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禁渔在行动】地区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成效明显
◎本报记者:杨玮璇
多种鱼类迎来曙光
常言道:莫食三月鲫,莫打三春鸟。一般情况下,每年的3月至6月是鱼类的产卵期,一条鱼体内有成千上万个鱼卵,正所谓“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禁渔并非只是为了鱼,而是为了拯救走向脆弱的水生生物环境。阿勒泰水域一年之中有近5个月的封冰期。独特的水域生态环境,养育了河鲟、江鳕、白斑狗鱼、银鲫等三十多种我国唯一的“欧洲种”冷水鱼。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乱捕滥捞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珍贵鱼种无力远游,面临灭绝危险,哲罗鲑、细鲑、鲟鱼难寻踪迹,过去居民常吃的河鲈、白斑狗鱼也成为稀有之物。自2005年开始,地区将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作为禁渔期;从2017年起,禁渔期再延长一个月,至7月31日结束;从2019年起,地区在实行天然湖泊、水库为期4个月禁渔期的基础上,出台天然流域全年禁渔“高压”政策。经过15年的禁渔保护,地区水体生态环境和天然水域渔业资源整体情况呈直线好转。在地区内部分天然河段,已经可以看到成群的银鲫、东方欧鳊等。而近两年实行的天然流域全年禁渔,使珍稀野生鱼类逐步恢复成长,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多,标志着地区禁渔工作不断走深走实。禁渔旨在恢复种群
据地区农业农村局水产发展中心副主任渠泓介绍,天然渔业资源是我国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鱼类处于水生食物链的顶端或较高营养级,因此无论是人工放养导致的某些鱼类数量快速增加,还是过度捕捞导致的某些鱼类数量急剧减少,都会通过食物网营养关系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导致水体生态功能退化。“不法人员在进行电鱼时,小鱼苗瞬间就被电死,电晕的大鱼即使能够活下来,也大多丧失繁殖能力。‘大小通杀’的情况,使得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此外,毒鱼活动所释放的有害有毒物体也直接对水体造成污染,使各类水生生物难以生存,并直接对人类生活用水水源造成威胁。”渠泓说。为进一步巩固近年来的禁渔成果,持续稳定开展好禁渔工作,地区内各级渔政执法干部在禁渔期内严格检查养殖水域、农贸市场等水产品销售场所,严禁禁渔期内天然水域的鱼类进入销售渠道。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强有力地打击了各种非法捕捞、垂钓、售卖等行为。恢复生态利在千秋
禁渔的目的是保证鱼类的正常繁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而增殖放流同样也是恢复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有些鱼类种群数量在减少,而增殖放流的意义就是通过人工繁育技术,保证水生生态平衡。当前,常见的渔业资源增殖方法有人工放流、移植驯化、改善水域环境等。近年来,地区大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投放河鲈、梭鲈、白斑狗鱼等十余种大规格鱼种5000余吨、8.5亿尾。据了解,在全方位开展鱼类资源增殖与渔业生态修复、发挥渔业对水域生态平衡净化功能、保护水质、维护生态安全的同时,可充分利用地区水系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顺势发展生态增殖渔业,实现渔业资源持续循环利用,恢复鱼类资源,培育天然渔场。地区水系生态渔业的发展,可有力带动商业捕捞、游钓休闲、鱼类观赏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地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涛说:“尽管当前地区内天然湖泊、水库的禁渔期已经结束,但天然流域禁渔期将持续全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区域性、流域性渔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强重点水域、交界水域、共管水域、违规高发水域的巡航检查,重点打击不法行为,切实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可持续利用,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常态长效机制,确保地区渔业健康稳定发展。”编辑:井 源
校对:孙金阳
审核:吕文婷
【落实“六稳”“六保”一线见闻】阿勒泰农商银行“线上线下”做好金融服务