
我家大宝叶儿在上幼儿园时,我给他选择了一个家庭园,那里没有评比,也没有排名,叶儿在那里度过了几年愉快的时光。后来幼儿园搬走了,叶儿也即将入小学。为了能有直升的学籍,在多方面考虑之后,我将他转入了小学附属的幼儿园。
刚一开学,孩子适应得挺好,倒是我有点跟不上节奏。这家幼儿园有“绩效考核”制度,每二十张贴纸换一面红旗,红旗可以换玩具奖品,按照奖品大小,所需红旗数量也不一样。
如果送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主动和老师微笑打招呼,我就会被评为“阳光家长”,我的孩子也能得到贴纸奖励。每天晚上八点,家长要在群里发照片打卡,让孩子捧着吃完的饭碗拍照,以证明孩子“光盘”了,第二天就可以得贴纸。如果孩子在家做家务,或者帮爸爸妈妈捶背,只要有录像,也可以换取贴纸。当然,如果表现不好,那就会被扣除相应的贴纸。
看到这样的制度我不由得有些眩晕,为什么明明是我和老师打招呼,却要给我的孩子奖贴纸呢?为什么孩子帮我做了什么事情,我还必须要赶紧拍下来呢?这实在是和我奉行的理念有太大的冲撞了。
这时候很多身边的朋友就安慰我,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的,我们也没办法,抱怨归抱怨,也只能去适应。可是我不这么认为。与其抱怨环境,不如去积极沟通,去创造我想要的环境。
于是我和老师交流了一下,先表达了对学校规条的尊重:“非常感谢学校的一片苦心,学校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老师们费心了。”同时感谢老师:“这贴纸数量每天都要有变动,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要额外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统计,真的是很辛苦。”
老师们当时听了后有些吃惊,也有些感动。
因为平时家长来找她往往是因为觉得贴纸数量不对而来帮孩子核实,几乎没有家长看到她们花在这上面的功夫和心血。这样就为我们后面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倾听和同理了老师的立场和感受之后,我也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表达,同时告诉老师平时孩子在家时我不使用手机,所以可能拍不到照片或录像,无法参加打卡活动。
我只是描述自己在家的习惯安排,而不是去指责她们的做法,更不去争教育理念的对错。原本我有些担心老师会要求我必须遵守学校规则,但当我真诚地表达、带着尊重去内外一致地沟通时,我发现其实老师很好沟通,也很认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使用手机,这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学校这边不做硬性要求了,可孩子会不会很在意呢?
于是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叶儿的状态,发现他虽然也很喜欢得到贴纸,但似乎并不是那么看重,如果能得到也很开心,但如果没有,貌似也并不在意。
叶儿的行为规范较好,获得贴纸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每周的奖励榜上他也总排在前列。可是在兴致勃勃地换了几个月的玩具之后,我发现他就没那么大劲头了,经常不记得换玩具,或者换回来玩一阵子就丢在了一边,有时还会换玩具回来给弟弟。他会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但也并不被奖惩所累。
当时叶儿的班上有一些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贴纸,就去给其他孩子拿书包、写作业,以此来换取贴纸。
我问叶儿:“你要是很想要那个最大的玩具,你会这样做吗?”叶儿说:“我不会为了玩具这样做,如果我真的特别想要,我可以告诉你,你会给我买的。”
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我的内心涌动着感动。也许这就是一个孩子对于妈妈的信任吧。有了这份信任在,我们又怎么会担心孩子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呢?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因为得到奖励而开心,因为受到批评而难过,就会担心他是不是被“有条件”对待了。我们都知道,奖励会侵蚀孩子的内在动机,惩罚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受挫,于是在无法规避学校的奖惩时,就会焦虑、担忧,甚至灰心,觉得自己的坚持毫无意义。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科恩认为,每个人都会在成功时感到高兴,在失败时感到失望,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有着良好自我评价的人,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会因为这些外在的奖惩而有所起伏。当他们受到表扬时不会自我膨胀、自觉高人一等;在遭到批评时也不会感觉绝望抑郁、一文不值。
小红花和排名次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孩子因为得到奖励而开心,那我们就和他一起去感受那份开心;如果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难过,我们就去倾听、陪伴,和他一起走出低谷,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
与其担心社会伤害孩子,恨不得给他加个保护罩,倒不如做好自己,带动周围,让自己成为优良环境的一部分。
努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在抱怨中消耗自己,认为大环境如此,自己无能为力。无条件的爱、尊重和信任,是给孩子注射的面对现实的疫苗。孩子对爱有抱持,即便是将来遇到严峻的社会,他也会积极创造充满爱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
小巫老师曾说:
当孩子天性与所处环境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举足轻重。我们是孩子的底线和靠山。无论孩子受到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我们的怀抱是温暖的,他就能够积攒足够的勇气同命运抗争。相反,如果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冷漠、拒绝和斥责,他就会丧失生活的信念。如果父母不伤害孩子,社会就很难伤害孩子。一个自信心和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一个有爱心有毅力思维敏锐创造力丰富的孩子,能够坦然应付任何严峻的生活状态,能够在重压之下不折不弯。
”不论外界怎样,只要妈妈的爱是扎实而坚定的,孩子就会获得稳固的自信心。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一定是内心充满爱的孩子,他是不会轻易被别人的否定伤害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认知不是建立在外部评价上,而是在内心深处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孩子,不管是到了学校,还是进入社会,都不需要担心。
也许孩子将来会面临很多社会带来的、教育制度带来的压力,但只要有爱,哪怕只有一个人给到孩子高品质的爱,孩子就会从这份爱中吸取养分,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这个人。相信孩子的趋光性,因为爱就是心底的那一束光。
推荐阅读:你是在接纳,还是在忍受
查看各地工作坊信息
请进入【我的课程】查看
查找如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