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东西岸骑车记 | 脚踩双轮笑春风 胜却人间宝马无数

小淕 纽约遇上花生屯 2022-07-20



Sat3/23



三月的旧金山下了几场淅淅沥沥的雨。午后雨一停,著名的加州阳光刚展露笑颜,我们便赶紧走到海边,租车向金门大桥骑行。


 

在我生活的美国东岸有那样一些林间单车小道,穿过被飓风刮倒后拦腰截断以便让出路来的树干、跨过幽静小溪流上的木桥,踏着过了一冬还没融进大地的满坡落叶,是我曾幻想退休后闲来骑游的地方。这次来到西岸的海边当然也好,不正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季节么。西岸的海对面是家乡,这是在离家乡最近的地方骑车呢。



跨上车座,右脚一蹬,车轮转起来的同时,夹杂着海咸味的风也迎面吹来。一下子把同行的人甩开了。


“没想到你骑得不错哟。”


那是当然!小学时偶就跟着骑车上班的妈妈学会了骑车,大学在女生寝室里作为被逼着走中性风的一个——常常需要后座上载着妹子们去上课。再然后到了美国留学,第一年暑假在纽约上州一家中餐馆打工,等15分钟一班的公交车,还不如骑着厨房师傅送的旧自行车早到了,于是有一阵子那辆车成了我的通勤代步工具。


图源:Pexels


“骑车上下班哦?“听的人有时候觉得奇怪。在美国,骑车主要是一项休闲健身活动。像现在,在似乎聚集了全城运动爱好者的旧金山海湾大路,看着各种花式踩车兜风,谁又能想象我当时沿着东岸一条城中主干道骑车去上班的情形呢?那辆车也完全不是通勤车该有的样子,车座高到几乎与车笼头平行,骑的时候我努力伏下上半身感觉差不多像个赛车手。耳听着身边“嗖嗖”擦过汽车声,好像与我同场竞技的是这些由引擎发动的家伙。


在去餐馆的必经路上,有一辆车轮变形的自行车涂成了粉白色,挂着从未凋谢的花,锁在一棵树上。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艺术品,心想那个不停换花的老美真浪漫。直到有一天听厨房师傅说:“那里死过人。”


“死过人?”


“骑车的被撞嘛。”


一开始我真的什么也不懂。我也不懂在纽约骑车必须戴头盔。我也不懂自行车和汽车共享车道时怎么做才对。尽量靠街沿骑,离车流越远越好,这当然是本能反应,但左转前要把自己也正儿八经当辆车,跑到路中央稳稳占一个车身位——当我准备考驾照时候,第一次翻开纽约州行车手册读到这样的骑行规则我真的连呼看不懂。


图源:Pexels


这种时候,两个轮子的和四个轮子的竟是同等待遇存在。听来很神气不是?可像我这样来自一个道路交通文化截然不同的国家,固然需要经过不断的心理建设才能认同双轮车竟视同四轮车,在我来自的国家里,那些“宁肯坐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网红马诺们,固然需要经过额外的世界观再造才有可能达到这份认同,就连老美,不买账的也很不少咧。


“自行车就是自行车嘛,装什么汽车!”


明明是“肉包铁”,偏要大摇大摆把自己当成“铁包肉”,不仅有够滑稽,还危险。


在这些异见者看来,美国现行道路系统是双轮杀手,按照行车手册骑车那无异于自杀。这些人成为路上的机会主义分子,在骑士论坛鼓吹“红灯行、绿灯停”,在车流中左右穿插,常常蹦上人行道天马行空。汽车司机别说开车时候,连趴车也得小心翼翼,开门前务必前后观望,免得车门一开“拍倒”一枚飞来肉弹。


图源:Pexels


说实话我很同情汽车司机,但情感天平更偏向有点不讲理的骑士。那些有意无意的行为失律,不正因为他们是路上“弱势群体”安全感缺失所致嘛?我同意他们所说:根本办法还是要多开辟专属单车道。毕竟不考虑道路系统对单车的接纳度而只强调骑士自律纯属耍流氓不是?


