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艺术之光,焕发青春光彩
近日,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成都师范学院隆重展开。我校共报送22项作品,涵盖舞蹈、器乐、戏剧、合唱、朗诵、书画、摄影、微电影、大学生艺术工作坊、美育案例等类别。我校师生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成绩斐然,作品获一等奖1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奖总数和获一等奖数均名列四川高校前列,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学校高度重视本次展演活动,党委书记黄涛受邀出席艺术展演闭幕式颁奖晚会。展演期间,校长侯忠明、副校长徐晓宗带队走访慰问参演师生,坚定师生们“敢”的勇气,“成”的信念和“干”的决心,见证学子们的荣耀时刻。此次参演获奖作品展现了学校奉行美育 “知行合一”的培养教育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学校艺术教学水平和教育成绩。
一等奖 | 艺术作坊:《传统榫卯木艺创新工作坊》 器乐作品:《巴山魂》 舞蹈作品:《白虎巴人》《又见山里红》《幸福稻来》 声乐节目:《篾丝飞舞》《萨啦》《双手划开幸福桨》 朗诵节目:《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班级合唱:《嘿卡牛卡》《背出巴山新生活》 书法篆刻作品:《习近平金句选抄》 设计作品:《祈愿&天王》 摄影:《三汇彩亭代代传》 绘画作品:《今夕是何年》《轻白》 美育案例:《高校书法美育育人路径研究》《推进文化自信 培育时代新人—新时代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美育人才浸润实践中的探究》 |
二等奖 | 戏剧作品:《柚子花香》 微电影:《临时骑手》 美育案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美育浸润式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美育作品:《剪纸艺术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探索》 |
三等奖 | 美育案例:《高校教育类专业美育浸润行动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美育浸润身边:创排方言小戏“三代耙耳朵”》 |
一等奖作品赏析
我校集体舞蹈作品《白虎巴人》有幸登上开幕式大舞台,该作品讲述巴人为了建设家园,抵御外来侵略,奋勇抵抗,智取胜利的战舞盛景。吉日吉时,巴军之师不再忍受外敌的长期剥削,奋勇反抗,利用巴地巫傩歌舞来制造天降神兵来助攻的场景,根据地势变化不断地排兵布阵向敌军进行转移,敌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那里来的这么多天兵,因此吓退正在镇守的敌人,这凸显了巴人知兵善舞、崇勇善战的民族精神。
我校舞蹈作品《又见山里红》更是登上了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闭幕式,该作品体现出巴人勤劳、朴实、善良的情怀,展现出巴人寄情怀于山水之间,寓快乐于劳作之中的情操,是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歌颂,是对国家深深情怀的传递。
声乐节目《萨啦》+《双手划开幸福桨》体现了大凉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凉山人民在党的政策下积极乐观、奋勇争先、把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的良好景象,旨在赞美凉山人民敢于吃苦、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器乐作品《蔑丝飞舞》的表演者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琴、笛子等多种竹乐器,以不同的拍打、声腔、口吻、情绪等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场景;描绘了背起背蔸赶集,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场景,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充满劲头的画面。
器乐节目《巴山魂》共分为五个部分,将老一辈革命故事娓娓道来,赞美了先烈不畏艰险、勇于拼搏、胸怀家国的崇高精神,也激励新一代年轻人做新时代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舞蹈作品《幸福稻来》以安仁乡“湖广移民的迁徙与传承”为背景,讲述了以安仁乡为代表的一批湖广移民在漫漫迁徙路中的艰辛,越迁越有,迁出幸福迁出未来,从整体上表现出淳朴的乡土气息,传达出真挚的历史情怀,展现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精神。
班级合唱《嘿卡牛卡》+《背出巴山新生活》扎根于大巴山,大力弘扬大巴山劳动人民为共建美好家园、努力奋斗的精神。 `3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一批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们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在新时代,仍有一群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本篇稿件歌颂了新时代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平民英雄,号召广大青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我校传统榫卯木艺创新工作坊基于“大国工匠”时代背景,致力于传统榫卯木艺文化的传播;推动传统工艺与机械化工具的融合与革新;关注传统榫卯木作的修复与保护;倡导可持续化设计与制作方式;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与校企合作单位完成了五十余件与木艺设计相关的创新产品和设计方案。为人类的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实践审美化建立了指引。
美育作品《高校书法美育育人路径研究》全面而深刻地从高等教育角度剖析当前四川文理学院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于加强我省高校书法美育育人的长效机制,落实国家艺术教育规划有关精神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育案例《推进文化自信 培育时代新人——新时代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美育人才浸润实践中的探究》秉承以“提升审美能力、回归民族本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人”为导向;在路径、方法上突显“课程+思政”“平台+模块”“公益+专业”创新思路;以美育人,挖掘思政元素,以课程内容培养人;以展促教,挖掘地域文化,以特色模式锤炼人;以果促研,服务地方美育,以专业培养塑造人,以特色浸润行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的综合素养。
