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运40年,回家的心不变

2018-02-13 麦濛 P2P观察

来源:P2P观察(p2pguancha)

作者:观察君@麦濛



回家的工具在变,回家的心不变。



“就买硬座吧。”王芬关闭眼前的抢票软件,失落又激动。得坐20小时的硬座回家,但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放下了。


2018年的春运如期而至。比起十年前雪灾下的回乡路,回家的票已不再像彩票般难求。


据交通部门的数据,预计今年春运旅客人次突破30亿人次,其中,铁路预计发送旅客量3.93亿人次,同比增长10%。


春运这条路,一走几十年。有人爬过窗、睡过洗手间,也有人在车站前连夜排队买票。一度被外媒称为: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人类迁徙。


只有在遥远的远方生活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回家”这两个字的份量。




◆ 回家的路多了


在外媒的眼中:中国春运的总里程数就好比是去了趟土星。他们往往被车站的人头攒动所刺激,纷纷打出惊人的标题:“史诗般”的人类旅行、“地球最大规模人类迁徙”。


一线城市的人都走了,临近过年,要等一小时的网约车、歇业的外卖、空荡荡的地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山人海的各大车站与车来车往的高速路。


2017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为29.8亿人次,而2018年的春运旅客人次将进一步上涨,预计会突破30亿人次,其中,铁路预计发送旅客量3.93亿人次,同比增长10%。


这场“史诗般”的人类旅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大连等多个城市都安上了带有“人脸识别”技术的自助核验闸机:将身份证与车票重叠放到机器上,再看一眼镜头,最快3秒就能进站!


曾经人来人往的火车站,显然已经减少了人流量。在深圳罗湖火车站,十分钟之内就能进站。而站内,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分批次检票上车,显然没有了曾经挤到窒息的混乱。


曾经,不管要坐多久,一列列火车承载着回家的希望。


而现在,有人坐高铁,也有人坐飞机、大巴,顺风车也成了回家的一种出行方式。


高铁、城际等快速列车占比高达60%。似箭的归心没变,回家的速度快了。准时、速度快的高铁正在通向回家的路。


“10号回XX的车有人一起嘛?车找人,最好会开车。”这是时下异乡的老乡群最流行的组团方式,那些没有买到车票的人,因为同一个家乡,同样回家的心而组成回乡小分队。


英国《每日邮报》:“不可思议的照片展示时速220英里的中国高铁是如何迎接3.9亿人次的春运”



◆ 春运的独家记忆


提起春运,我们总是充满着复杂的心情:幸福而又恐惧。


幸福的是,终于踏上回家的火车。恐惧的是,挤火车能去掉的半条命。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那个年代的春运,是通宵排队买票的队伍几公里,一个售票窗口伸进来七八只手,也是没有任何空间转动身体的你推我搡。



那个年代的赶上车,不是用手挡住高铁门,而是被人推上去、从窗口爬进去、被人托上车。


纪实摄影:火车上的中国人


臭脚丫子的味道、鸡鸭的味道、大冬天里的汗味、厕所传来的味道,无数的味道聚集在一起。打开车厢门的时候,会觉得一股腥臭的热浪扑面而来。


到处都是人的车厢里,迈不动脚,连厕所里都挤了十几个人。行李架、座位都是现成的床,洗漱间和厕所是容身的另一处空间。


1983年,当年春运客流达1.24亿人次,到1993年,突破了10亿人次。绿皮火车渐渐成为主流的时候,“啤酒饮料八宝粥,花生瓜子方便面,过道的同志把脚挪一挪”的叫卖声也充斥在耳畔。



在火车上打牌娱乐的陌生人,夹杂着隆重乡音的打工者,还有弥漫在整个车厢的泡面味,邻座不听话在哭闹的小孩。这些,都是春运途中的独家记忆。


那些离家闯天下的人,在有限的空间里装下了打拼的决心,也藏着无限的乡情。




◆ 风里雪里家里等你


经历过2008年春运的人,更知道回家的路,再艰难也想走下去的心情。


2008年,中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以南方城市为主,造成了道路的瘫痪。导演范立欣恰好用镜头记录下了广州火车站的这一“归途时刻”。


在纪录片《归途列车》的拍摄过程中,恰逢2008年雪灾爆发。在广州,大雪引发的停电整整持续了11天。


近乎瘫痪的铁路系统,送棉被给滞留旅客的街坊,60万人滞留的广场。铁栅栏把人海分隔成若干个格子,每隔几个小时让人群动一次。


他们在饥寒交迫中也不愿意转身离开,他们的家在不知道何时能回去的远方。尽管广播中一次次播放着:“留下吧,广州也是你家。”



得知可以进站时,人群立刻像泄闸的洪水冲向前方,鞋子被踩落也顾不上;


有个女孩艰难地从拥挤的人群中冲出来,一边哭一边整理行李,整理完了一抹眼泪又冲进了人群;


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士拦住了他。男人疲惫地论理,同样疲惫的小战士只是轻轻拍着男人的手。


经历过那次春运的网友说道:“搭车挤到了火车站前的高架上然后从外面慢慢等着放人进去。从早上等到晚上,晚上基本站不住了,用前一天被人群弄坏的护栏擦了擦躺下就睡。凌晨终于进站上车,硬卧车厢中铺收起来下铺坐三个人,没抢到的坐过道上。”


纪录片的主人公张昌华一家就在其中,当女儿得知不能回家竟然有点开心时,一向宠爱女儿的妻子生气了:“不能回家我们都觉得很可悲很遗憾,怎么会觉得可笑?”



在一个未知的上车时间面前,回家的焦灼让60万人在这里僵持。哪怕还有一点点回家的希望。


" 上万人挤在那里,像蚂蚁一样。在经历了一整年工厂的辛苦生活之后,他们挤在这里就是为了能够回家过年。我们经历和看到的老张一家的生活,突然在这个时候被放大了一万倍,你会想中国有 2.4 亿农民工,对这 2.4 亿农民工来说这是常态。"范立欣谈到这部纪录片时说道。




◆ 回家的心不变


为什么这么艰难,也一定要回家过年?


前几年,温州都市报刊登的《一个农民工写给铁道部的一封信》中写道:


“来温州十几年,我都是隔一年回家一次,春运买票实在太痛苦了。去年我没回家,在这里没亲人,大年三十只能打电话听家里人讲几句。今年,我真的想回去。我的老婆已经提前一个月回老家了,当时就怕春运买不到票。家里60多岁的老父、老母也经常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我女儿今年6岁了,好久没见到,不知道有没有长高了,学会了几个字。”


路的那一头,是家。远离家乡,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与多少家庭的希望。


有多少一年只见孩子一次的父母,又有多少一年只见父母一次的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你错过了他们每一根白发的生长,回家只见到白发苍苍和布满皱纹的他们;对于孩子来说,你错过了他们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回家也许他们已经会背诵诗歌。


回家的工具在变,回家的心不变。






分析师@麦濛

90后女神小财迷

liulian@xiaotongren.com



 MORE | 更多精彩内容 


王健林把最肥的肉割给了马云

国资系的招牌彻底烂掉!这些平台要当心

别了,卧铺车


  投稿邮箱:zhidian@xiaotongren.com  稿酬从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