然而在这个四轮上的国家,要在一开始均为汽车设计的道路系统中纳入单车道谈何容易。旧金山算做得比较好了,景区以外,市区主干道也遍布单车道。骑着骑着断了线的情形既不多,便不会让人感到动不动不知何去何从的慌张。只一次,绿色单车道在有轨车轨道经过的三岔路口消失了。我慌不择路骑上了人行道,又觉不妥而赶紧把车头一拨——前轮刚落入机动车道,把后面的汽车吓得连“嘟”几声。


我在纽约的时候被“嘟”得更多,那还不是在北美自行车通勤客最密集的纽约都会区。与旧金山同属全美对自行车最友好城市的纽约市,其实之前单车道并不多,要指望骑士在常需混行的情况下维持高水准行为,那当然就难。现任白思豪市长近年来倒是对骑士们足够表达善意地新开出不少单车道,可他被骂得也是特别惨。


骑车在美国主要是休闲健身活动,近年也有越来越多美国人骑车上下班。(Pexels)


“你看,自行车根本没几辆,汽车却给挤得没地方开。“经常听到司机们抱怨。


“一边空空荡荡,一边拥堵成疾。他这样强行植入单车道到底是想怎样?”


“上下班高峰期在曼哈顿这种地方骑车,不是给道路添堵嘛!”


道路体系的转型呼唤行车思路的转换,而思维定势是人之常情。好在人们往往是一边抒发不理解一边学会适应。事实上,近年来因经济不景气,供不起汽车的人一多,再加环保意识抬头,骑车上下班的人确实更多了。就连CityBike这种一开始主要在景区设点的共享单车生意,也越来越多受到通勤客的照顾。不少汽车司机发现,自己与双轮族也就隔着两个轮子的距离,非要分个你我彼此不必要,说不定哪天自己也减去两个轮子骑车上下班了。


他们发现,与其抱怨自行车抢路,更应看到它作为交通工具的便捷灵活性;与其抱怨机动车道遭挤迫,更应看到道路本身并没受压缩——路还在那里,并没变窄。谁都可以跳上自行车,充分利用单车道的便利。


在芝加哥,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采用实体隔离墩。(Pexels)


原来单车道非但不会加重拥堵,反而提供了一种提高公路效率的新渠道。


“车开到开不动,找个地方一趴,租辆自行车完成余下行程,省不少时间咧。”我听过一个司机这么描述他的汽车+自行车双出行方式。何止高效,且节能、减排,标榜绿色生活简直必须有。


纽约时报等大报时尚专栏经常用单车通勤穿搭的图文,引领新风尚。(Pexels)


在自行车使用率普升前提下,纽约市现存单车道不敷使用是真。白思豪应是看到了大势所趋。说到底,这十多年来,中国从自行车王国转型为家庭小汽车国度的同时,美国其实正在反方向发生一轮道路系统的变革——纽约市单车道的开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不管你是在中国开车,还是在美国骑车也好,说穿了都是体验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国情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换而已。


而之所以白思豪的单车道计划遇阻,大概与他未能充分调研各个道路通行量就强推计划有关吧。并且按照上述双出行方式的构想,不仅是单车道,也需要结合停车场所、租车地点的的配套建设。虽说人们的交通行为可以被规范和引导,但建立在对现行出行规律充分研判的前提下引导,毕竟才更经济有效。


中国曾是自行车王国。


至于我,也许是多年前上州那辆变形的白色小车在脑中留下印象太鲜明,我个人是白思豪政府以“零死亡愿景”为口号开辟单车道的坚决拥护者。装逼固然重要,生命更为可贵。与其在混行道上揣着风险装宝马,还不如在专属道上安然骑我的小车。像现在,当我沐浴着西岸的雨后春风,向着晴空下越放越大的“国际橘(International Orange)”钢结构骑过去的时候,我心中会默默地祈祷,祈祷每一个轮子下都开出道路,每一条道路都通向目的地,祈祷每一个骑士都受到护佑到达Ta想要去的地方去——那里或许有美景、有谋生的工作、或许有家,而家里有等待着Ta的家人、也有炉子上热好的晚餐。

 

著名的国际橘:旧金山大桥。(Pexels)


关于作者

小淕

纽约乡下客 上海老土人

喜欢听音乐 读菜谱




关注我们!你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妹儿

如果觉得我还用了心

就请点个「在看」吧~

如果你有因此收获一丢丢快乐

也请随手转发朋友圈吧;)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