设计作品《祈愿&天王》以遂宁的观音文化衍生出的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招贴设计,以简练的人物形象与四大天王动势的磅礴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个设计以橙色系为主,色调整体端庄大气,威严肃穆,展示出天王的典型特征。通过作品的诠释,为遂宁的城市旅游提供视觉宣传,也为传承地方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视觉载体。
《轻白》这幅作品的拍摄地点来自新疆伊宁的榆树林,典型的北方冬季景象,“轻白”是由温庭筠的诗雪二首“细光穿暗隙,轻白驻寒条”为创作灵感来源,运用光影营造出氛围感,以具象写实的手法来展现自然景观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传达出残缺也是一种美的价值理念。
绘画作品《今夕是何年》是一幅版画黑白木刻作品,在题材方面,作品立意表现时代的碰撞和文化的传承。由古看今,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的视角进行画面整体构图,画中有人物的主次关系的对比,有黑白灰的对比,以及有近景城市建筑到一层层往后延伸的创新化的石头再到天空中的云层与楼台,一层层云雾萦绕将古人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时代,表现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下城市的变化。
摄影作品《三汇彩亭代代传》是达州渠县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彩亭会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脚夫齐步慢行,亭上儿童舞袖摆手,翻转滚动,亭子闪闪悠悠,似坠非坠。”彩亭民俗文化表演充分展示了“高、惊、险、奇、巧”的特色。2008年,“三汇彩亭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法篆刻作品《习近平金句选抄》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作品风格取法清代赵之谦隶书,其风格雄浑奇崛,碑帖结合是其最大的特点,横、竖、撇、捺等都掺以楷法,用笔流畅,结体匀称,显得生动活泼,神采巧丽。字形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又辅以汉隶笔法,掺篆意,结构赋以动感,多姿态从而避免雷同。
二等奖作品赏析
戏剧作品《柚子花香》为课程教学原创剧本,从相亲视角一览驻村第一书记刘春河带领乡民勤种柚子,刘春河实现了从 “门外汉”到“好巴式”的转变,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实现了乡民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真真正正地做出了乡村振兴实绩。
微电影作品《临时骑手》体现了外卖骑手、网络主播是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代虽变,情怀不变。作为“临时骑手”,主人公独立自强、能吃苦、肯奋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主人公在“为自己”和“救他人”之间,敢担当、勇救护。面临诸多荣誉及就业橄榄枝,主人公坚定内心所向,毅然决然投身“西部计划”,立志在祖国的西部奉献。总之,该片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奋力筑梦、砥砺报国的家国情怀。
美育案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美育浸润式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美育主阵地的作用;以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融合发展美育第二课堂建设;以创编系列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和红色经典丛书,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以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挖掘革命文化育人功能。
美育案例《剪纸艺术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探索》,通过剪纸艺术课堂实操、第二课堂实验和校内外服务实践,融合美育与思政教育,溯源传统剪纸浸润行动的思想之本;经由美育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探研传统剪纸浸润行动的内容涵义;通过课内外剪纸教育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探寻传统剪纸浸润行动的路径方法;经过剪纸艺术展演,探索美育与环境创设的契合,瞄准传统剪纸浸润行动的载体呈现。开展剪纸文化进校园活动,师生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打造校园文化环境,让传统文化沁润心灵,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三等奖作品赏析
美育案列《高校教育类专业美育浸润行动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体现了从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美育实践活动、艺术技能拓展等多种途径开展美育,经过21年的发展,四川文理学院教育类专业现已开设系列美育必修核心课程,掌握了扎实的艺术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在参与的各类艺术展演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美育案例作品《美育浸润在身边:创排方言小戏“三代耙耳朵”》以爷孙三代选择传承“巴山背二哥”为暗线,以川渝“耙耳朵”为明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用地地道道的家乡话传承身边宝贵的非遗文化。运用“生讲生演翻转”“作品反问法”等教学方法,创排方言小戏,通过“围读-研讨-排练—反思”建立起“美育思政”编排成熟的作品。
1 | |
2 | |
3 | |
4 | |
来源:四川文理学院官网
编辑:陈垚
审核:杨柳 尹亮 李美林
终审: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